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微生物实验试题解析

发布时间: 2010-08-20 15:05:19 作者: celinasusu


编辑推荐:

细菌性感染分类和治疗

一.某同学在做微生物实验时,不小心把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混在一起。该同学设计下面的实验,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

  ⑴实验原理:圆褐固氮菌是自生固氮菌,能在无氮培养条件下生长繁殖而酵母菌则不能;青霉素不影响酵母菌等真菌的生长繁殖,而会抑制圆褐固氮菌的生长繁殖。

  ⑵材料用具:(略)

  ⑶主要步骤:

  ① 制备两种培养基,将两种培养基各自分成两份,依次标号A、a和B、b。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在250C条件培养________天。

  ③分别从A、B培养基的菌落中挑取生长良好的菌并分别接种到a、b培养基中,适宜条件下培养3~4天。

  ⑷请回答:

  ①本实验中,配制的分离用的培养基成分特点:A、a是______培养基、B、b是_________培养基,根据上述原理配制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_培养基。

  ②根据所需目的配制上述培养基时除营养要协调外还应注意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步骤中第③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圆褐固氮菌与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差异为_______________。

  ⑤青霉素抑制圆褐固氮菌的生长繁殖,其作用机理是破坏或抑制其细胞壁的形成。请据此推测不影响酵母菌与真菌生长繁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⑶②分别向A、B培养基中接种混合菌 5~7

  ⑷①无氮、含青霉素、选择②pH要适宜 ③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 ④圆褐固氮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⑤圆褐固氮菌为原核生物,其细胞壁主要为糖类和蛋白质,而酵母菌则不同

  二.空气中的含菌量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指标之一。为了检测学校生物实验室、教室、校长室、小树林四个地方空气中的含菌情况,请利用所提供条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

  ⑴请用100毫升量筒、四副培养皿、煮沸过的洗碗水设计取样的实验步骤。

  ⑵请用4支试管、滴管、0.01%亚甲基蓝溶液(蓝色,其可被分解而褪色)设计检测的实验步骤。

  ⑶实验结果的预测及分析。

  ⑷你所设计的实验检测到的是______________细菌的相对数量。

  答案:⑴①用量筒量取等量的煮沸过的洗碗水分别倒入4副培养皿中。②分别将以上4副培养皿暴露放置于4个场所。③静置1~3天后,同时加盖取回。

  ⑵①分别取等量放置过的洗碗水放入4支试管中。②在每支试管内滴加5~10滴0.01%亚甲基蓝溶液置于温暖处。

  ⑶根据4支试管内洗碗水在相同时间内褪色的程度来判定空气中的含菌量。褪色程度最大的空气中的含菌量相对最高;褪色程度最小的,空气中含菌量最低。

  ⑷好氧性。

  三.根据下列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⑴如果实验3出现的一种新菌落既不是甲菌菌落,也不是乙菌菌落(已排除基因突变),你对这一现象的原因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验证上述假设的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果实验1的培养基中增添甲物质,则会出现甲细菌的菌落;实验2的培养基中增添乙物质,则会出现乙细菌的菌落;实验3是把甲细菌和乙细菌同时培养,结果出现了甲细菌和乙细菌的两种菌落。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提出你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列步骤1和步骤4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的有关内容:

  步骤1:甲细菌+基本培养基+甲物质→(培养)甲菌菌落。

  步骤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步骤1~3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想排除培养过甲细菌的培养基中残存地甲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此实验的做法是步骤2和步骤3的中某一步,此做法是:(用文字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4:乙细菌+基本培养基+乙物质→(培养)乙菌菌落。

  步骤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步骤4~6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假设:甲、乙细菌间发生了基因重组。

  实验方法:在甲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乙细菌的DNA进行培养,得到新的菌落(在乙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甲细菌的DNA进行培养,得到新的菌落)。

  ⑵假设:甲细菌代谢产生了乙细菌繁殖所需要的物质、乙细菌代谢产生了甲细菌繁殖所需要的物质。

  步骤2:乙细菌+基本培养基+甲物质→(培养)无菌落。

  步骤3:乙细菌+培养过甲细菌的基本培养基→(培养)得到乙菌落。

  结论是:甲细菌代谢产生了乙物质。

  在将乙细菌培养在含有甲物质的基本培养基中,观察实验现象。

  步骤5:甲细菌+基本培养基+乙物质→(培养)无菌落。

  步骤6:甲细菌+培养过乙细菌的基本培养基→(培养)得到甲菌落。

  结论是:乙细菌代谢产生了甲物质。

  (注:步骤2与步骤3可以对调,步骤5与步骤6可以对调)

