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小学教育学》主要咨询方法介绍

发布时间: 2011-06-17 14:35:51 作者: cnedit

编辑推荐:

大学应以育人为本
小小的体罚也是教育方式
夫妻在孩子考上大学后扎堆离婚

咨询有多种具体方法或模式,这里只是大致划分为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以及着重改变认识的方法,并进行简要的介绍。咨询者要根据来访学生的个人特征和所遇到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帮助方法,而在整个咨询过程中,也往往需要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一)侧重调整情感的方法

侧重调整情感的咨询方法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遇到情绪上困扰时,最直接的需要就是把它倾诉出来,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慰。当咨询者能够给当事人以支持和温暖时,他就能够在情绪上充分地宣泄,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比较现实地接受环境中令人不快的事实,同时以积极热情的心态去开始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咨询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形成让来访学生愿意倾诉和宣泄的氛围,使他感受到尊重与支持。

1.鼓励表达

为了使来访学生的情感得到疏导,咨询者要以各种方式鼓励来访学生充分表达对引起情绪困扰的事件的感受。来访学生可能因为心存疑虑,或因为处于混乱的情绪当中,或是沉浸在对事件的细节的回忆中,而难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咨询者的鼓励非常重要,这种鼓励可以是简短的词语“请接着讲”“然后呢?”“还有呢?”,或是一些语气词如“唔”“哦”“唔哼”等;有时则可以重复学生话语中的一些关键词,或是对学生话语做简短的总结;更多时候可以用非言语的反应,如目光接触、点头、鼓励的手势等。所有这些,都是要向对方传达“你讲的一切很重要,我在仔细听,我能理解,请继续讲”。有时也会需要适当的沉默,表示“没关系,我会等着,你可以慢慢整理一下”。在充分感觉到咨询者的接受和理解之后,一些来访学生可能愿意更强烈地宣泄,比如哭泣,这时咨询者应继续鼓励、耐心等待。“你是不是觉得哭出来会好受一些?”“要是想哭的话就哭一会儿吧”。在来访学生哭泣时,不必急于言语安慰,目光和身体接触往往更有效,比如拍拍肩膀或后背、递上手绢等。

2.传达共感

在鼓励来访学生表达感受的同时,咨询者也要传达出自己在做分担的感受。当来访学生表达自己的痛苦、焦虑或冲突时,咨询者也仿佛自己也正在经历,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对方的心情,体会到对方看待事物的角度,这时就产生了所谓的共感,即咨询者能够感同身受地进入来访学生的内心世界,并表现出同情和理解。一般的同情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也往往自然地就会流露出来,如通过目光、表情、身体姿态等等;而深入的理解就不那么简单,它需要对表面的或笼统的情绪感受的内在含义(情绪所指的对象、情绪困扰的原由等)有理性的判断,并且做出准确的言语表达(例如,来访学生说“以前我们天天都是一起上学,现在他不在,每回上学都怪难受的”,一般的安慰可能只是说“别难受,慢慢会好起来的”,而更准确的共感反应可能是“是啊,你们是好朋友,现在你很想念他,也觉得挺孤单是吗?”)。总之,咨询者表现出深入、准确的共感,是来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被接纳和尊重的必要条件。

3.身体放松

除了引导来访学生宣泄和表达情绪,咨询者可以更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某种身体放松,这对情绪压力的缓解有比较直接的作用(放松训练对许多咨询方法都有辅助作用)。在焦虑、恐惧、沮丧等情绪产生时,都可以运用一些身体放松的方法来加以减缓。放松的方法有许多种,如呼吸调整法、肌肉深度放松法、冥想法等。放松过程中咨询者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指导和暗示,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平时进行自我放松。

(二)侧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侧重训练行为的咨询方法的基本观点是: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大多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同样可以通过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而加以克服,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咨询者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学习创造适当的条件,包括设计合理的行为程序,提供强化及设立模仿的榜样,等等。

1.设立行为步骤

要帮助学生用恰当的心理或行为反应代替原有的反应模式,希望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必须依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设立若干连续的步骤以最后达到目标。例如,一名为“同陌生人在一起紧张害怕无法交往”所困扰的学生,直接要求自己“同陌生人进行交流”显然是困难的。因此,我们可以先订立一个较为容易实现的子目标,如“在一群人当中和别人进行目光接触”。做到这点之后,可以尝试“与朋友在宿舍里谈论熟悉的话题”,然后依次为“在课堂上站起来发言”“与陌生人打招呼,互通姓名”等等。设计合理的程序可以使学生经常体验到进步的喜悦,这是其主要的正强化因素,但来自咨询者的外部强化也相当重要。

2.提供强化

咨询者运用强化影响儿童的行为时,订立契约或协议是一项较好的办法,即把与学生商定的行为计划相应的奖惩条件写成书面文字并签署姓名(也可以用录音代替),这样更能保证强化条件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咨询者应当依照协议对执行结果严格地实施奖惩,但进行惩罚时咨询者要注意强调对事不对人,表示对学生一时的行为不满意,但是肯定他长期以来的努力。在间接咨询中,咨询者则是指导家长或老师与学生本人一起制定学生的行为计划和强化方案,敦促他按强化条件严格履行自己的诺言。

