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7-

发布时间: 2011-01-10 22:52:25 作者: guoqun

相关阅读:

第七章社区

  重要概念

  社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城市化过渡城市化重点掌握:

  1、社区的构成要素

  2、城市社区的特征

  3、试述城乡关系发展的阶段及我国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道路

  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产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渐从农村分化出来。第二阶段城乡对立。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要压迫,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锐对立。第三阶段城乡差距。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第四阶段城乡融合。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思路,使两者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为了缩小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提出了“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就有计划帮助农村发展,同时采用鼓励城乡联合办厂等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第八章阶级与阶层

  重要概念:

  社会分化

  社会分化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认可了的区别。原因是社会分工,因素含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职业分工及他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问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社会阶级

  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的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化的关系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来说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工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的也有分化。

  3、社会分层的标准

  一般掌握:

  1、社会分化的因素

  2、社会分层的理论

  第九章社会制度

  重要概念:

  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社会学研究中观的社会制度。

  重点掌握:

  1、社会制度的含义

  2、社会制度要素

  3、社会制度的功能

  一般掌握:

  1、社会制度的特征

  2、社会制度的类型

  第十章社会控制

  重要概念:

  社会控制社会舆论群体意识越轨行为

  重点掌握:

  1、社会控制的功能

  2、习俗与道德的作用、道德与法律作用的异用

  3、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

  一般掌握:

  1、社会控制的类型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重要概念:

  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问题。

  就业贫穷

  重点掌握:

  1、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2、我国人口问题表现、实质、危害及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3、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

  4、失业的功能

  一般掌握:

  1、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

  3、我国反贫穷实践,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重要概念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工作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工作社会发展乡村建设运动

  重点掌握:

  1、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二、维护社会稳定;三、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四、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反功能: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另外又促使人们产生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能的发挥。

  2、社会工作的功能

  3、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的异同

  4、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的方向

  一般掌握:

  1、社会保障的特点和内容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重要概念:

  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动。即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变动过程。其基本形式有社会进化和社会革命两种形式。

  社会结构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学中的社会流动多指广义而言。

  社会革命

  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2、“五德终始说”

  3、社会进化

  社会进化论导源于生物进化论。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的进化和生物进化一样,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由积极到高级的直线式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新进化论。新进化论把研究重点放到不同社会发展变化的模式上,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渐进的过程,可以借助文化的传播作跨越阶段的发展。但由于其援引自然进化论以解释社会现象,以至被帝国主义用来作为侵略弱小民族的理论依据,而遭到批判。

  4、社会流动及类型

  一般掌握

  1、社会变迁的原因

  2、社会均衡论

  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

  重要概念

  社会现代化“后工业社会”论

  罗马俱乐部

  罗马俱乐部是研究现代化问题的重要机构,成立于一九六八年,由意大利企业家和英国科学家共同组成,其观点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各种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的重大问题,对社会发展持悲观态度。

  社会趋同论

  社会趋同论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一九六一年提出的。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正在逐步背离计划经济模式,而资本主义经济正在背离自由放任的私人经济模式,两种制度相互吸引有利因素,并变得越来越相似。

  重要掌握:

  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2、评述社会趋同论

  这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的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他认为尽管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同,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都体现着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的同样特征,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理论只看到社会的趋同,却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

  3、评述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的理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本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弗兰克引伸了“核心—边陲”的概念,认为“核心”也可称为“宗主”,“边陲”也可称为“卫星”,宗主与卫星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卫星国之内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境地。

  这一理论看到了不发达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对要摆脱传统社会到达现代社会只有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不发达国家如何走正确的发展道路,显然是一个新的分析观点。但它将其原因完全归于外因是不全面的。其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设想也是很难做到。

  一般掌握

  1、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2、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读书人网 >自考试题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