  四.以下为生物学家格里菲斯在小鼠身上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几个实验:

  ①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③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在小鼠体内发现活的S细菌,分析回答:

  ⑴实验③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小鼠无毒害作用;实验④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该实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型中,很可能含有促成这一转化的遗传物质,但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还不能被证明。请你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加以证明(写出主要步骤、预期结果和结论)。主要步骤和预期结果

  ①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分离,分别得到蛋白质和DNA。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 小鼠体内R型活细菌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活的S型细菌

  ⑵②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蛋白质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在小鼠体内没有发现活的S型细菌。

  ③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DNA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在小鼠体内发现活的S型细菌。

  结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

  五.某科研小组对禽感病毒遗传物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略)

  实验目的:

  探究禽感病毒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物, 活鸡胚,DAN酶,RNA酶,蛋白酶。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等量活鸡胚两组,用显微注射技术分别向两组活鸡胚细胞中注射有关物质。

  第二步: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分别从培养后的鸡胚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禽流感病毒。

  实验相关内容如下表:

  注射的物质实验现象预测(有无禽流感病毒)相关判断(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

  第一组核酸提取物+

  ________________1.如果有1.则RNA是遗传物质

  2.如果无2.则DNA是遗传物质

  第二组核酸提取物+

  ________________3.如果有3.则DNA是遗传物质

  4.如果无4.则RNA是遗传物质

  ⑴完成表格中有关的内容的填空。

  ⑵该科学探究过程所依据的生物学理论基础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若禽流感病毒的遗物物质为RNA,水解后生成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禽流感患者康复后,当禽流感病毒再次侵染时,该个体是还会被再一次感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DNA酶 RNA酶 ⑵酶具有专一性 核酸控制生物的性状 (3)核糖 碱基 磷酸 不一定 若在短期内感染同种禽流感病毒,由于康复者体内含有该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免疫能力;若在一定时期内感染同种禽流感病毒,由于体内抗体和记忆细胞失活,可能被同种病毒感染;禽流感病毒是RNA病毒,易变异,而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可能被感染。

  六.探究酸碱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实验用具:烧杯、注射器8支、带有橡皮塞抽去空气的试管4支、干酵母粉、蔗糖、配制好的pH分别为5、6、7、8的缓冲液。

  实验步骤:①用开水配制10%蔗糖溶液100mL,冷却至室温(250C)后,加入4克干酵母粉。10min后……

  依次完成步骤②③④⑤观察并记录。

  实验记录:产生2mL,气体体积量(以针筒推柄上升的mL数为产气量,见图)所需要的时间如下表:

  pHpH=5pH=6pH=7pH=8

  时间(s)8767。5

  ⑴完成实验步骤: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①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等到蔗糖溶液冷却后再加入干酵母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什么要用注射器吸取溶液注入试管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②取4支注射器分别标上A、B、C、D(或1、2、3、4) ③分别用注射器吸取不同PH的缓冲液2mL分别注入4支试管内 ④再分别用另外4支注射器吸取含有酵母粉的蔗糖溶液各2mL,同时分别注入到上述4支试管内开始记时 ⑤观察每支试管上的注射器针筒推柄上升至2mL时,记录所需要的时间 ⑵实验结论:酵母菌酒精发酵酶促反应速度受溶液酸碱度的影响,PH为7时,酶促反应速度最快,随PH的减小或增大,酶促反应速度都会减弱 (3)①防止酵母菌死亡和酶遇到高温(变性)失活 ②避免空气进入试管,尽量使试管内保持无氧状态

  七.根据实验原理和材料用具,设计实验选择运载体质粒,明确质粒的抗菌素基因所抗的抗菌素类别。

  实验原理:作为运载体的质粒,须有标记基因,这一标记基因是抗菌素抗性基因。故凡有抗菌素抗性的细菌,其质粒才可用作运载体。

  材料用具:青霉素、四环素的10万单位溶液、菌种试管、灭菌的含细菌培养基的培养皿、酒精灯、接种环、一次性注射器、蒸馏水、恒温箱。

  方法步骤:

