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大全(61-70)

发布时间: 2010-12-18 22:37:10 作者: guoqun

推荐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8分)

  处之不易①

  殷仲堪②既为荆州,值水俭③。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⑥,云我豁⑦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⑧其存⑨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解:①处:居于高位;易:改变。②殷仲堪:人名。③俭:荒年。④率物:为人表率。⑤素:朴素。⑥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⑦豁:抛弃。⑧尔曹:你们。⑨存:谨记。

  1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辄拾以啖之: 盘外无余肴:

  亦缘其性真素: 勿以我受任方州

  16.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

  17.文中“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释为: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份,哪能攀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呢?这句话给<;:怎样的启示?(2分)

  答案:

  15.(4分)啖:吃。肴:莱。其:他。以:因为。

  16.(2分)翻译:殷仲堪刚任(做)荆州刺史,正赶(遇或碰)上水灾荒年(如错、漏译“为”“值”各扣1分)。

  17.(2分)人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品行、志向(如只答安于清贫给1分)(意思对即可)。

  六十二、(扬州)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14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蔽林间窥之 ( ) (2)稍近益狎 ( )

  (3)驴不胜怒,蹄之( ) (4)扪烛而得其形( )

  14.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这个句子是 (2分)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16.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

  答案:

  13.(1)偷看 (2)更加 (3)用蹄子踢(或“踢”) (4)摸(每题1分,计4分)

  1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答后半句亦可,其它的“者”都理解为“……的人”)

  15.(1)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2分,主要以“骇”、“遁”、“且”、“噬”为采分点。)

  (2)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2分,以“或”、两个“之”为采分点。)

  16.参考答案:①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②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③认识事物要亲身实践,不能主观臆断;④要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盲目推断。

  评分标准: 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六十三、(宜昌非课改)

  一、宜昌(古称夷陵)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阅读下边两组古诗文,然后答题。(本题共9小题,计16分)

  (一) 独游玉泉寺

  (唐)白居易

  云树玉泉寺,肩舁①半日程。

  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

  新叶千万影,残莺三两声。

  闲游竟未足,春尽有余情。

  ————————

  ①肩舁(yú): 即滑竿。

  山 水 记(节选)

  (清)王之栋

  去城十五里为白洋,面俯江流,峰峦四列,有商英墓、传磬寺。掩映村落,可供吟赏。四十里,入沧茫溪,一带澄然如秋水。……从沧茫溪而进,别是一洞天。仲春时,桃花盛开。春暮,落花片片,点衣沾履。高岩远壑,苍松郁然;平畴广野,飞楼跨之。而尖山飘遥在望。折之而西虎牙荆门两峰相对何其雄也。……

  1.阅读《独游玉泉寺》,写出与诗题中的“独游”相照应的诗句。(2分)

  2.《戏赠丁判官》中“争劝行人把一杯”和一句脍炙人口的唐诗意思相近。写出这句唐诗。(2分)

  3.解释《戏赠丁判官》中加点的“维”的意思。(1分)

  4.请给《山水记》中划横线的句子加上3个标点,使句子读起来通顺。(2分)

  5.用自己的话写出《山水记》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大意。(2分)

  (二) 诗 二 首

  莫愁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唐•王 睿)

  宁赴常流终不悔,做成雄鬼亦堪奇。

  亡秦三户因何故,日月江河一卷诗。(郭 沫 若)

  刘一儒传

  时有夷陵刘一儒者,字孟真,亦居正姻亲①也。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屡官刑部侍郎。居正当国②,尝贻书规之。居正殁,亲党皆坐斥③,一儒独以高洁名。寻拜南京工部尚书。甫半岁,移疾④归(a)。初,居正女归(b)一儒子,珠翡纨绮盈箱箧(qiè),一儒悉扃⑤之别室。居正死,资产尽入官,一儒乃发向所缄物还之。南京御史李一阳请还一儒于朝,以厉恬让⑥。帝可其奏。一儒竟不赴召,卒于家。天启中,追谥庄介。

