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自考《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汉语言

发布时间: 2010-11-04 21:23:00 作者: guoqun

推荐阅读:

  1、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19世纪法国文学的代表。

  2、 雨果作品:

  诗集:《东方吟》、《秋叶集》、《黄昏之歌》、《心声集》、《光与影》、《惩罚集》、《静观集》、《历代传说》

  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海上劳工》、《九三年》

  《希腊孩子》出自《东方吟》;《四日晚上的回忆》出自《惩罚集》

  3、 写作背景:《希》——1822年西奥岛上的希腊人发动反抗土耳其压迫的独立斗争,被镇压。《四》——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解散议会,背叛共和制。12月4日,一个七岁男孩在上街购物时被枪杀。

  4、 《“克伦威尔”宣言》:提出“浪漫主义的真正定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反对古典悲剧的形式法则,主张戏剧师法莎翁,争取更大的自由与真实。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

  5、 “《爱尔那尼》大战”:1830年上演的颂扬反抗社会的浪漫主义英雄的剧本。引发了古典主义卫士和浪漫主义斗士之间的正面冲突,以浪漫主义取得胜利而告终。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6、 《希腊孩子》的三重恐怖,四重主题:

  三重恐怖:本该美丽的西奥岛却因为土耳其的铁蹄变成一片焦土

  本该欢乐歌唱的孩子却让泪水充满了蓝色的眼睛

  本该索要鲜花飞鸟的孩子却只要子弹和火药

  四层恐怖:人类不同民族之间的征伐对美丽大自然的摧残是令人憎恶的

  侵略战争对希腊西奥岛家园的破坏是令人愤怒的

  希腊孩子不屈的抗击是令人敬佩的

  战争对儿童心灵的扭曲是发人深思的

  7、 《希》的艺术特征:反向逆接的手法、对比手法(今与昔、焦土与美景、少女与少年)、鲜明的画面感、联想丰富、格律自由、激情充沛。

  8、 《四》主题:控诉了波拿巴反动政权的残酷,揭露了政治野心家的惨无人道,揭发了反动统治者冠冕堂皇口号下的罪恶,深刻剖析了专制主义者反对共和制的根本原因:专制无非是政治野心家最大专权和专利的保障,为了获得这一保障,反对政治家不但残酷镇压抵抗者,而且不惜伤害无辜者甚至儿童。

  9、 艺术特点:朴实无华,冷静的写生式笔法,风格朴素直白;沉缓低唱的语言形式;典型细节的刻画。

  10、 背诵部分

  你要什么?美丽的孩子,该拿什么给你,

  才能喜洋洋拢合,兴冲冲理齐

  你洁白肩头

  那未遭铁剪凌侮的金发,

  它们在你美丽的额上哭泣,

  恍若咽呜的河柳?

  什么能驱散你溟蒙的愁影?

  是蓝如你眼睛,

  环绕伊朗暗井的百合花?

  还是圣树的硕果?那棵树很大,

  飞驰百年,才能从浓荫中

  奔出一匹骏马。

  你是否会微笑,若给你一只林鸟?

  它的歌声比双簧管更柔丽,

  比饶钹更响亮。

  你要什么?花?美果,或奇鸟?

  “朋友”希腊少年,那蓝眼孩子回答:

  “我要子弹,我要火药。”

  十二、普希金《咏大海》(十九世纪)

  1、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文学的始祖,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2、 作品情况:

  早年:抨击暴政,揭发农奴制——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农村》

  流放期间:长篇叙事诗《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契萨拉伊的泪泉》

  波洛金诺村期间:诗体长篇小说《叶夫盖尼奥涅金》,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1837年:《上尉的女儿》

  3、 大海的象征意义:“大海是自由的元素”,是自由的象征,诗作是诗人献给大海的赞歌,也是歌唱自由的赞歌。歌颂自由的大海与对专制统治的反抗是相关联的。

  4、 抒情层次:歌颂大海的自由;对大海各种情态的喜爱;对压抑禁锢的忿懑;对自由英雄的向往;反转“告别”的诗意,让大海的自由精神与自己同在。

  5、 思想主题:追求自由,反抗专制,时代的革命精神。

  6、 艺术特点:突出主观抒情性,写实与象征结合,对比比照,前后照应。

  7、 背诵部分:

  A

  再见吧,自由的原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呀,大海!