  第一步:取三个含细菌培养基的培养皿并标为1、2、3号,在酒精灯旁,用三支注射器,分别注入1mL蒸馏水、青霉素液、四环素液,并使之分布在整个培养基表面。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及结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验步骤:

  第二步:将接种环在酒精灯上灼烧灭菌,并在酒精灯火旁取菌种,对三个培养皿分别接种

  第三步:将接种后的三个培养皿放入37℃恒温箱培养24h后取出观察。

  预期结果:

  ①1号培养皿细菌正常生长;2、3号培养皿中,仅2中细菌能存活,说明细菌有青霉素抗性基因,而没有四环素抗性基因。②1号培养皿细菌正常生长;2、3号培养皿中,仅3中细菌能存活,说明细菌有四环素抗性基因,而没有青霉素抗性基因。

  ③1号培养皿细菌正常生长;2、3号培养皿中都有存活,说明该菌质粒上有两种抗菌素的抗性基因。

  ④1号培养皿细菌正常生长;2、3号培养皿中都不存活,说明该菌质粒上没有这两种抗菌素的抗性基因。

  八.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在学完《微生物与发酵工程》一章以后,选择“探究青霉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作为研究性课题,若你是其中一员,请你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作出相应的结论。

  ⑴实验材料:经过灭菌的培养皿若干,适合细菌生长的固体培养基,大肠杆菌菌种,接种环,无菌青霉素溶液,无菌蒸馏水,酒精灯,恒温培养箱等。

  ⑵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最可能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自始至终特别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⑵实验方案:①取培养皿两个,编号为A、B;②将培养基加热融化,在A、B培养皿中分别倒入等量的培养基,在A中加入一定量的青霉素溶液,在B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③待培养基冷却凝固后,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向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接种等量大肠杆菌菌种;④放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2天;⑤观察并记录细菌生长情况。⑶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结论:①若A中菌落较多,B中菌落较少,说明青霉素能促进细菌的生长;②若A中菌落较少,B中菌落较多,说明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的生长;③若A中菌落和B中菌落数量差不多,说明青霉素对细菌既没有促进作用也没有抑制作用。⑷最可能的结果:A中菌落较少,B中菌落较多。⑸无菌操作

  九.回答下列与大肠杆菌有关的问题:

  ⑴某同学在研究大肠杆菌生长曲线过程中,用如下方法测定菌体湿重:将一定量的大肠杆菌培养液用一张质量为a的定性滤纸过滤,收集菌体;然后在滤纸上用蒸馏水反复洗涤,并将收集到的菌体连同滤纸沥干后称重为b;最后计算出菌体的湿重(b—a)。请您对该同学的方法进行仔细分析,并给以恰当的评价。

  ⑵请设计一实验来验证从人体粪便中分离得到的大肠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适温度是37℃(注:在培养液中菌体数越多,菌液越混浊)。

  A.材料用具:菌种、牛肉膏蛋白胨培养液、试管、无菌滴管、恒温箱数个等。

  B.方法步骤:

  ①取3支试管,每管装入灭过菌的pH=7。0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液各5mL。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预期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 该实验忽略了滤纸上吸附的水分 应再取质地、大小与实验组中定性滤纸相同的另一张定性滤纸,用蒸馏水湿润,沥干后称重为a,计算出菌体的正确湿重应为b—a’ 另外,最好重复上述操作几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⑵ 方法步骤:②将3支试管分别标明35℃、37℃、39℃三种温度(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但第二支试管的温度要求在37℃左右,其它要求等温度梯度) ③向每管接入培养1—2ml的等量大肠杆菌菌液少许,混匀 ④将上述各试管进行振荡摇匀,然后分别置于不同温度下培养24h(或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结果。

  预期实验现象:37℃试管中菌液的混浊度最高。

  十.(2004年天津理综卷)淀粉酶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为了提高酶的产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利用诱变育种方法,获得产生淀粉酶较多的菌株。①写出主要实验步骤。②根据诱发突变率低和诱发突变不定向的特点预期实验结果。

  提示:生产菌株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随其生长可释放淀粉酶分解培养基中的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

