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心得体会:向孔子学习中庸管理智慧

发布时间: 2012-05-26 13:28:17 作者: sxsgeass

  常吃山珍海味的人,往往到头来觉得家常便饭最合胃口。这同样适合于聪明才智之人,对于聪明才智之人,如果不能归之于平淡,就会好名、好利、好色,即使可能轰动一时,都会由于易招怨端,最后往往不容易持久善终。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能做真正意义上的返朴归真,那才是一个真正具有大智大慧的人。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和”是最难能可贵的。

  “中和”最为珍贵。而中和的特质,就在于“平淡无味”。最近也常会听人这样讲:“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想要经历辉煌,没有平淡的心境是不能达到的。这似乎和一些畅销的武侠书中所描述的剑客的层次有一定相通之处,比较低层次的剑客能做到“举重若轻”,稍高的达到“举轻若重”的境界,而最高的层次则是“无剑胜有剑,剑不在气在”的境界。

  著名领导力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发现,人人都可以自己认为“我是聪明的”,但却往往被别人推入网中,驱进机关,诱入陷阱还不知自拔,不懂避开,往往要等到事情的失败才大叹上当。人人都可以说“我是聪明的”,可是所有经过自己选择的合理方式,却也许连一个月的时间也坚持不住。很明显的一个事实就是,那些自以为聪明、以知识自夸的人,未必是真正的有知识。这些自以为有知识的人,其实往往仅仅是偏于一端,他们以“专家”自居,却忘了一个“专”字正表明了他或她的狭隘之处。

  所以说,聪明的人,容易“各执一端而自炫”。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庄子在天下篇中指出:“耳目鼻口,都有它的功能,却不能互相通用。”这也正如一般技术人员,他们对自己专业范围之内所知无所不详,无所不尽,可是也正是这种对一方面的过于精深,限制了他们对事物全面的把握,而他们往往竟毫不知晓这一点,总企图把自己的所谓“精神”扩展到任何方面,这样的表现就常常是“自我感觉良好”类型的。

  现代的中国人大都属于这类的“聪明人”,往往喜欢把自己的“一家之言”,“一察之明”大肆宣扬,过分膨胀,并常以文化“多元化”来掩护,于是一时之间会冒出很多“专家”,以致各说各的,最终的结果是很难获得圆满的沟通。知人之道在于“平淡”。“平淡”就是要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是为“中庸之道”。“中庸”者,即不偏执也。

  孔子说:“世上好像有一些人,自己并没有什么知识,却装作什么都知道;我没有这种毛病。一个人能够做到多闻,多见而且牢记在心里,也就和有知识十分接近了。”《人物志》中也记载:“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如果一个人穿着非常朴素的衣服就已经十分漂亮了,那么将来加以合适的装扮,必然就更加出色。一个人只有懂得谦虚内敛,博学多问,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

  其实,真正美丽的女子,是不需要什么装扮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保留最近于天然的美丽而不加什么多余的装饰,更能显示出本身的美貌。现代衣服愈华丽,人就愈加不漂亮了。保持自然的纯净,于平淡之中显神奇,此真正之才也。

  著名领导力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治理之本在于修身,前几项都是针对政府组织的治理,讲的却是一套对不同的人的关系处理之道,而不谈组织层级、命令、规章、工作流程的设计等等。后几项虽不是治理组织之道,却是治理人民之道,讲究的是要仁爱、要怀柔,使百工安居乐业。

  而修身之本在于诚,所以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换言之,领导人以至诚之心开始,可以让天下之人和谐,最后使天地万物各安其份,生生不息。

  什么是中庸之道?程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以上,是摘录部分《中庸》内容,基本概括了《中庸》的实质,这正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自强不息、包容万物的根本所在。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中”就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中”就是既不纵欲,也不禁欲;既不愚忠,也不奸诈;既不轻生厌世,也不贪生失节。“中”就是升了官不专横跋扈,丢了官不低三下四;发了财不要为富为仁,受了穷不要人穷志短。“中”就是既不让天下人负我,我也不负天下人;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暴自弃。“中”就是不卑不亢,不左不右。“庸”,是平常之意。一种方法、一项决策或制度,只有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才有可以实施下去的可能性。