  ———————— (《明史•列传第一百O八》)

  ①姻亲:因婚姻而构成的亲戚。 ②居正当国:张居正(明代宰相)主持国政。 ③坐斥:获罪遭贬斥。

  ④移疾:上书称病辞官。 ⑤扃(jiōng):关闭。 ⑥恬让:淡泊谦让。

  1.“工人”现在多指工业劳动者。请结合诗的内容,解释“莫愁工人丑画身”中“工人”的意思。(1分)

  2.在“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这句诗中,作者对王昭君的命运大胆假想,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同样,唐代诗人杜牧也用一句诗对三国人物的命运大胆假想,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请写出这句诗。(2分)

  3.借助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分别写出《刘一儒传》中加点的2个“归”字的意思。(2分)

  4.《诗二首》中划横线的诗句分别对王昭君、屈原作出了评价。阅读《刘一儒传》,请你试写一两句诗,对刘一儒的品格作出评价。(2分)

  答案:

  (一)1.(2分)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

  2.(2分)劝君更尽一杯酒。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语言环境调动记诵积累”的能力。

  3.(1分)拴、系。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

  4.(2分)折之而西,虎牙、荆门两峰相对,何其雄也。此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准确的停顿、重音、语调朗读”的能力。

  5.(2分)暮春时节,一片片飘落的桃花,沾满了行人的全身(衣鞋)。可意译,可直译,意近即可。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这里具体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

  (二)1.(1分)“画师”、“画工”、“工匠”、“匠人”、“画匠”等。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这里具体考查学生辨析古今词义差异的能力。

  2.(2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根据语言环境调动记诵积累”的能力。

  3.(2分)(a)回家 (b)嫁。意近即可。此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工具书掌握关键字词音形义”、“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 的能力。这里具体考查学生辨析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4.(2分)示例1:为官一身清,赢得高洁名。 示例2:不求名利守高洁,一生恬让留清名。

  示例3:清廉正直垂青史。点明刘一儒品格,且诗句特征明显,得2分;品格评价不准确,或诗的特征不明显,得1分。此题旨在综合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大意和主旨”、“了解基本文学样式”、“对文章内容有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的能力。

  六十四、(宜昌课改)

  一、宜昌(古称夷陵)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阅读下边两组古诗文,然后答题。(本题共9小题,计16分)

  (一)

  独游玉泉寺

  (唐) 白居易

  云树玉泉寺,肩舁①半日程。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

  新叶千万影,残莺三两声。闲游竟未足,春尽有余情。

  ------

  ①肩舁(yú):即滑竿。

  戏赠丁判官

  (宋)欧阳修

  西陵江口折寒梅,争劝行人把一杯。

  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

  山水记(节选)

  (清) 王之栋

  去城十五里为白洋,面俯江流,峰峦四列,有商英墓、传磬寺。掩映村落,可供吟赏。四十里,入沧茫溪,一带澄然如秋水。……从沧茫溪而进,别是一洞天。仲春时,桃花盛开。春暮,落花片片,点衣沾履。高岩远壑,苍松郁然;平畴广野,飞楼跨之。而尖山飘遥在望。折之而西虎牙荆门两峰相对何其雄也。……

  1.阅读《独游玉泉寺》,写出与诗题中的“独游”相照应的诗句。(2分)

  2.《戏赠丁判官》中“争劝行人把一杯”和一句脍炙人口的唐诗意思相近。写出这句唐诗。(2分)

  3.解释《戏赠丁判官》中加点的“维”的意思。(1分)

  4.请给《山水记》中划横线的句子加上3个标点,使句子读起来通顺。(2分)

  5.把《山水记》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二) 诗二首

  莫愁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唐•王 睿)

  宁赴常流终不悔,做成雄鬼亦堪奇。

  亡秦三户因何故, 日月江河一卷诗。

  (郭 沫 若)

