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大全(41-50)

发布时间: 2010-12-18 22:33:27 作者: guoqun

推荐阅读: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答案:

  1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 ⑵同“邀”邀请(1分)

  1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 能正确译出给2分。)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四十二、(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答案: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6.(C)

  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四十三、(绍兴)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予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元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4.选出加“▲”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3分)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皆以美于徐公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陈胜、吴广乃谋曰——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15.选出翻译时括号里的内容无须补出的一句。(3分)

  A.九百人屯(于)大泽乡。 B上使(之)外将兵。

  C.天下苦(于)秦久矣。 D.失期,法皆斩(之)。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等死,死国可乎?

  翻译: ▲

  17.陈胜、吴广决定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用选文原句回答)(3分)

  答: ▲

  (四) (8分)

  吴富遗事① 罗隐

  越心未平②,而夫差有忧色。一旦复筑台于姑苏之左,俾③参政事者以听百姓之痰苦焉,以察四方之兵革焉。一之日④,视之以伍员⑤.未三、四级⑥,且奏曰:“王之民饥矣,王之兵疲矣,王之国危矣。”夫差不悦,俾⑦以代焉。毕九层而不奏,且倡曰⑧:“四国畏王,百姓歌王,彼员者欺王。”员曰:“彼徒欲其身之亟高⑨,固不暇为王之视也,亦不为百姓谋也,岂臣之欺乎!”

  王赐员死,而拓用事⑩。明年,越入吴。

  ①吴宫: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宫室。 ②越心未平: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和其臣民常怀报仇复国之心。 ③俾:使。 ④一之日:十月以后的第一个月,即十一月。 ⑤伍员:字子胥,吴国大臣。 ⑥未三、四级:没等建好第三、第四层。 ⑦:伯,吴国太宰。 ⑧倡:宣扬。 ⑨这句意思是说只想自己的官职赶快升得高些。亟:急,赶快。 ⑩用事:专权,当权。

  18.解释文中加“▲”的词。(3分)

  ①兵: ▲ ②毕: ▲ ③固: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句)(3分)

  ①夫差不悦,俾以代焉。

  ②岂臣之欺乎!

  翻译: ▲

  20.这篇短文揭示了怎样一条深刻的历史教训?(2分)

  答: ▲

  答案:

  14.D 15.D

  16.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行吗?

  17.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四) (8分)

  18.①军队(士兵) ②完成(造好) ③本来

  19.①夫差不高兴,让替换了伍员。②哪里是我欺骗呢!

  20.不辨忠奸,听信谗言,必将亡国。

  四十四、(四川达州)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2题。(15分)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8、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与其它三项意思或用法相去甚远的一项分别是:

  (1)( )(2)( )(3)( )(3分)

  (1) A、期在必醉  B、君问归期未有期

  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D、度已失期

  (2) A、或置酒而招之   B、怅恨久之

  C、楚人怜之   D、又数刀毙之

  (3) A、亲旧知其如此   B、其两膝相比者

  C、以彰其咎        D、其真无马邪

  19、根据文意,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好读书,不求甚解。

  (2)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0、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

  21、陶渊明“好读书”,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更应该继承前辈的这种优良传统,做到“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请你写出一部你读后受到感染与熏陶的作品名称、作者、人物形象(应写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作品名称:《 》;作者: (2分)

  人物形象:

  (2分)

  答案:

  18、(1)A(2)B(3)D。19、(1)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2)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20、(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刻画了一个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的饿隐士形象。21、略

  四十五、(苏州)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7.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答: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答: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答案:

  6.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7.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8.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四十六、(宿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①!”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②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注】①当涂:当权。 ②博士:古时专掌经学教授的学官。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尝:

  ③蒙乃始就学 乃:

  ④及鲁肃过寻阳 及:

  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分)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

  10.甲文是通过 和 两件事来反映宋濂求学经历的,乙文则是通过 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习效果。(3分)

  11.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答案:

  四十七、(随州)

  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回答8~13题。(14分)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文者气( )之所形也

  ②称( )其气之小大

  ③动乎其言而见( )乎其文

  ④恣( )观终南、嵩、华之高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A.思之至深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甚矣,汝之不惠

  10.结合文意翻译下面句子。(2分)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译句:

  11.这篇以议论为主的书信体文章谈论的中心话题是 ,作者在文中所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 。(2分)

  12.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养气”的两条途径,其中一条途径是 ,另一条途径是 ,并强调自己特别重视通过 的途径来“养气”“治文”。(2分)

  13.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联系全文看,你认为他的目的能达到吗?为什么?(2分)

  答案:

  8.①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意近即可) ②相当,配合 ③显现,(表达)。 ④无拘束。 9.B 10.如不先养气,只是学作文,文章是写不好的,而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 11.为文与养气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12.加强内在修养 丰富外在阅历 丰富外在阅历 13.示例:作者“求见”的目的能够达到。因为文章能以恳切的言辞、真挚的感情打动人,以卓越的见识、非凡的才华吸引人,以正当的理由、严密的推论说服人。

  四十八、(太原)

  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嵌盘屈,不可名

  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

  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

  之怅然。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1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②以其境过清 清:

  ③南流数十步 南: ④不可名状 名:

  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1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

  答案:

  、11、(潭)水和(游)鱼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12、①大约,大概 ②凄清,冷清清 ③向南 ④说出1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1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四十九、(泰州A)

  (一)(10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2分)

  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13.(1)等同,一样(2)及,等到(本题2分。每小题1分)

  14.(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5.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

  16.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

  五十、(泰州B)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比至陈:( ) ②或说陈王曰: ( )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15.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2分)

  16.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①原因:

  ③ 启示:

  答案:

  13.(1)及,等到(2)有人(本题2分。每小题1分)

  14.(1)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2)众多陈涉的老朋友、旧相识都各自离开,因此再也没有亲近陈涉的人了。(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5.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2分,只答后一句也可)

  16.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1分)②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1分)

读书人网 >中考语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