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放弃医学硕士quot;金文凭quot; 丢下数十万年薪

发布时间: 2011-05-22 12:30:59 作者: cnedit

编辑推荐:

解读清华为何读研者寥寥
考研仅仅是就业的避风港?
如何看待热议研究生收废品

  创业,到底有多难?上海寸土寸金,场地难;启动公司,资金难;缺乏人脉,运营难。三大难就像三座大山,压垮了不少在“摇篮期”的创业者。

  创业,到底有多吸引人?记者近日走访静安区江宁开业园区获悉,在世界五百强外企拿着二三十万年薪的白领宁可丢下金饭碗,本硕连读的高校生宁可放弃医学硕士文凭,也要“创”出自己的一片天。

  创业,那么难,为什么还能吸引白领转行、硕士肄业?压在这些青年创业者身上的三座大山是可移走的吗?当丰满的理想遇上骨感的现实,处于“摇篮期”的创业者还需要哪些支持?

  场地、资金、人脉三座大山不难移

  “静安区的写字楼租金8元一天一平方米,光是房租每月就要几万元,太贵了,钱不能这么用。”1986年出生的丁祖榆开了一家信息技术公司,在开公司前他跑过不少地方,寻找合适的办公场地,“写字楼条件虽好,但价格太高;而租金低的地方,环境又很差,根本不能接待客户。”

  寻寻觅觅一圈,他找到静安区人保局协同江宁路街道办事处联合创办的沪上第一家面对小企业的江宁开业园区,不仅省下大笔租金,还享受到了政府扶持青年创业的一揽子优惠政策。

  “青年创业有三大瓶颈:场地、资金、人脉”,江宁路街道社区服务工作部副部长沈鸿向记者表示,如今这三大瓶颈在政策优惠下,已被各个击破。“比如场地扶持方面,市级补贴每人每年2800元,再加上区级补贴每人每年2000元,这样一来,青年业主的房租压力减轻了大半。在资金方面,符合条件的青年创业者可以享受到开办费补贴、启动资金资助、开业贷款担保和贴息、用人成本补贴等。在公司运营方面,创业者可以借助区人保局以及街道等单位,对其创业成果进行扶持,并且还能获得园区提供的财务代理、人事代理和法律服务。”

  按照80后小老板丁祖榆的说法:“我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不必为开公司的一系列琐事而烦恼。说实话,我连工商局、税务局的门在哪里都不知道。此外,我也不用额外聘请财务和人事,节约了不少成本。”

  和他一样卸下身上三座大山,一身轻松来创业的青年还有不少。记者获悉,园区内35岁以下的创业者和就业者占了90%,大专以上学历占85%,34家企业带动198人就业。

  沈鸿告诉记者,从2009年底园区开业至今,有70%的创业者坚持了下来,剩下30%的流动性中,部分是因为公司做大了,转向了商务楼,“正好腾出空间和优惠给其他新的创业者,”但也有部分因为经营不善,创业不满一年就告失败。

  “一毕业就创业,往往失败率较高。大学生创业激情很充沛,但是过于冲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上马,在市场竞争中一下子就垮了。比如有个大学生,开了一家房产中介公司。选择的园区办公场所与行业不匹配,造成业务无法开展而歇业;还有个大学生,一到这里,就要选最大的办公室,他所想的是"我既然创业了,就要过足老板的瘾",而没有考虑到成本控制;还有大学生想开专业培训机构,但既没有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和备案,又没有教师资格证书,因政策障碍而导致无法开班。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些过于理想主义的大学毕业生,会与他们做好前期的沟通与交流,打消他们不切实际的幻想。避免他们浪费精力和物力。”沈鸿说。

  丢下金文凭、金饭碗曲线创业有备而来

  别看丁祖榆年纪轻轻,在开这家公司前,已试水创业过一次,不过那时属于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四个朋友合伙,后来因为人事纠纷而散伙。那次试水,积累了10万元的第一桶金,他借此自立门户开起了公司,去年还被评为静安区创业新秀十佳青年。

  如果按照常规的人生轨迹,他应该正在中医大学里读研,再过一年就能拿到医学硕士文凭,一条可预见的平坦大道铺展在他眼前,但他选择了“岔道”。

  “我读的专业是7年本硕连读,读到第4年,发现做中医真的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我选择了肄业,然后投身创业。”放弃医学硕士文凭,自然招致家人不满,朋友也曾问他:你想学比尔盖茨?但小伙子认准了这条旁人眼中的岔道。经过2年的摸爬滚打,他越来越清晰地知道,自己没有选错路。