  刘一儒传

  时有夷陵刘一儒者,字孟真,亦居正姻亲①也。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屡官刑部侍郎。居正当国②,尝贻书规之。居正殁,亲党皆坐斥③,一儒独以高洁名。寻拜南京工部尚书。甫半岁,移疾④归。初,居正女归一儒子,珠翡纨绮盈箱箧(qiè),一儒悉扃⑤之别室。居正死,资产尽入官,一儒乃发向所缄物还之。南京御史李一阳请还一儒于朝,以厉恬让⑥。帝可其奏。一儒竟不赴召,卒于家。天启中,追谥庄介。

  ------ (《明史•列传第一百○八》)

  ①姻亲:因婚姻关系而构成的亲戚。 ②居正当国:张居正(明代宰相)主持国政。 ③坐斥:获罪遭贬斥。 ④移疾:上书称病辞官。 ⑤扃(jiōng):关闭。 ⑥恬让:淡泊谦让。

  1.“工人”现在多指工业劳动者。请结合诗的内容,解释“莫愁工人丑画身”中“工人”的意思。(1分)

  2.在“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这句诗中,作者对王昭君的命运大胆假想,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与此类似,唐代诗人杜牧也曾用一句诗对三国人物的命运大胆假想,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请写出这句诗。(2分)

  3.阅读《刘一儒传》,写出文中与加点的“皆”意思相近的一个词。(2分)

  4.《诗二首》中划横线的诗句分别对王昭君、屈原作出了评价。阅读《刘一儒传》,请你也试写一两句诗,对刘一儒作出评价。(2分)

  答案:

  (一)1.(2分)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

  2.(2分)劝君更尽一杯酒。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语言环境调动记诵积累”的能力。

  3.(1分)拴、系。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

  4.(2分)折之而西,虎牙、荆门两峰相对,何其雄也。此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准确的停顿、重音、语调朗读”的能力。

  5.(2分)暮春时节,一片片飘落的桃花,沾满了行人的全身(衣鞋)。可意译,可直译,意近即可。

  (二)1.(1分)“画师”、“画工”、“工匠”、“匠人”、“画匠”等。

  2.(2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2分)悉(尽)。

  4.(2分)示例1:为官一身清,赢得高洁名。示例2:不求名利守高洁,一生恬让留清名。

  示例3:清廉正直垂青史。点明刘一儒品格,且诗的特征明显,得2分;品格评价不准确,或诗的特征不明显,得1分。

  六十五、(永州)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吓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沈复《闲情记趣》)

  17、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细察其纹理(细小)   B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C、方出神(正)      D、徐喷以烟(慢慢地)

  1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每句2分)

  (1)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选 自刘基《郁离子 捕鼠》

  [注释] 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

  垣墉:墙壁。

  20、找出文中写老鼠祸害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写出它的意思。(3分)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赵人与其子在养猫问题上各自的主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从这则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

  答案:

  17、(2分)A

  18、(4分,每句2分)(1)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19、(3分)(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内容1分,写出理由2分。

  示例: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

  (四)20、(3分)

  句子是: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1分)

  意思是:偷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打穿我的墙壁,破坏我的器皿和用物。(2分)

  21、(2分)赵人要养猫驱鼠,赵人之子则因猫捕鸡要赶走猫。(反对养猫)

  22、(2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有利亦有弊。做事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不能患得患失,因小失大。

  六十六、(湛江))

  阅读(出师表》(节选),回答18叫2题。(14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猥自枉屈 猥: (2)以咨善道 诹:

  (3)以彰其咎 彰: (4)此臣所以报先帝 所以: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伤先帝之明 盖亦以精力白致者

  B.若无兴德之言 何陋之有?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恐托付不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遂许先帝以驱驰

  C.夙夜忧叹 D.临表涕零

  21.请将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答:

  语文试卷 第5页 (共6页)

  22. (1)选文第2段 “临崩寄臣以大事” 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 (2)从作者回忆的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 (4分)

  答:(1)

  (2 )

  (二)阅读(吕蒙的故事》一文,回答23--25题。(6分)