  多么常常的,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

  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

  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

  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B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

  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

  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

  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

  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十三、惠特曼《斧头之歌》

  1. 惠特曼是美国著名诗人,被称为“热烈的激进民主政治家”(。

  2. 《草叶集》——

  歌颂“自我”,抒发“人的力量与活力的《自己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为你,啊,民主哟!》

  赞颂蓬勃发展的美国,赞美普通劳动者的伟大人格和创业精神的《斧头之歌》《我听见美洲在歌唱》

  反对蓄奴制,悼念林肯,号召人民起来参加废除蓄奴制斗争的《敲呀!敲呀!鼓呀!》《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

  赞美欧洲革命、批判美国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的《欧罗巴》《不,今天别向我提到那重大的耻辱》

  诗集的基本主题是讴歌民主、自由和人类平等。最终版收诗近400首。

  3、斧头的象征意象:劳动人民与劳动者创造力的象征。

  4、草叶集的主要思想内容:讴歌劳动创造与开拓精神;揭示劳动者一定要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成为新生活的主人道理;只有通过开拓与创造的劳动才能建立真正理想社会的情怀。

  5、艺术特点:象征手法与具体实物相结合;自由体重复手法的运用;以重复,排

  比、平行等手段加强诗作的节奏和气势,形成雄浑、奔放、粗旷、豪迈的风格。

  十四、司汤达《红与黑》

  1、 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924年发表达的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被认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美学宣言。《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2、 主要作品: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小说《阿尔芒斯》《法尼娜法尼尼》《红与黑》《吕西安娄凡(红与白)》(未完成)《巴马修道院》

  3、 《红与黑》中的主要人物:于连,德雷纳夫先生(市长)及夫人,德拉莫尔(候爵),玛蒂尔德(候爵的千金),瓦勒诺(贫救所所长)马斯隆(教士)谢朗神父,

  4、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欧洲19世纪一个主要的,也是最壮丽、最有益的文学流派(高尔基)。要求作家按生活的本来面貌描写和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精神;思想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人义和个人主义;艺术上采用“典型化”的手法,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5、 政治小学与“1830年纪事”:作品深刻反映了1825-1830年,法国王朝复辟后期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19世纪头30年间历任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行将就木的贵族阶级竭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加强宗教统治,扼杀自由思想;自由党人发起咄咄逼人的进攻。从上层到下层,人人都在为权力、金钱、不择手段,钻营奔走。

  6、 于连基本性格: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青年野心家典型。矛盾的性格,对社会的反抗与对社会的妥协是结合在一起。究其原因,他的奋斗目标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最终目的无非是爬到上流社会。爬上去是全部的激动与动力之所在。由于缺乏高尚的目标,因此以失败而告终。

  7、 再次征服雷纳尔夫人:高尚与卑劣交织的矛盾。爱情与征服的野力联系在一起。

  8、 第四十四章:看透了社会和宗教的伪善,认识到年轻人象蚂蚁蜉蝣一样,终将被伪善的社会风气所吞噬。

  9、 艺术成就:

  首先、心理描写极为出色。(既虚伪又真诚,既多疑又勇敢)

  其次、擅长在特定环境和情绪下,安排故事情节、推动事件发展。营造紧张氛围。

  十五、巴尔扎克《高老头》(十九世纪)

  1、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杰出代表。

  2、 代表作:《人间喜剧》,被誉为“法国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共收录96部长、中、短篇小说,700多万字,塑造了2000多个人物。其主题为“揭露金钱罪恶”恩格斯称其为“包含着了不起的辩证法”。

  3、 《人间喜剧》:

  《舒昂党人》(处女作)、《古物陈列室》、《红色旅馆》、《欧也尼葛朗台》、《高老头》、《驴皮记》、《交际花盛衰记》、《邦斯舅舅》、《贝姨》、《高利贷者》、《幻灭》

  4、 《高老头》的思想内容:一方面,暴露了金钱关系泯灭人性,使道德沦丧的丑恶现实;另一方面,展现了封建贵族日益没落,资产阶级上升得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确立的历史真实。

  5、 高老头形象分析:

  父爱的悲剧典型

  第一、 他是一个资产阶级爆发户,通晓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生财有道。

  第二、 他是一个“父爱的基督”,无限地溺爱妇儿。以金钱作基础和手段,满足她们一切欲望。但养成了她们自私自利的人生观。最后成为父爱的牺牲品。

  第三、 金钱关系的受害者。实施者与受害者的统一,通晓经济规则的同时,却不懂得人生哲学。

  6、 拉斯蒂涅形象分析:

  一个来自外省的纯朴青年,经过巴黎社会的洗礼而成为野心家。高老头之事在他的性格演变中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高老头之事、博塞昂夫人的出走、沃特兰的被捕(人生三课),一方面使他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另一方面使他彻底认清了现实社会,终于“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下决心和上流社会“拼一拼”,走上了政治野心家的道路。

  7、 艺术手法

  个性化的人物描写,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某种情欲,形成独特的个性

  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从人物性格演变过程及其与客观社会环境关系,纵横交错地刻画人物。

  十六、《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

  1、 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英国一派出色的小说家”(马克思语)的代表。

  2、 代表作:

  早期(30年代)创作乐观,多以下层人物受到仁慈保护为结局:《匹克威克外传》《老古玩店》《奥利弗推斯特》(雾都孤儿)

  中期作品(40年代),对资产者的幻想开始减少,批判日益深刻:《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马丁朱述尔维特》

  晚期作品(50年代)触及资本主义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揭露更加深广:《荒凉山庄》、《小杜丽》(司法议会政治);《艰难时事》(反对功利哲学,表现劳资矛盾);《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反映金钱罪恶关系)。

  3、 “一派出色的小说家”: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代表小资产者的愿望和要求,揭示劳资矛盾,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但也有浓厚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思想倾向。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4、 主要人物:梅尼特医生、厄里弗蒙地候爵兄弟、得伐石夫妇、代尔那(女婿)、卡尔登(牺牲者)

  5、 《双城记的》创作目的和意义:作者对英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忧虑的产物,目的是借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给英国统治者敲响警钟。有明显的借古喻今的意义。在作者看来,一是当时英国社会酷似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的法国。二是英国统治者应从法国革命所引出的社会后果中引以为戒。

  6、 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矛盾性: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共存。一方面通过描写革命前夕封建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和血腥迫害农民,从而揭示革命暴发的必然,认为革命是正义的、必然的。另一方面,作者宣扬了仁爱救世的思想,反对把革命视作一种报复行为,主张用仁爱和宽容来化解社会矛盾。梅尼特医生的形象就是一种既痛恨暴行,又期望用爱来战胜恨的社会理想和艺术理想。

  7、 对法国大革命的揭示:封建贵族阶级的罪行,骄奢横暴,血惺迫害,农民的悲惨遭遇。通过候爵兄弟被得伐石的朋友暗尔、城堡被农民放火烧毁,表明压近者不停止他们的暴行,迟早会迎来灭亡,从而揭示了法国大革命暴发的原因,给英国统治者提出警告。

  8、 作品所暗示的“药方”:仁爱精神,要人们用仁爱宽容来对待敌对阶级。这种仁受不仅使敌对的阶级、人互相谅解,还改变人们扭曲的心灵,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新生(其实是不现实的理想)

  9、 艺术成就:首先,作家的创作采用了极其严格地现实主义手法,地点真实、时间准确、情节细微、事件典型,过去发生的事件和现实审判的场景有机结合。形成了包容过去和现在、原因和结果、暴行和复仇等诸多因素于其中的独特艺术氛围;其次,注意人物的对话,每个人的语言都有特点,特别是将故事讲述人、故事中人物的对话以及法庭上人物的语言有机交织在一起,高超的三重话语同时共鸣的魅力。

  十七、果戈里《死魂灵》(19世纪)

  1、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果戈里,19世纪上半期俄国小说家,是俄国“自然派”文学的奠基人(自然派就是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继普希金后,俄国文坛之主。

  2、 代表作:

  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

  小说集《密尔格拉德》——《旧式地主》、《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英雄史诗风格的《塔拉斯布尔巴》

  小说集《彼得堡故事》——《狂人日记》、《外套》

  戏剧《钦差大臣》

  长篇小说《死魂灵》

  3、 《死魂灵》中的人物形象:商人乞乞科夫

  五个地主:

  玛尼洛夫是个甜腻腻的地主,只会讲庸俗的礼数,虚浮的客套;

  女地主格罗潘奇卡狡猾多疑;

  诺兹德廖夫流氓无赖;

  索巴凯维奇凶狠残忍;

  普柳什金是个守财奴;

  4、 自然派:反对当时流行的矫饰文学和浪漫文学,以批判的态度如实地反映俄国专制农奴制的庸俗、腐朽、黑暗和反对的现实。这个流派是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后来成为俄国文学中最强大的流派。