  答案:①第一步:将培养好的生产菌株分成两组:一组用一定剂量的诱变剂处理,另一组不处理做对照;第二步:制备含淀粉的固体培养基;第三步:把诱变组的大量菌株接种于多个含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同时接种对照组,相同条件下培养;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菌株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选出透明圈变大的菌株。

  ②预期实验结果:

  a由于诱发突变率低,诱变组中绝大多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的大小与对照组相同。

  B由于诱发突变不定向性,诱变组中极少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与对照组相比变大或变小。

  十一.某课题小组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探究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因素”,他们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发现了某种细菌(记作R)的周围其他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他们把R细菌接种到专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他们除去R细菌,用该培养基再培养其他细菌,结果其他细菌仍然不能在这个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R细菌与其周围细菌之间的关系,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

  ⑵R细菌周围的其他细菌不能生长繁殖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为验证(2)种的原因而进行了如下实验:

  请参照上述题目中给出的有关材料,补充相关的实验步骤及结果: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该实验设计是否科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竞争 ⑵R细菌产生了不利于其他细菌生存的物质⑶第一步:取两个培养皿,按相同营养成分配制甲、乙两个培养基;第二步:向甲培养基上添加R细菌培养液,向乙培养液添加蒸馏水作为对照;第三步:在这两种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相同的其他细菌;第四步:在相同条件下,让甲、乙两个培养基上的细菌繁殖。

  实验结果:甲培养基上细菌不能生长繁殖,乙培养基上的细菌能正常生长繁殖。

  ⑷实验设计不科学,因为实验设计中没有有效排除“R细菌对营养物质的消耗使得其他细菌不能正常生长”这一无关变量的干扰。

  十二.不同的微生物有各自的代谢特点,人们常据此来分离、鉴别微生物种类。某实验室有二个菌种,分别是胱氨酸依赖型细菌(无胱氨酸不能生长),甲基营养细菌(只能利用甲醇。甲烷作碳源),但试管上标签脱落,请根据它们的代谢特点设计实验方案加以鉴别。

  实验步骤:第一步:在二个菌种的试管上分别标上A、B;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实验步骤:

  第二步:配制不含胱氨酸、甲基营养(甲醇、甲烷)的普通培养基,分装到6只试管中,标号1、2、3、4、5、6;在1、2中添加胱氨酸,3、4中添加甲基营养,5、6都不添加,一起灭菌。 第三步:将A试管的菌接种在1、3、5号试管中,B试管的菌接种在2、4、6号试管中。第四步:将6支试管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数天。

  结果分析:

  1.在1、3、5试管中,若只有1试管有细菌生长,则A试管中的菌为胱氨酸依赖型细菌;若只有3试管有细菌生长,则A试管中的菌为甲基营养细菌。

  2. 在2、4、6试管中,若只有2试管有细菌生长,则B试管中的菌为胱氨酸依赖型细菌;若只有4试管有细菌生长,则B试管中的菌为甲基营养细菌。

  (或其它合理答案)

  十三.(原创)假设在某微生物培养的稳定期期分离得到一株某维生素缺陷型菌株。请设计一个实验,以鉴定营养缺陷型所不能能合成的维生素类型。(设该微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维生素有Va、Vb、Vc、Vd四种),请写出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及结果分析。

  答案:

  实验步骤:⑴配制5 份适合该微生物生长的基本培养基,编号并贴上标签,依次为ABCDE。

  ⑵在各培养基中,A组加Va、B组加Vb、C组加Vc、D组加Vd E组加等量无菌水,作为对照;

  ⑶在无菌长期条件下,将扩大培养的变异菌种分别接种到上述培养基中,要相同的其他条件均适宜的环境下培养适当时间;

  ⑷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结果分析:在加进某维生素地培养培养中能正常生长,而在加其他维生素及不加维生素的E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的菌株,就是该维生素缺陷型菌株。

  十四.已知物质D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它的合成途径如下图所示:野生型的能在含A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现发现三种突变型,(均只有某一基因发生突变),它们均不能在含A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区分出三种突变体的空谈基因,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⑴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A基因突变;

  ⑵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B基因突变;

