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城市规划的调查与研究

发布时间: 2010-11-13 10:03:20 作者: 小乐

编辑推荐:
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
公共厕所类型及其设计要求
高速公路绿化设施规划基本要求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的内容

  三、调查方法

  1、现场踏勘

  2、发表格调查

  3、访谈和座谈

  4、文献查阅

  5、类比

  四、研究方法

  五、调查研究的成果

  第二节 区域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必须为乡村人口相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

  (2)农业生产率提高,在我国尤其是粮食增加速度

  (3)预测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递推法:参照以往城镇人口发展情况推算;

  参照国外同类型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推算;

  按国民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推算;

  按商品粮增长的可供量估算;

  按农村人口转化的数量和可能推算;

  按城市建设投资推算;等。

  二、城镇体系与网络

  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镇体系的内容包括三方面:

  城市职能(通过城市性质表现):不同职能城市的数量和组合特征;

  城市规模(以人口多少表示),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和组合;

  各类各级城市的地理分布,相互关系等。

  我国城镇体系的划分及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

  三、城镇体系分析的层次性(结合案例介绍)

  四、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的量化分析

  第三节 历史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二、研究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

  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主要表现在:

  自然环境的特色:地形、地貌、河道……

  文物古迹的特色:历史遗址……

  城市格局的特色,如北京,构图方正,轴线分明等;

  城市轮廓景观,主要建筑物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建筑风格;

  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如土特产、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等。

  三、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

  第四节 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自然地理因素

  围绕建设用地适用性评定进行介绍。

  土地适用性评定:以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

  用地适用性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用地

  一类用地:适合建设用地;

  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用地。

  二、自然气象因素

  风玫瑰,包括风向玫瑰和风速玫瑰。

  污染系数:表示自然状态下的可能污染程度。污染系数与风向频率成正比,与平均风速成反比。

  三、自然生态因素

  第五节 社会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人口的社会构成

  (1)部门构成——人口就业的产业结构

  (2)人口的劳动构成

  二、社会结构

  三、人类空间行为

  第六节 经济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聚集经济

  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呈下降趋势。

  二、城市土地的研究

  (1)土地是财富的第一源泉

  (2)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3)土地资源的差异性

  (4)土地资源的固定性,都有固定的地理位置

  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1)城市用地分类

  (2)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Ⅰ 60.1—75.0 m2/人

  Ⅱ 75.1—90.0 m2/人

  Ⅲ 90.1—105.0 m2/人

  Ⅳ 105.1—120.0 m2/人

  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标准

  居住用地 18.0—28.0 m2/人

  工业用地 10.0—25.0 m2/人

  道路广场用地 7.0—15.0 m2/人

  绿地 9.0 m2/人

  其中:公共绿地 7.0 m2/人

  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居住用地 20—32%

  工业用地 15—25%

  道路广场用地 8—15%

  绿地 8—15%

  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75%。

读书人网 >考试指导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