  5、 “死魂灵”的含义:魂灵与农奴在俄语中是同一单词,死魂灵指的就是死去的农奴。乞乞科夫抓住了人头税与土地开垦贷款之间的关系和漏洞,倒卖死农奴户藉,进行投机。所以,“死魂灵”还指地主阶级已经成了“死魂灵”。

  6、 “含泪的笑”:果戈理善用的把幽默、夸张、尖刻融于一炉的讽刺风格。在讽刺之中,作者常常对自己讽刺的对象充满了哀怨酸楚之情,饱含着心酸的喜剧性。被称为“含泪的笑”在《死魂灵》中,更多的是彻底否定性的批判。是作者是对俄国地主直接尖酸讽刺,严厉针砭,或在言语中进行嘲笑。

  7、 《死魂灵》的主题和社会意义:通过一个一心钻营的商人买卖“死魂灵”的故事,全面讽刺了19世纪俄国城乡落后腐败的现实,大担揭露了这个俄国社会的痼疾,刻画了一批腐朽、没落、庸俗的地方、官僚和投机商人形象,深刻挖掘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荒诞性。全面揭发批判了俄国专制农奴制,说明了农奴制的基础已经腐朽了,从而使作品产生了极强的社会意义。

  8、 果戈里塑造普柳什金形象的方法:

  首先,用环境描写的手法写这个地主的生活状态;

  其次,写地主的种种特征:1、把他当成管家婆;2、肖像描写;3、装束;4典型动作。

  再次、作家追述了这个怪人的历史(不断积累中成为钱的奴隶)

  最后,正式描写普柳什金的言语、动作和心理。

  普柳什金的性格特征:典型的守财奴形象,身上集中了守财奴最突出的特征:贪婪、吝啬、保守、没落、腐败。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农奴主典型。通过这一形象,作家提示了对财产的贪欲和占有使人丧失人性、堕落成一堆废物。

  但他不仅仅是一般的守财奴,他是俄国的一个毒瘤,他与他庄园后面的大地是一个反差,造成这一反差的正是俄国专制农奴制,官僚又是这一制度的支柱。通过这个形象的刻画,作家指明了农奴制整个基础的腐败,宣告了它灭亡的必然性。

  9、 《死魂灵》的艺术特色

  A:含泪的笑

  B:自然派手法(以现实无情地揭发、严肃批判)

  C:环境与人物相得益彰的典型化手法。

  D、死魂灵的语义双关

  5、 主题思想:

  《春天的旋律》——批判了各种保守和反动的阶级,突出了企盼革命的蓬勃朝气。

  《海燕之歌》——大胆地呼唤革命,热情讴歌革命者。

  6、 海燕形象:

  A)高傲的自由战士。

  B)对旧世界无比轻蔑的浪漫主义革命者。

  C)破坏旧世界,欢呼新世界曙光的无产阶级先驱。

  7、 艺术特色:

  《春天的旋律》:拟人、讽刺、影射和写实、曲笔———谐虐曲

  《海燕之歌》:浪漫主义激情、对比、鲜明象征————狂想曲

  二十六、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

  1、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肖洛霍夫,苏联作家。

  处女作:《胎记》

  小说集《顿河故事》

  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诺贝尔文学奖)《被开垦的处女地》

  巨型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未完成)

  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教材错误,应为中篇小说)

  2、 解冻思潮——50年代后期,前苏联社会发生巨变,以“反对个人崇拜”为口号,掀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文学上突破禁区,揭发社会矛盾,批判官僚主义,大胆表现人性、人道主义,大胆表现非“金星英雄”的普通人的命运。

  3、 《一个人的遭遇》1956年12月31日和57年1月1日在《真理报》上连载发表

  4、 《一个人的遭遇》在思想内容上的突破

  A) 选材——拓宽了苏联卫国战争题材

  B) 格调——沉重悲戚,一改一味乐观的前苏联文学格调

  C) 思想倾向—谨慎地提出了人道主义思想

  5、 索洛科夫形象——一个普通的苏联人,有着不屈不挠的意志,也有过惊恐和胆怯,顽强忍受了命运带来的苦难。同时富有感情和同情心。其形象是在真实世界中有血有肉的人物。

  6、 艺术特色——朴实无华,平缓低沉。作家有意淡化情节,造成低沉的效果,适应了悲剧主题;用渡口听故事的套子来结构小说,加强真实性。

  二十八、伍尔芙《墙上的斑点》(20世纪)

  1、 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布隆姆斯伯里团体成员(利斯特雷奇、托艾略特、爱摩福斯特、伍尔芙、罗弗赖依)