  “中庸之道”运用于企业管理中有三层含义。第一、做任何事情要有度,不要走极端。第二、把握好矛盾双方,保持矛盾双方的统一协调,从事物对立的两面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不偏不奇。第三、掌握好灵活多变的原则,要在事物的变化中看待问题,将遇到的事情放在当时的政策、形式、状态下来处理。

  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正是今日大家所重视的“管理合理化”、“人性化”,要使个人的自由在与组织一致目标之间得到一个平衡。这就涉及到一个价值观和尺度的问题。比如说某位员工因工作失误被罚了200块钱,90%的人都认可这样的决定,这说明大家有共同的价值观,认为这样做是适度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管理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转就会达到效率最大化。

  “在管理方面,没有什么死板和绝对的东西,这里全部是尺度问题。管理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它要求智慧、经验、判断和注意尺度。”这里的“尺度”就是中庸思想的表现。“中庸之道”还有一层涵义,那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变有所不变”。既不偏激,也不矛盾,时时求其命中目标,符合“时中”的精神。不管是变还是不变,为还是不为,都希望能做得恰到好处,能够不偏不倚、不温不火。只有这样,才算符合中庸。

  运用到管理当中,管理者要做到中庸首先要了解员工的价值观,感知员工的需求,其次要调整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一致起来,当全体成员的价值观都统一到一起的时候,就到了企业效率最大化,社会效率最大化的时候,企业才更加和谐,效率更高,竞争力更大,这才是我们学习中庸的最终目的。

  如何实施企业管理的中庸之道?从整体来看,企业要做内外有度,张弛平衡,要实施软与硬的平衡,攻与守的平衡,官与兵的平衡等等。在经营良好的前提下,要积极回报社会;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经营状况;即要做遵章守纪的企业公民,同时又不要被规章制度约束了创新行为;要保持适度的增长速度,又不要学习“大跃进”的激进方式。

  具体到各项职能,在计划方面,管理者要做到保持战略层面和经营层面的统一和平衡,既要努力使战略计划成为经营活动的“经”——长期不变的指南,也要努力使经营层面成为经营活动的“权”——紧紧围绕战略展开并适度调整。

  在组织方面,管理者要使组织结构保持软硬的结合和平衡,要保持集权与分权的平衡,要协调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平衡。在领导方面,管理者要使员工与团队之间的平衡,要保持自身管理能力与领导能力的平衡。在控制方面,管理者要保持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的平衡,要像放风筝一样,既能使员工与团队自由发挥,又能使他们的主动性保持在一定范围。

  换成今天的管理来说,中庸之道在权力来源上主张不是由上而下的,而是权力由下而上;所以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构就是网络式组织,由基层的人自组织成各个团体,再让团体相互连结成为网络;这种自组织为主的组织中最强大的激励措施不再是加薪、福利及分红,而是自组织的机会,给人一片空间,完全授权,任其发挥,自我组织。中国人是最会自组织的民族,这就是为什幺中国总是「跑马圈地、诸侯经济」特别发达的原因,民营经济中总是充满了创业、中小企业、外包网络以及商帮、地区产业集聚,组织之内则总是有承包、挂靠、子公司、子集团等现象。而中国人的管理智慧以为上善的领导是懂得「放」的领导,给人空间,才能激发出中国人无穷的生命力与创意。

  一流的领导要懂得用人物,能用经营一方的大将,放之千里之外,也能打下一片天下。二流的领导善于用人才,组成坚实的团队,攻城掠地,无往不利。好的经理人则善于使用规章、流程、命令系统以组织人员,可以有一个如军队般严谨的组织。但很不幸,却有很多领导,一点小小的成功,或掌握了一点权力,就开始养一些小人一样的人渣,听着歌功颂德,要人前呼后拥,好自鸣得意。

读书人网 >经验心得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