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生气之源”指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学员提问:为什么说脾为生气之源而不是肺呢?
答案与解析:本题答案为C。
脾为生气之源,是指脾为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脾的这一作用依赖于脾主运化的功能。脾将饮食物消化吸收,变化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至全身。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肺主气,肺的这一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与气的生成,尤其是与宗气的生成有关。宗气是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聚于肺中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的正常与否及其吸入清气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宗气的盛衰及全身脏腑组织的功能。 其二,与全身气机的调节有关。气机调畅须以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为前提,而肺的呼吸运动本身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肺一呼一吸、交替不已,是维持和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条件。可见肺司呼吸是肺主一身之气的基础,故《血证论》曰:“肺开窍于鼻,主呼吸,为气之总司。”因此本题答案选C.脾。
【中药学】
患者,女,40岁,患温热病后体虚,大便燥结,诊为热结阴伤。宜用大黄配伍的药物是
A.生地黄、玄参
B.芒硝、黄连
C.附子、干姜
D.人参、当归
E.厚朴、枳实
学员提问:为什么不用人参和当归?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A。
患者温热病后体虚,大便燥结,热结阴伤。用大黄宜配伍滋阴凉血药,以清热润燥通便,故选A.生地黄、玄参。
人参为补气药,当归补血活血,与证不符。
【方剂学】
败毒散中配伍少量人参的主要用意是
A.益气生津,以资汗源
B.补脾益肺,培土生金
C.大补肺脾,以复正气
D.扶助正气,鼓邪外出
E.使祛邪而不更伤正气
学员提问:为什么不选E?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D。
败毒散方中人参与甘草相配,益气扶正,一则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之义;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原方用于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因此主要用意是D.扶助正气,鼓邪外出。
【方剂学】
下列方剂中不属于汗法范畴的是
A.再造散
B.杏苏散
C.败毒散
D.升麻葛根汤
E.普济消毒饮
学员提问:为什么是普济消毒饮?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E。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
本题问的是下列方剂中不属于汗法范畴的是。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属清法。
【中医内科学】
肺痨症见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胸部痛,手足心热,口咽干燥,时有盗汗,舌苔薄,脉细数。此证最佳治法
A.滋阴降火
B.益气养阴
C.清肺润燥
D.滋阴润肺
E.滋养肝肾
学员提问:为什么不选A?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D。
题中所给症状为肺痨的肺阴亏损证。痨虫蚀肺,阴津受伤,阴虚肺燥,肺失滋润,故干咳痰少,咳声短促;肺损络伤,则痰中时夹鲜红血丝、血点,胸闷隐痛;阴血生热,虚热内灼,故手足心热,皮肤灼热;肺阴耗伤,津不上承,故口干咽燥。舌质边尖红,苔薄少津,脉细兼数,均属阴虚有热之象。
故答案选择D。
【中医内科学】
热秘,燥热不甚,除便秘外,并无其他明显症状,可服何方清腑缓下,以免再秘
A.更衣丸
B.麻子仁丸
C.青麟丸
D.润肠丸
E.五仁丸
学员提问:B为什么不选?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C。
热秘主方用麻子仁丸。本题考的是随证变化。
青麟丸清热利湿,通利二便,用于湿热蕴结,脏腑积滞。
热秘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玄参、麦冬以养阴生津;若兼郁怒伤肝,易怒目赤者,加服更衣丸以清肝通便;若燥热不甚,或药后通而不爽者,可用青麟丸以通腑缓下,以免再秘。
【中医内科学】
哮证发作时的病理关键在于( )
A.痰阻气闭
B.肺失宣降
C.伏痰
D.肺气不清
E.肺气虚寒
学员提问:为什么不选肺失宣降呢?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A。
哮病发作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邪气触动停积之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壅塞于气道,气道狭窄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而喘促,痰气相互搏击而致痰鸣有声。
哮病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故选A。
【中医妇科学】
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经、带、胎、产诸病者,治则应是
A.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B.温补肾阳,引火归原
C.补益肾气,滋阴潜阳
D.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E.滋肾养阴,填补精髓
学员提问:为什么不选B?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D。
温补肾阳,引火归原用于治疗水不制火导致心火偏亢的病症。本题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会出现阳不足而阴偏盛之证,而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因此本题答案选D。
【针灸学】
根据他经子母补泻取穴法,大肠经实证应选用
A.足临泣
B.足通谷
C.束骨
D.京骨
E.二间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择B?