  2、 代表作:《墙上的斑点》《雅各布房间》《达罗卫夫人》《海浪》《到灯塔去》

  文艺理论:《论现代小说》《妇女与小说》

  《般奈特先生和勃朗太太》提出了意识流小说的理论依据。

  3、 意识流小说特点:强调意识活动的非理性、流动性和不间断性,热衷于挖掘和展示人的潜意识冲动,捕捉一闪即逝的印象以及朦胧模糊的意象。不太注意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主要表现纷繁杂乱的意识流程。

  4、 作品体现的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点:

  A、 抛开事件、人物、故事等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基本要素,专写人物的意识活动。

  B、 作品在展示和呈现人的意识流动时,打破时空界限,过去、未来、现在、理性、非理性的思绪一哄而上。

  C、 作品描写过程中,注重意识活动内在的独特连接规律。(触发式联想)

  5、 作品采用意识流写法,对现代西方人精神特征的独特提示:

  意识离不开社会存在。作品具有特定的社会性。作品的大量内容杂乱无秩序,反映了人的心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更加复杂化。杂乱之下的核心是:渴望摆脱那种陈腐、和令人窒息的势利的老式家庭。反映出现代人,特别是敏感的知识分子日益严重的精神矛盾与思想危机,以及他们要求在精神上获得更大自由的情怀。

  6、 作品的意识流手法与传统心理描写的差异。

  A、 意识流手法展现出人的意识是非理性的,其流动与跳跃引起联想的事物间只存在偶然或单一的联系。传统小说引起心理变化的事件与意识之间是完全的契合。

  B、 奔流不息的意识或潜意识不是为了作品情节的发展或人物性格的刻画,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主人公也没有明确的身份、清晰的背景。意图只是表现意识流程,心理状态为流散型。传统心理描写主旨在于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情节发展。心理状态为凝聚型。

  C、 意识流手法从始至终都是对人物复杂心理流程的叙述,面向自我,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而心理描写只是作品表现思想、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法。最终的指向是广阔的现实。

  二十九、卡夫卡《变形记》

  1、 弗兰茨卡夫卡,20世纪德语作家,现代主义杰出代表。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犹太商人家庭。

  2、 代表作:孤独三部曲:《美国》《审判》《城堡》——长篇小说

  《中国长城的建造》《地洞》《判决》《饥饿艺术家》《致科学院的报告》——中短篇小说

  3、 异化:卡夫卡通过小说所提示的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深重的肉体和精神的压迫,西方社会制度、法律、金钱、机器等物控制人,人失去了人的本质,成为非人。

  4、 “弱的英雄”:在现实生活中一批遭受欺压、任人摆布、无法自主深感孤独与悲哀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5、 卡夫卡的主要手法:荒诞、隐喻、详谬、痛苦的幽默,扭曲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以求展示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

  6、 详谬手法:卡夫卡小说创作的一大鲜明特点。出自哲学术语,指“作品表面情节是荒唐的,而荒唐背后却显示着深刻的逻辑性”

  7、 “卡夫卡式”通过荒诞的故事来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广泛反映人的异化、格调上压抑、恐惧、荒诞、悲哀绝望。

  8、 卡夫止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A、 深刻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揭示现代西方制度、法律、金钱、机器等物控制人,把人变成“物”或“非人”

  B、 主人公大多为受欺压凌辱、无法自主、任人摆布、悲观绝望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弱的英雄。

  C、 艺术上采用荒诞、隐喻、详谬、痛苦的幽默等手法,扭曲事物外部形态

  D、 不点明时间、地点、社会背景

  9、《变形记》对异化问题的揭示:

  A、劳动对人身心的“异化”——劳动本是人的价值所在,但是降为单纯的谋生手段和可以出卖的商品。

  B、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老板眼中,主人公是一个创造剩余价值的机器。父母眼中,主人公的价值仅仅是养家糊口。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C、通过变形后的内心体验,表现自我异化,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法摆脱恐惧、孤独感的悲哀。

  10、格里高尔萨姆沙形象分析:失去人形后,保留着人的感情、思维。但他早已被异化为“非人”,一台创造价值的机器和赚钱养家的工具。但人们习惯了人形非人的存在,却不能忍受整体异化。异化了的格里高尔被社会彻底排斥。他也明确意识到了非人特征,但并没有觉醒。反而向自我异化更进一步。希望一切都恢复原状。重新回到人形异化的状态。害怕被这个将他异化的世界隔绝,因为那是他“物质价值”的唯一寄托。然而当这个世界抛弃他的时候,只有懊丧、难堪、孤独与痛苦。格里高尔也只有被彻底抛弃而死亡。

