读书人

往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真题

发布时间: 2010-07-30 10:29:47 作者: guoqun

相关阅读:

  1. 主张文章应该“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的作家是

  A 柳宗元

  B 韩愈

  C 欧阳修

  D 王安石

  2.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提到的罗素是

  A 英国哲学家

  B 英国文学家

  C 美国哲学家

  D 法国哲学家

  3.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

  A 夸张

  B 拟人

  C 比喻

  D 叠字

  4. 在《宝玉挨打》中,对宝玉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的人是

  A 黛玉

  B 王熙凤

  C 宝钗

  D 袭人

  5.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出自

  A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撒江天)

  B 《天净沙》(秋思)

  C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D 《声声慢》(寻寻觅觅)

  6. 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

  A 演绎论证

  B 类比论证

  C 归纳论证

  D 对比论证

  7. 下列作品中同属叙事诗的一组是

  A 曹操《短歌行》、《诗经.氓》

  B 陶渊明《饮酒》、《汉乐府.陌上桑》

  C《汉乐府.陌上桑》、《诗经.氓》

  D 白居易《杜陵叟》、《楚辞.国殇》

  8. 下列人物出自话剧《日出》的一组是

  A 陈白露、李石青、黄省三

  B 陈白露、周朴园、方达生

  C 陈白露、李石青、四凤

  D 陈白露、潘月亭、周萍

  9. 下列作家中同属文学研究会的是

  A 沈雁冰、叶圣陶、谢冰心

  B 郭沫若、郁达夫、谢冰心

  C 沈雁冰、朱自清、郁达夫

  D 朱自清、钱钟书、梁实秋

  10. 《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的作者依次是

  A 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

  B 王实甫、马致远、关汉卿

  C 汤显祖、王实甫、关汉卿

  D 王实甫、汤显祖、关汉卿

  11. “日薄西山”、“祸起萧墙”、“夙兴夜寐”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A 《季氏将伐颛臾》、《诗经.氓》、《陈情表》

  B 《陈情表》、《季氏将伐颛臾》、《诗经.氓》

  C 《诗经.氓》、《陈情表》、《季氏将伐颛臾》

  D 《陈情表》、《诗经.氓》、《季氏将伐颛臾》

  12. 下列关于作者、作品、国别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A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英国

  B 培根——《论学问》——英国

  C 莫泊桑——《羊脂球》——法国

  D 屠格涅夫——《罗亭》——俄国

  13. 对鲁迅《风波》一文表述错误的是

  A 小说以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为背景

  B 小说以“辫子事件”为线索

  C 小说塑造了七斤这一新式农民形象

  D 九斤老太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

  1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是

  A 陆游是中国文学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

  B 曹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

  C “济南二安”指易安居士李清照和幼安居士辛弃疾

  D 被后人称作“三苏”的作家指苏洵、苏轼、苏辙

  15. 下列句子中,含有意动用法的是

  A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B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C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6. 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①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④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A 比喻、夸张、对偶、排比

  B 夸张、对偶、比喻、排比

  C 对偶、比喻、夸张、排比

  D 夸张、比喻、对偶、排比

  17. 下列带点的字解释正确的是

  A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灌:注入。

  B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讲:宣传。

  C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终:始终。

  D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中:中间。

  18. 下列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A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君臣相顾:君王和大臣们互相照顾。

  B 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先生休矣:先生休息吧。

  C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城陷而虏:城池陷落后他被敌人俘获。

  D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不为生事:不是为了生出事情来。

  19. 下列各句中带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C 不出,火且尽,

  虽食,且不下咽。

  D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

  20. 下列句子中“乃”字可译为“于是”的是

  A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C 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

  D 左右曰:“乃歌夫’长侠归来’者也!”

  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30分。

  (一)阅读《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1~23小题。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21.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4分)

  2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义是什么?(4分)

  23.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属于哪一种类型的论据?(2分)

  (二)阅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片,然后回答24-26小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24.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分)

  25.在这里,“落日”和“断鸿”有何喻义?(4分)

  26.“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综合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2分)

  (三)阅读《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7-29小题。

  子产之从政也①,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②,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③。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注:①子产:郑国大夫。②公孙辉:即下文所说的子羽。四国:国之四邻。③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当他去野外安静地思考,作出的计划便常常成功,而在喧闹的都市里作出的计划就常常失败。

  27. 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断: 乘: 适: 鲜:

  28. 请把“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译成现代汉语。在这句话中,两个“之”字的用法有何不同?(4分)

  29. 这段文字表现了子产怎样的特点?(2分)

  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30分。

  (一)阅读钱钟书《论快乐》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0~32小题。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30. 请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4分)

  31.作者为什么要论证痛苦的永久易得?这是一种怎样的论证方法?(4分)

  32. 作者以“四方的圆形”与“静止的动作”为喻说明了什么?(2分)

  (二)阅读契诃夫《苦恼》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3~35小题。

  暮色晦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哪怕有一个大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他的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那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大概在想心思。不管是谁,只要被人从犁头上硬拉开,从熟悉的灰色景致里硬拉开,硬给丢到这个充满古怪的亮光、不停的喧嚣、熙攘的行人的漩涡里,那它就不会不想心事……

  33. 作者描绘暮色晦暗、湿雪飘飞的景色有何作用?(4分)

  34. 马车夫披雪呆坐说明了什么?(4分)

  35. 这段文字对小母马的描写有何意义?(2分)

  (三)阅读牛汉《根》一诗,然后回答36~38小题。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长,

  向下,向下……

  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

  听不见枝头鸟鸣,

  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

  但是我坦然

  并不觉得委屈烦闷。

  开花的季节,

  我跟枝叶同样幸福,

  沉甸甸的果实,

  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

  1973年

  36. 这首诗表现了“根”哪三方面的特征?(4分)

  37. 这首诗也是处在逆境之中的作者的自我画像,请说明作者通过“根”的自述表达了怎样的志向与情怀?(4分)

  38. 请用四个字概括这首诗所采取的表现手法。(2分)

  四、作文:50分。

  39. 毫无疑问,2008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请以《我的2008》为题,写一篇兼顾叙事、抒情和议论的短文,不能少于800字。

读书人网 >成考试题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