3.引导模仿

在学生对正确行为的内容缺乏了解时,应当多提供合适的范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再要求进行模仿。比如,对害怕与陌生人交往的学生,可以带他去观看其他学生在公共场所进行宣传活动之类正常接触陌生人的情况(也可在咨询场所利用录像进行),指导其观察那些学生如何同陌生人开始谈话,对话的具体内容,交往时的表情、目光、动作等,还可以询问那些同学的感受体会;接着,要求他模仿观察到的情况进行演练(由咨询人员或其他学生扮演陌生人),有条件时可以摄录下来不断改进;最后,再要求他在实际中与陌生人对话。

(三)侧重改变认知的方法

以改变认知为侧重点的咨询方法的基本观点是:环境当中的人和事只是诱发情绪困扰的外在原因,而当事人对这些人或事怎样看待、怎样进行解释、思考和认识过程是怎样的,才是更直接的决定因素。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观念或认知方式,使人们反复产生不良情绪而导致心理障碍。因此,咨询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当事学生认清自己在情绪困扰背后的不合理认识,代之以合理的认识,重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从而消除情绪困扰。更进一步说,把合理的认知方式巩固下来,就能使整个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不合理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绝对化要求,即要求事物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发生发展。例如,经常告诉自己“我必须不能出任何差错”“他怎么可以那么批评我”“为什么这儿竟然排着这么长的队?”(合理的想法是:“我希望事情将如此,但它也有可能不完全合乎我的期望”)。(2)过度泛化,即把对某些事情的结果的评价推广到对整个人的评价。例如,经常说“这样的事都做不好,他(我)这个人简直一无是处”(合理的想法是:“这件事让我不满意,但并不意味着整个人都糟糕得无可救药”)。(3)夸大后果,即夸大一件不满意的结果所导致的影响。例如,对自己说“一切都完了”“什么希望都没了”“实在受不了”(合理的想法是:“我对这个结果感到失望,但我能够承受,其他方面还有努力的余地”)。

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总是表现为对自己、对别人、对事情过分苛求,这样就特别容易感受到挫败,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很多人在消极地自言自语时,背后的思维模式往往是“我在每件事上都不能有任何差错,如我期望的一样出色。否则,我这个人就太糟糕了”“别人应当总是夸赞我、照顾我、按我希望的做,否则,他们就太不好了”或是“周围的事情都必须如我意,想要的应该容易地得到,不想要的决不可以发生。否则,可就太不公平了”。这里的“蛮不讲理”是显而易见的,但实际生活中人们却往往不知不觉陷入其中。

咨询者首先是通过询问帮助来访学生挖掘其不良情绪后面的不合理认识。很多时候,来访学生会强调他之所以生气或焦虑等是因为外部的人或事。咨询者可以一边让他仔细回忆当时的情绪反应,一边不断追问他产生强烈情绪的内在原因,即如何思考的过程。在观察到他的不合理认识之后,就可以通过辩论、启发等方式,使来访学生意识到他的认识的不合理的地方,转变到合理的思考方式上来,并通过反复练习加以巩固。

(四)关于游戏及艺术活动的运用本部分(四)(五)为选讲内容。──作者注

由于小学生通过语言分析和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的能力还比较有限,有时通过非言语的方式来达到咨询目标往往更为有效。

游戏活动有助于儿童宣泄内心的消极情感,恢复心理的平衡。有时儿童显得暴躁易怒,其原因可能是在某些场合中受到挫折而把愤怒不恰当地发泄到其他人和事身上。这时如果接受游戏疗法,咨询者会鼓励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在游戏室内随意活动,“想玩什么玩具都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甚至当儿童表现出一些攻击性行为时,如摔打玩具,不理睬咨询者等等,也不会受到指责。当儿童真正体会到宽容、接纳和尊重时,他所积压的消极情绪就会慢慢缓解,而进一步的咨询帮助也就有了基础。更积极地,咨询者可以在帮助过程中引入绘画、舞蹈及音乐等方面的活动。儿童通过没有主题的任意发挥想象的绘画,通过自由发挥的即兴的跳舞唱歌,可能使内心的情绪得到强烈的表达,并在咨询者热情鼓励下产生更积极的内心感受。

(五)关于团体咨询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经常具有某种共性,也由于咨询人员比较缺乏,可能会比较多地采用团体咨询的方式。团体咨询的方法比较适合发展性问题,如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的问题、人际感受性和人际交往技能的问题,等等。在组织参加咨询活动的小组时,咨询者通常考虑将有相近问题或需求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有时也吸纳行为适应良好的学生参加以便提供合适的示范,但建组时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一个小组的成员一般在5~10人,小组活动最好定期举行,比如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左右。

小组活动多为自由讨论,让每一个成员应当尽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情感和意愿,达到情绪宣泄或认知领悟的效果。为此,咨询者要协助大家形成尽情表达的氛围,鼓励大家既积极参与又认真倾听;还应该提出和维护保密原则,即所有成员都不跟其他人透露小组成员在活动时说话的内容;至于具体的活动方向或谈话内容,可以尽量由学生自己决定。此外,团体咨询也常常采取扮演角色、集体游戏等方式。

读书人网 >教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