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10年中药师中药剂学:消食药 麦芽

发布时间: 2010-09-02 23:27:12 作者: celinasusu

编辑推荐: 

服用药物时易产生作用的食物

 【药 材 名】麦芽

  【英 文 名】Malt

  【拉 丁 名】Fructus Hordei Germinatus

  【别名】大麦,麦,大麦毛,大麦芽

  【名称考证】麦芽 (《纲目》) ,大麦(《药性论》)、麦(《日华子本草》)、大麦毛(《滇南本草》)、大麦芽(《本草汇言》)

  【药用部位】发芽的大麦颖果。

  【性味归经】甘,微温。①《药性论》:“味甘,无毒。”②《汤液本草》:“气温,味甘咸,无毒。” ③《本草再新》:“味甘,性平,无毒。”

  入脾、胃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②《本草汇言》:“入足太阴、阳明,手阳明经。”

  【功效分类】消食药

  【功效主治】下气消食,和中开胃,行气散血。治食积不消,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泄泻,乳胀不消,胎死不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①《食性本草》:“久食消肾,不可多食。”②《汤液本草》:“豆蔻、缩砂、木瓜、芍药、五味子、乌梅为之使。”③《本草经疏》:“无积滞,脾胃虚者不宜用。”④《本草正》:“妇有胎妊者不宜多服。”⑤《药品化义》:“凡痰火哮喘及孕妇,切不可用。”

  【用药配伍】1、配山楂,消导开胃力增,常用于消化不良,饮食停滞所致腹满,嗳气及不思饮食等症。2、配神曲,一偏于消食走胃,一偏于消胀运脾,脾胃同治,表里互补,常用治食积不消,脘腹胀闷,回乳等。3、配干姜,一偏于开胃消食,一长于温中散寒,合则温胃消食力增,常用于脾胃虚寒,饮食不化。4、配谷芽,两者均有运脾宽中和胃消积之功,相须为用,麦芽力猛,消食力强,偏消面食之积,谷芽力缓,和养功胜,偏消米食之积,合而治食积不消,脘腹胀满,吐泻及不思饮食等症。5、配鸡内金,启脾之力倍增,以生发胃气,舒调肝气,开胃口,增食欲。

  【炮制方法】1、炒麦芽:取麦芽置锅内微炒至黄色,取出放凉。2、焦麦芽:同上法炒至焦黄色后,喷洒清水,取出晒干。3、制:先将皮撒于锅内,待皮冒烟时,倒入净麦芽,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为度,取出,除去皮放凉。每1公斤麦芽,用皮90克。

  【药材鉴定】果实呈梭形,长8~12毫米,直径2.5~3.5毫米。上端有长约3毫米的黄棕色幼芽,下端有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长0.2~1.0~2.O厘米,少数无须根。表面黄色或淡黄棕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腹面为内稃包围,有腹沟1条。剥除内外稃后,即为果皮。果皮淡黄色,膜质,种皮薄与果皮难分离,背面基部有长椭圆形的胚,淡黄白色,长3~5 毫米,腹面中央有褐色纵沟1条。胚乳很大,乳白色,粉质。气无,味微甜。以色黄粒大,饱满,芽完整者为佳。 本品以质充实、色淡黄、有胚芽者为佳。按《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出芽率不得少于85%。

  【古籍考证】出自《本草纲目》;“《别录》麦附见麦下,而大麦下无之,则作当以为良也。今人通用,不复分别矣。”

  【化学成分】含酶类:淀粉酶、转化糖酶、脂酶、朊酶、氧化酶、催化酶、纤维二糖酶、龙胆二糖酶、地衣聚糖酶、过氧化异构酶等;另含大麦芽碱(hordenine)约0.13%~0.25%,大麦碱 A(hordatine),大麦碱B(hordatine B),腺嘌呤,胆碱0.02%~0.1%,甜菜碱0.06%,卵磷脂,氨基酸,维生素B、D、E,蔗糖等糖类,以及细胞色素C(cytochrlme C)。还含有生育醌(α-托科醌,α-tocopheryl quinone),α-生育三烯酚(α-tocotrienol)、肥皂草甙 (saponarin)、大麦黄甙(lurlnarin)、白花色甙。

  【相关选方】①快膈进食:麦芽四两,神曲二两,白术、橘皮各一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人参汤下三、五十丸。(《纲目》) ②治产后腹中鼓胀,不通转,气急,坐卧不安:麦蘖一合,末,和酒服食,良久通转。(《兵部手集方》) ③治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嘿嘿欲卧,食毕辄甚:大麦蘖一升,椒一两(并熬),干姜三两。捣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补缺肘后方》) ④治产后发热,乳汁不通及膨,无子当消者:麦蘖二两,炒,研细末。清汤调下,作四服。 (《丹溪心法》)

  【参考出处】《本草纲目》

  【功效分类】消食药

  【关 键 词】下气消食 和中开胃 行气散血 食积不消 脘腹胀满 食欲不振 呕吐 泄泻 乳胀不消 胎死不下

读书人网 >中药师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