  ⑶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C基因突变。

  答案:实验方案:配制只含B和只含C的培养基各三份(共六份)并编号,将这三种突变株分别只培养在只含B和只含C的培养基中培养,观察各自的生长情况。

  实验步骤:⑴在只含B和只含C的培养基中都能生长;⑵在只含C的培养基中能生长,在只含B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⑶在只含B和只含C的培养基中都不能生长。

  十五.请完成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的实验试题:

  ⑴实验I:现有A、B两个品系的大肠杆菌,其中一个品系对青霉素具有抗药性,另一个品第对青霉素没有抗药性。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可选择出对青霉素具有抗药性的大肠杆菌品系的实验方案,请你完成该方案的设计,并作出预期。

  材料用具:青霉素10万单位溶液、已经分别接种好A、B两个品系大肠杆菌菌种的试管、灭菌的含细菌培养基的培养皿、酒精灯、接种环、一次性注射器、蒸馏水、恒温箱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两个已灭菌的含培养基的培养皿,标号1、2;在酒精灯火焰旁用注射器分别注入青霉素溶液少许,并使之均匀分布在整个培养基表面;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实验II:通过上述实验,如果已知A品系的大肠杆菌具有抗药性,而B品系的大肠杆菌无之,现在要进一步证明A品系的大肠杆菌其青霉素抗性基因是否位于菌体的质粒上,请你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并预期结果。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A品系的大肠杆菌的质粒分离出,放入培养B品系的培养基中来转化B品系的大肠杆菌(或将A品系的大肠杆菌的质粒转移到B品系的大肠杆菌中)。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实验步骤:第二步:双手消毒灭菌后,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灼灭菌,并在酒精灯旁取A、B两个品系的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在标号1、2的培养基上;第三步:将接种好的1、2号培养皿放在370C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后,观察生长情况。预期结果:对青霉素具抗药性的品系正常生长,对青霉素不具抗药性的品系则死亡。

  ⑵实验步骤:

  第二步:将A品系的大肠杆菌和获得A品系的大肠杆菌质粒的B品系的大肠杆菌按上述“实验I”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

  预期结果:①如果获得A品系的大肠杆菌质粒的B品系大肠杆菌能与A品系大肠杆菌一样正常生长,则可说明青霉素抗性基因位于A品系大肠杆菌的质粒上;②如果获得A品系大肠杆菌质粒的B品系大肠杆菌死亡,则可说明青霉素抗性基因不位于A品系大肠杆菌的质粒上。

  十六.谷氨酸是生产味精和食品添加剂的重要原料,他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工程来生产的,为测定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其生长所需的最适PH值,某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请依据题意分析评价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步骤:①配制适宜的培养基分装到5个锥形瓶中;②用PH缓冲液分别调节PH为4.0、4.5、5.0、5.5、6.0,然后分别标号I、II、III、IV、V;③将每瓶培养基等量分装到3支试管中,加棉塞并包扎,每捆试管外挂上相应的标签;④在酒精灯上加热煮沸10分钟灭菌;⑤在无菌条件下接种等量菌种;⑥在370C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⑦测定每只试管中谷氨酸产量,并记录、统计、分析结果。

  ⑴上述步骤中有3 个明显的科学性错误,请在相应的文字下划线,并按次序加以修正。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设计一张表格,以统计实验结果:

  ⑶若按改正后的步骤进行实验,请将预期结果用曲线图表达出来。

  实验步骤:①配制适宜的培养基分装到5个锥形瓶中;②用PH缓冲液分别调节PH为4.0、4.5、5.0、5.5、6.0,然后分别标号I、II、III、IV、V;③将每瓶培养基等量分装到3支试管中,加棉塞并包扎,每捆试管外挂上相应的标签;④在酒精灯上加热煮沸10分钟灭菌;⑤在无菌条件下接种等量菌种;⑥在370C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⑦测定每只试管中谷氨酸产量,并记录、统计、分析结果。

  答案:

  ⑴改正:①6.5、7.0、7.5、8.0、8.5;②在98Kpa高压下蒸汽灭菌20分钟;③测定菌体的细胞数目或测重量(干重或湿重)。

  ⑵

  编号

  指标项PH=6.5PH=7.0PH=7.5PH=8.0PH=8.5

  I1I2I3II2II2II3III1III2III3IV1IV2IV3V1V2V3

  细菌数目或

  细菌重量

  平均值

  ⑶

读书人网 >微生物检验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