  11、变形记悲观绝望的情绪及其表现出的现代西方人精神世界的危机:

  卡夫卡悲观厌世的消极思想。他揭露异化、痛恨异化,但不能揭示造成“异化”的根源,找不到消除的途径。结果他笔下的人物,只能是格里高尔那样挣扎、自卑、听任蛮横暴力宰割的弱者。

  12、《变形记》的艺术特征

  首先、具有十分明显的荒诞色彩。

  其次、在荒诞的情节中描写人的生存状态,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再次、不仅仅是描述一个荒诞的故事,更暗喻着一个荒诞的社会、荒诞的人生。从哲理的高度对人类生存状态加以审视,揭示西方人的精神危机。

  总之、作品的艺术特征是:荒诞而真实,真实而荒诞的佯谬手法的运用。卡夫卡式小说的独特风格;用神话象征模式表现世界的荒诞、人的孤独和悲观。作品色调晦暗、充满恐惧、悲哀绝望的精神氛围。

  三十、海明威《老人与海》

  1、 海明威,美国作家。作表作为:

  《在我们的时代里》(短篇小说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里马扎罗的雪》《过河入林》《老人与海》、《第五纵队》(剧本)

  2、《老人与海》使海明威获得了1952年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3、《老人与海》中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4、基本题材与主题:主要以战场生活、打猎、钓鱼、拳击为内容,表现战争、暴力、死亡、痛苦的主题,即揭示暴力给人造成的肉体与精神创伤,又不断展示人的勇气和不屈的性格,从而深入探讨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状况和出路。其主要人物首先需要有强悍的膂力,其次更需要坚忍不拔的斗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10、 海明威二三十年代与50年代作品在思想上的联系:二三十年代的作品,探讨了人与暴力的关系。开始塑造“硬汉”性格的人物。在此后的战争题材作品中,更多地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带着当年拳击师、斗牛士、猎人与战士等形象的“硬汉”特点,有着同样坚韧、顽强不屈的精神。但他却并不是硬汉形象的继续,而是发展和升华。这一形象,突出表现了人最可贵的品格。传递给读者的精神力量不再是早期的阴郁和颓丧,而是信心与鼓舞。

  11、 老人与海的寓意与象征:

  自然场景是一个充满暴力、不可理喻的世界。神秘无常的大海和凶猛残暴的鲨鱼是邪恶与暴虐的外部世界的表现形式。老人孤零零地在与世隔绝的大海上,与鲨鱼进行斗争。老人是现代社会人类抽象象征,他的失败是人类命运的象征。鲨鱼的围攻,则寓含着作家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理解。———人类发展现阶段充满种种暴力与苦难,人生活在凶险中。老人在斗争中失败,却没有屈服。作者以这种象征表现出:在强大凶残的社会力量面前,人注定要失败,但面对死亡、厄运时无所畏惧,保持精神上的自强与自信,是人的唯一价值和出路,是人类最可贵的精神。

  12、 《老人与海》的基本思想:表现出的自然场景是不可理喻、充满暴力的世界;桑提亚哥的遭遇是人类注定要失败命运的写照;社会暴力强大凶残、人的命运又往何处去?桑提亚哥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不向注定的命运屈服。通过这个形象,作者歌颂了人类勇敢和坚毅,对精神力量唱出了一曲高昂的赞歌。

  13、 桑提亚哥形象分析:

  A、体现出一般“硬汉子”形象共有的勇敢、顽强、永不屈服的特点。

  B、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华。舍去了具体的社会性,超时空主体情境赋予超迈的人格力量。与自然界形成了鲜明的象征意义。

  C、为“硬汉”注入了独有的乐观因素。永不言败,对未来胜利的向往,是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进一步肯定。

  10、桑提亚哥精神的积极性与不足:

  积极方面:超迈的人格力量,精神上的强者。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是人类不屈精神的肯定。

  消极方面:没有超越小资个人主义的英雄主义局限,相信美好未来,却找不到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道路。用抽象来肯定抽象的人类精神力量。使得作品仍避免不了悲观的情调。

  11、艺术成就:

  首先、将富有艺术魅力的形象刻画同抽象深远地寓意融会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次、成功地采用寓意象征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精炼的语句,发挥“冰山原则”将作品的深义隐藏的情节背后,留给读者充分想象和开掘的余地。

读书人网 >辅导资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