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几种主要病原梭菌的基本生化特性

发布时间: 2010-12-18 22:16:53 作者: celinasusu


编辑推荐:  

白喉棒状杆菌特点

(2010-11-19)

敬请关注读书人网站:http://www.reader8.net/exam/yixuejianyan/

 梭菌的生化性状测定,须用特殊生化培养基。几种主要病原梭菌的基本生化特性如表22-5。

  

 

  产气荚膜梭菌(Cl.perfringens)

  本菌旧名魏氏梭菌或产气荚膜杆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可见于土壤、污水、饲料、食物、粪便以及人畜肠道等中,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引起多种严重疾病。

  形态及染色特征 菌体直杆状,两端钝圆,0.6~2.4um×l.3~19.0um,单在或成双,短链很少出现,革兰氏染色阳性。无鞭毛,不运动。芽孢大而卵圆,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使菌体膨胀,但在一般条件下罕见形成芽抱。多数菌株可形成荚膜,荚膜多糖的组成可因菌株不同而有变化。DNA的G+Cmol%为24~27。

  培养特性 本菌对厌氧程度的要求并不严,甚至在Eh=200~250mv的环境内也能生长。对营养要求不苛刻,在普通培养基上可生长,若加葡萄糖、血液,则生长更好。A、D和E型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45℃,B和C型为37~45C,多数菌株的可生长温度范围为20~50℃,偶有菌株于6℃有一定的繁殖力。此菌生长非常迅速,在适宜的条件下增代时司仅为8min。据此特性,可用高温快速培养法进行选择分离,即在45℃下每培养3~4h传代一次,可较易获得纯培养。

  

 

  在绵羊血琼脂平板上,可形成直径2~5mm、圆形、边缘整齐、灰色至灰黄色、表面光滑半透明、圆屋顶状的菌落,偶尔出现裂叶状边缘的粗糙菌落及丝状边缘的不规则扁平菌落等。菌落周围有溶血环,在兔、绵羊、牛、马或人血琼脂平板上,大多数菌株可产生双环溶血,内环为由毒素所弓起的完全溶血,外围由α毒素产生的不完全溶血环,些B型和C型菌株在绵羊或牛血琼脂平板上可由8毒素产生的较宽溶血环。

  在乳糖牛奶卵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是因所产生的a毒素分解卵黄中的卵磷脂所致,此反应可被α抗毒素抑制。由于发酵乳糖,菌落周围的培养基颜色发生变化 (中性红指示剂呈粉红色)。不消化牛奶,不分解游离脂肪,菌落周围不出现透明环及虹彩层。

  在PYG(含蛋白栋Peptone,酵母浸膏Yemt extract及葡萄糖Glucose各1%的肉汤)肉汤中培养呈均匀浑浊,或有黏稠沉淀物,在PYG琼脂深层中培养可产生大量气体,在厌氧肉肝汤中,培养5~6h即呈均匀浑浊,并产生大量气体。

  γθ生化特性 本菌最为突出的生化特性,是对牛乳培养基的"暴烈发酵"。于接种培养8~10h后,发酵牛乳中的乳糖,使牛乳酸凝,同时产生大量气体便凝块破裂成多孔海绵状,严重时被冲成数段,甚至喷出管外,也有例外的菌株。

  抵抗力 本菌在含糖的厌氧肉肝汤中,因产酸于几周内即可死亡,而在无糖厌氧肉肝汤中能生存几个月。芽孢在90℃30min或100℃5min死亡,而食物中毒型菌株的芽孢可耐煮沸13h。

  抗原性及菌型 以菌体抗原进行血清型分类意义不大,而且菌体抗原与以毒素分型之间没有明显关系。毒素以小写希腊字母表示,有12种,均为蛋白质,分子量约在40000以上,其中。α、β、δ和τ。是主要致死毒素。依据主要致死性毒素与其抗毒素的中和试验可将此菌分为A、B、C、D和E 5个型,F型现被认为归于C型 (表22-6)。另外,A型和C、D型的某此菌株可产生肠毒素。

  

 

  致病性 本菌致病作用主要在于它所产生的毒素。A型菌主要是引起人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的病原,也引起动物的气性坏疽,还可引起牛、羔羊、新生羊驼、野山羊、驯鹿、仔猪、家兔等的肠毒血症;B型菌主要引起羔羊痢疾,还可引起驹、犊牛、羔羊、绵羊和山羊的肠毒血症或坏死性肠炎;C型菌主要是绵羊猝狙 (struck)的病原,也能引起羔羊、犊牛、仔猪、绵羊的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以及人的坏死性肠炎;D型菌引起羔羊、绵羊、山羊、牛以及灰鼠的肠毒血症;E型菌可致犊牛、羔羊肠毒血症,但很少发生。

  实验动物以琢鼠、小鼠、鸽和幼猫最易感,家兔次之。以液体培养物0.l~1.Oml肌肉或皮下注射琢鼠,或胸肌注射鸽,常于12~24h引起死亡。给羔羊或幼兔喂服,可引起出血性肠炎并导致死亡。

读书人网 >微生物检验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