答案与解析:本题答案为B。
大肠经五行属金,根据他经子母补泻取穴法,实证泄其子,属水的阳经,即足太阳膀胱经。足通谷为膀胱经上的穴位,故答案为B。
【中医儿科学】
患儿,出生后4天。家长发现小儿两侧颊部各有一个垫状隆起,可活动。以下观点中正确的是
A.影响吸乳,消毒后挑割
B.影响吸乳,手术切除
C.应予治疗,解毒消肿
D.有利吸乳,不予处理
E.有利吸乳,但易感染
学员提问:垫状隆起是什么?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D。
婴儿出生时,两侧脸颊后部各有一个隆起突向口腔的脂肪垫,该脂肪垫使口腔前部的上下牙床不能接触,俗称“螳螂嘴”。这对该年龄的婴儿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且对小儿的吸奶是很重要的。在婴儿吸奶时,前部用舌头和口唇黏膜、颊部黏膜抵住乳头,后部的脂肪垫关闭,帮助增加口腔中的负压,有利于婴儿吸奶。随着乳牙的萌出,此高出的脂肪垫就会渐渐变平。但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该脂肪垫是多余的,常用刀割“螳螂嘴”,这是很危险的。这样做不但影响婴儿正常吸奶,还可引起口腔感染,甚至可引起全身败血症而导致婴儿死亡。故本题选D。
【中医儿科学】
患儿,8岁,腹痛以脐周痛为主,饮食不振,日渐消瘦,大便不调,时吐清涎,或恶心、呕吐,或吐蛔虫,精神萎靡,睡眠不安,寐中磨牙,爱挖鼻孔,咬衣角,嗜食异物。舌苔薄腻,舌尖红赤,舌体常见红色刺点。诊断为( )
A.蛔厥证
B.蛔虫病
C.蛲虫病
D.姜片虫病
E.绦虫病
学员提问:呕吐,或吐蛔虫不是A吗?
答案与解析:本题答案为B。
蛔厥证是因蛔虫感染而引起急性腹痛和四肢厥冷的病症。症见腹部绞痛,四肢发凉,痛甚则汗出,或吐涎沫,或吐蛔虫,时发时止,或伴有寒热,胃肠功能紊乱等证候。类于胆道蛔虫或蛔虫性肠梗阻病。
【中医诊断学】
精神疲惫,神识朦胧,困倦嗜睡是因
A.心肾阳虚
B.痰湿困脾
C.脾虚不运
D.邪闭心神
E.营血亏虚
学员提问:为什么B不正确啊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A。
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者,多是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所致。
饭后困倦嗜睡,少气懒言者,多因脾失健运,清阳不升。
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多因心肾阳虚,神失温养所致。
故答案选择A。
【中医诊断学】
太阳蓄血证的小便特点是
A.小便自利
B.小便不利
C.小便淋漓
D.小便自遗
E.小便浑浊
学员提问:太阳蓄血证的小便特点为啥不选B?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A。
太阳蓄血证是太阳病的表邪发展,由表入里,侵入血分,形成瘀血,与热邪互结于里。没有影响到膀胱气化,故小便自利。
太阳蓄水证的小便特点为小便不利。因太阳蓄水证是指外邪不解,内舍于太阳膀胱之腑,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能而致蓄水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其膀胱气化不利,所以出现小便不利。
因此本题答案选A。
【传染病学】
下列哪项属急性HBV感染的窗口期
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B.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C.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D.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E.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学员提问:啥叫窗口期?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
窗口期,是指病毒感染人体后,尚未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视”未产生抗体的时期。
在急性乙肝病毒感染后期,血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消失之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出现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在这段时间内,血中既检测不出HBsAg也检测不出HBsAb,仅能检测出乙型肝炎核心抗体,这段时间称为急性乙型肝炎的窗口期。
【中医外科学】
以下除哪项以外,均为慢性湿疮的临床表现特点( )
A.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疮转变而来
B.常先有瘙痒感,随后再起皮疹
C.皮损增厚,有色素沉着或减退,或有苔藓样变
D.常有鳞屑,间有糜烂、渗液、阵发性瘙痒
E.以上均不是
学员提问:B为什么不是慢性湿疮的临床表现特点?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B。
慢性湿疮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疮反复发作而来,也可起病即为慢性湿疮,其表现为患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皮纹显著或有苔藓样变,触之较硬,暗红或紫褐色,常伴有少量抓痕、血痂、鳞屑及色素沉着,间有糜烂、流滋。自觉瘙痒剧烈,尤以夜间、情绪紧张、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时为甚。若发生在掌跖、关节部的易发生皲裂,引起疼痛。病程较长,数月至数年不等,常伴有头昏乏力、腰酸肢软等全身症状。临床上先有皮疹,随后常伴有瘙痒感,引起抓痕。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