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11年度导游考试:《旅游学概论》习题

发布时间: 2011-06-06 10:29:35 作者: cnedit

 编辑推荐:

导游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
旅游投诉及处理的基本知识
如何解决强迫或变相强迫旅游者消费问题

  一、填空

  1、旅游者应具备的特点是( )、( )、( )、( )、( )。

  2、需要指的是( )、( )的意思,是一种主观反映。旅游需要必然要( )和( )相联系,它是人们在特定生活和特定经济条件下对( )的愿望和追求,是旅游行为的( )、( )的诱发因素。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 )—→( )—→( )—→( )—→( )。

  4、事实表明,人们决定外出旅游同( )中的较高层次的需要有联系。

  5、人的时间由五个部分构成:( )、( )、( )、( )、( )。

  6、团体性旅游机包括( )、( )、( )三种类型。

  7、旅游动机的激发因素主要有( )、( )、( )。

  8、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有( )、( )、( )。

  二、名词解释

  1、旅游者

  2、旅游需要

  3、旅游动机动

  4、旅游动机的激发

  5、旅游行为

  三、问答

  1、比较国际联盟统计委员会、罗马会议、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及中国国家统治计局各组织所界定的国际旅游者的定义的异同。

  2、分析旅游者的形成条件。

  3、简答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角色的转变过程。

  4、比较消遣型旅游者、差旅型旅游者和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各自具有的特点。

 

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略)

  二、名词解释

  1、旅游者:旅游者是指任何一个到他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去旅行,停留时间均在24小时以上,一年以内,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活动从访问地获得报酬的人。

  2、旅游需要:旅游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3、旅游动机动: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愿望。

  4、旅游动机的激发:有了旅游需要的前提下,在客观条件成熟时,旅游由主观愿望变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5、旅游行为:旅游者到他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去旅行,停留时间均在24小时以上,一年以内的非赢利行为。

  三、问答题

  1、答: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异国旅行和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罗马会议定义:1963年“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我国对国际旅游者定义:来我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三者的同:都有空间的转移,有非赢利目的;三者之异:时间的限制不同。

  2、答:旅游者的形成需要主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也就是旅游者需要有旅游愿望,还得有闲暇时间和相应的收入水平。

  3、答:开始阶段,旅游者从普通人变为旅游者,离开了自己的惯常环境,旅游者的行为变得放纵,甚至怪诞;结束旅游后,旅游者又重新回到自己的正常角色,行为趋于正常。

  4、答:(一)消遣型旅游者:

  1、数量大:在各类旅游者中比例最大。例如2000年,约占42%。

  2、季节性强:因为旅游者的主体是那些最需要通过旅游来调节紧张情绪的在职人员,他们的假期一般比较集中;旅游地的气候。

  3、自由度较高:目的地、旅行方式、出发时间等。

  4、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较长。

  5、大都对价格较为敏感:因为消遣型旅游者大都属于自费旅游者,所以经济实惠是他们选择目的地、旅游线路、旅游交通工具的重要参考条件。

  (二)差旅型旅游者:

  1、需求内容上选择轻松愉快的旅游活动。

  2、出行次数频繁。

  3、服务质量要求高。

  4、不受季节气候影响。

  5、选择自由度小。

  (三)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1、利用带薪假期探亲访友,可节省个人费用的支出。

  2、具有合家消遣的特点。

  3、对出游时间、旅游目的地缺少选择的自由。

  4、对旅游消费精打细算。

  5、对旅游价格十分敏感。

读书人网 >考试试题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