  宁(即甘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赠送礼物)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一会儿)还船,缚至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赤脚步行)出谏蒙曰:“至尊(指吴主孙权)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 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甘宁的字),老母待卿食,急(赶快)上!”宁涕泣嘘欷(哽咽,抽噎)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宁厨下儿曾有过 过:过失 B. 宁许蒙不杀 许:答应

  C.蒙母徒跣山谏蒙曰 谏:进谏 D.属汝以大事 属: 通“嘱”,嘱托

  24.请将“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25.文中吕蒙形象鲜明,试概括这一人物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2分)

  答:

  答案:

  18、(1)降低身份 (2)询问 (3)表明,显扬 (4)……的原因(每小题1分,共4分。)

  19、D(A中两个“以”的意思分别为“以致”、“凭”;B中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二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中的两个“顾”字的意思分别为“拜访”、“难道”:D中两个“效”字的意思都是“实现”。)

  20、C(“夙夜”的古今义都为“朝夕”、“日夜”;“卑鄙”的古义为“地位卑微, 目光短浅”,今义是指品德低劣;“驱驰”, 的古义为“奔走效劳”,今义是“驱赶,奔走”;“涕”的古义为“眼泪”,今义是“鼻涕”。)

  21、我在战事失败(或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或奉命出使东吴)。(“于”、“际”翻译错误每个扣0.5分,缺主语扣1分。句式不顺不对扣1分。)

  22、(1)白帝城(刘备)托孤,兴复汉室(各1分) (2)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每层意思占1分。用文中的“报先帝而忠陛下”亦可。)

  23、C(“谏”应为“劝说”的意思。)

  24、吕蒙大怒,擂起战鼓,调动军队,打算上船攻打甘宁。(错译“兵”、“就”的意思各扣0.5分,句式不顺扣1分。)

  25、吕蒙性格: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深明大义、顾全大局。(1分。答对性格中的一点得1分,每多答对一点加1分,附加分不得超过2分。)在甘宁背信弃义的情况F,吕蒙能听从母亲的意见,以国事为重,不以私怒而攻杀甘宁。(]分。)

  六十七、(重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5题。

  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是进亦忧,退亦忧( )

  (3)微斯人,吾谁与归(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2分)

  14.“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3分)

  答案:

  11、(3分)(1)居:处、处在 (2)进:在朝廷上做官(居庙堂之高) (3)归:归依(各1分)

  I2.(4分)(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心理)。 (2)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各2分)

  13、(2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迁客骚人(每空1分)

  14.(3分)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1分)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1分)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1分)。

  15.(3分)提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阐述清楚即呵。:

  六十八、(舟山)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25题。

  (一)(11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执策而临之(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二)(9分)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从师读(      )  ⑵以袜实米(      )⑶负以致师(    )

  2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25.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

  19.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二)(9分)

  23.⑴跟从(跟) ⑵装满(装)  ⑶背(背着)

  24.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

  25.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六十九、(资阳)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8—22题。(14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8.下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今齐地方千里(地域,表处所) B.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19.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暮寝而思之

  C.臣之妾畏臣 D.何陋之有

  20.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3分)

  答:

  21.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是:(3分)

  答:

  22.将下边这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

  答案;

  18.A(2分)

  19.B(2分)

  20.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3分,答对其中一方面即可)

  21.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3分,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22.①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分,每小题2分,重点落实“孰与”“谓”“于”等词,译句符合句式特点即可)

  七十、(自贡课改)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15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在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2.对文中加点的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状:胜景,好景色。

  B.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C.南极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

  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1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前人之述备矣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4.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B.“越明年”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滕子京虽为“谪守”亦政绩显著。

  D.“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予”即范仲淹的朋友膝子京。

  15.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B.“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

  C.“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第Ⅱ卷(共105分)

  四、(14分)

  16.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②夫战,勇气也。

  译文:

  答案;

  12—15.CADA

  四、

  16.①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里)。②作战,是靠勇气的。(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4分,一小题2分。

读书人网 >中考语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