  目前丁祖榆研发的项目是一款应用在手机里的消防安全知识小软件,用户可以像玩小游戏一样,寓教于乐地获得科普教育。这个成果已经得到了江宁街道办事处的认同,可能在不久之后,江宁街道甚至整个静安区的居民,都会收到一条公益手机短信,按照里面的步骤下载,就能获取小丁的这项研发成果。

  与放弃硕士文凭而创业的丁祖榆相比,包力和方子骐的“跌破眼镜指数”也毫不逊色。今年26岁的他们既是复旦大学的校友,也是麦肯锡的同事。工作3年后,他们毅然放弃二三十万元的年薪,丢下世界500强外企的金饭碗,选择了合伙创业。

  离开别人挤破头也进不去的知名外企,怎么下得了决心?“一样那么累,与其做外企里的一颗螺丝钉,不如为自己的事业而拼命。”方子骐这样回答记者。

  两个小伙子开办的教育信息科技公司,主攻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心理测试评估。其实早在开公司前,他们已经拿到了项目:为虹口区教育局做电子书包的内容开发。“开公司是为了更好地做项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他们说。

  名校里积累的人脉与名企里积累的经验,成了他们创业的资源。台前,大家看到的是两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他们背后,有复旦、华师大教授组成的顾问团,有教研组出题老师组成的题库,有在原先公司积累起的管理经验。这些学术资源和职业资源,互为支撑,将他们的创业梦想牢牢托起。

  像方子骐、包力这样“先就业再创业”的青年,在见证过许多创业者起起伏伏的沈鸿眼中,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他们既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社会资源,又未在原本的工作环境中泯灭激情。无论是创业者的个人素质,还是项目的可行性,都具备了成功的潜质。”

  他建议创业者,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者,不要凭一时冲动、一腔热血打无准备之仗,最好先在公司里历练一下,等自己熟悉了行业规则和市场情况后,再“曲线创业”。

  摇篮期创业者心声扶持政策能不能再给力一些?

  事实上,青年创业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给予的扶持力度都不小。高校里有创业大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老师,进入社会后,有针对青年创业者的政策优惠,既帮他们移开三座大山,又为他们“扶上马送一程”。

  接受记者采访的年轻人表示,这些扶持不是停留于“听说有这回事,但从来没享受到”的表面文章。

  包力告诉记者,他在复旦念化学专业时,经常会跑去听经管学院的创业讲座,也参加过一些创业大赛,“在思路上和理论上,对创业有了认识,也结识了现在的合伙人方子骐。可以说,现在的创业基础最早是在大学里打下的。”

  真的进入实战领域后,包力与方子骐又发现,政府的优惠政策也很“扎实”,开业园区不仅一条龙地为他们注册了公司,还为他们省下一大笔运营成本。

  曾在中医大学念书的丁祖榆,尽管“不可能在专业气氛浓郁的校园里接受创业熏染”,但抱着强烈创业欲望的他,参加过上海滩不同社区举办的创业讲座。

  他对记者坦言,收获虽有,但还不够大:“创业指导如果能更有针对性、更个性化一些就好了。其实,面对上百人的抽象笼统的大型讲座,效果并不是很好。我希望针对个案的个性化指导能多一些。”

  目前困扰他的难题是某项合同书写有些错误,可能多交20%的税收,也就等于少了20%的盈利,这对于一个新生企业来说打击不小。“由于我自己的疏忽,园区工作人员还要为这件事奔走,我很过意不去。但如果创业指导专家事先教我们合理避税这一环节,就可能避免这个问题。”

  不管怎么磕磕碰碰,这些年轻人的创业实践已然起步,他们能不能将梦想进行到底?

  接受记者采访的青年老板们普遍表示:这取决于公司在市场经济中的抗风险能力。一方面,自己要努力拓展业务,稳扎稳打办好公司;另一方面,希望政府在“扶上马”之后的“送一程”更加给力“比如对于我们的创业成果,政府相关部门能不能给予更多的扶持?”

  作为消防知识软件的研发者,丁祖榆已受益于此,“说实话,我之前开发的某些手机软件和手机游戏,因为某种原因遇到问题,幸好政府扶持了我的那款消防知识软件研发成果,公司资金链才不至于断裂。现在正好喘口气,为公司转型做准备。”

  而更多的处在摇篮期的创业者希望和小丁一样幸运,关键时刻能被“撑一把”。

  促成政府部门与丁祖榆合作的沈鸿向记者表示:“政府对青年创业者的创业成果进行扶持,其实是一件三赢的事政府服务了居民,小企业得到了护航,居民得到了实惠,一举三得。”
 

读书人网 >考研资讯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