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热点时评:状元热何时消散

发布时间: 2012-06-30 08:54:27 作者: sxsgeass

  状元发展没有人们所期待的那么好,为何依然追捧如故?各方利益链条捆绑所致!在专家看来,炒作状元,只是为了炒作自己,利用状元效应让这些群体获益。状元助长了教育资源的争夺,成了家长疯狂择校的“帮凶”,伤害了教育均衡。只有改革高考制度,结束分数选拔制,才能终结状元热。

  状元之利:炒作状元,只是为了炒作自己

  资深教育专家李伟成在接受采访时称,状元情结背后是一串利益链条:一个家庭出了状元,家长立马成了教育专家,有了炫耀的资本;一所学校出了状元,来年招生高枕无忧;一个市区出了状元,宣传标语四处都是,领导也面上有光……

  “衡量学校实力最重要的是办学理念。但是我们的考核制度并不是理念,而是高考成绩。因此,就出现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分分,更是领导的命根”,李伟成说,其他群体消费状元也就罢了,可是连政府也在消费状元,曾经就有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因为全市的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撤职。为此,各地教育局胆战心惊,抓着分数不放,升学率成为他们的考核点。

  “学生重视分数,我们还可以容忍,但起着引领社会价值观的政府也这样,就会有很不好的结果,自然也就导致即使考试院屏蔽了前十名的考生成绩,也没法杜绝状元的炒作。而政府的这种价值观,与国家对教育的发展纲要是相违背的。”他说。

  状元之伤:助长择校为教育资源不公买单

  状元,助长了教育资源的争夺,成了家长疯狂择校的“帮凶”,伤害了教育均衡。

  “985工程”的学校竞争中,全国只有清华、北大入榜。国家仅投入到这两所名校一期的建设资金就达到36亿。在各省的教育资源争夺中,各个中学也是这般。生源越好的学校,培养出状元的几率越高,获得政府的资助和分配的资源就越多,而能够吸引到的优秀学生也就更多,这样的循环使得社会的教育资源差距越来越大。于是,就导致了整个社会和家长的疯狂择校。

  “一所学校的考试成绩好不好,老师确实挺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生源。华附为什么每年都能有那么多上清华北大的,这并不是学校教出来的,那些学生进去的时候,本来就是全省最优秀的。因此,学校炒作“状元”是为了争取到优质的生源,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因为,我们的政府部门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学校的知名度和升学率来分配的,越高的,越能拿到更多的资源。比如,华附和省实等学校,是省直接投资的,全省可以招生;而其他市投资的,区投资的肯定没有那么多资源了。所以,学校出了状元越多,就越能得到更好的资源,包括生源,然后就越容易出状元。”教育部资深研究员、华师大教授张敏强分析道。

  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到小升初,初升高,家长们挤破脑袋也要进“出状元”的好学校;一年几万块钱的择校费,彻夜排队去抢学位,甚至暗箱操作递纸条……“所有的疯狂,都是为了12年之后的高考;而这12年里,学生被工具化了,考的是家长的能耐。”广东教育学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广东省教育法律与政策咨询专家张铁明说。

  张铁明认为:“炒作状元是一种强化高分,强化资源分配不公平的帮凶,仿佛获得状元的人,从此就能分到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今后都是前途无量了。这样一来,高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太重要,重要到沉重了。以至于,家长疯狂了,老师癫狂了,宾馆被租光了,马桶水也不能响,汽车也不能鸣笛,连爸爸死了两年都不能让小孩知道,中国没有一件事情比高考更重要了。”

  状元反思:分数选拔体制是根源

  既然状元情结是由利益链条绑架而来,既然状元伤害中国教育公平,那么怎么才能消除对状元的紧追不舍?

  今年,广东省的状元榜没公布出来,但张敏强说:“你以为屏蔽了就行啦?简直是小看了大伙!十个当中肯定有一个是,反而多了很多可能的状元,把大家的状元情结更激发起来了,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这里。”

  根源在哪里呢?“高分体制!”张敏强说。因为这种高分体制的竞赛方式,而与这种高分体制直接挂钩的是教育部门的业绩考核,教育部门的主导直接影响到学校资源的分配比例、家长追逐优质资源以此让自己的小孩在成年之后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小孩则在这个体制中,从出生的起跑线上,背负着重重的负担,忍辱负重,朝着“状元”前进。

  “只有改变分数的选拔体制,改革高考制度,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全新考试招生体系的构建,才是解决状元热的根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说。

  解决方法是高考不跟学校挂钩,不与教育局的业绩挂钩,让高考社会化。中学只是按照国家发展纲要,把高中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劳动者。至于他们要考什么大学,甚至不考大学,都与中学无关。高中要培养的应该是劳动者,而不是围绕着大学来教育,培养准大学生。

读书人网 >高考资讯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