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12年教师资格证幼儿心理学复习笔记二

发布时间: 2012-07-27 06:36:17 作者: maylh

  乳儿感觉的发展

  新生儿就已具备各种感觉,但这些感觉基本上是为无条件反射服务的。随着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机能的发展,在日益多样的、丰富的环境刺激影响下,各种感觉迅速发展起来。

  (一)皮肤觉

  儿童皮肤觉很早就开始出现,在触觉方面,儿童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能对于跟身体接触的襁褓或被褥的任何不舒服的刺激表示强烈的反应,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眼帘等处。例如,在物体接触嘴唇的时候,就立刻把物体抓握等等。在温冷觉方面,感受性也是比较敏锐的。儿童刚出生的时候,由于外界环境较冷,因而大叫起来,如果放在温暖的地方,就不哭了。在洗澡的时候,如果水太冷或太热也会大哭起来。吃牛奶的儿童,如果牛奶太冷或太热,他甚至会因而加以拒绝。在痛觉方面,目前还不十分明确,但儿童遇到痛刺激以后,就能立刻引起全身的或局部的反应,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在许多不同文化中,有的父母常常用一个单子把乳儿裹起来,或者仅仅是抱着他,就可以减少哭叫。因此,有心理学家提出乳儿的“皮肤饥饿”理论,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皮肤具有“饥饿感”,只要成人轻轻抚摸或抱起来,他就会感到安全和解除“饥饿感”。这就是为什么通常当小孩子哭的时候,把他们抱起来,哭声即止。

  (二)嗅觉和味觉

  嗅觉和味觉也发生得较早。嗅觉在儿童寻找母乳时起一定作用,根据研究材料:约在儿童出生后第一个月末,经过23~24次的结合就可以形成用香味引起的食物性条件反射。4个月的儿童,就能比较稳定地区别好的气味和不好的气味。新生儿时期就能对不同的味觉物体发生不同反应。新生儿生来就喜欢甜的味道,对甜的味道有积极的反应,而对苦和酸的东西产生一种特有的消极的表情:皱脸、闭眼、张嘴等等。出生后第二个月就能比较明确而精细地区别酸、甜、苦等不同味道。例如,吃惯了母乳的儿童,在刚刚换吃牛奶的时候,往往会加以拒绝。

  (三)视觉

  视觉和听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儿童出生后的两三周内,常常可以看到两眼的不协调运动,如一只眼睛偏左,一只眼睛偏右,或两眼对合在一起。同时,一遇光线,眼睛就眯缝着或闭合着。这就说明儿童集中的视觉活动还未形成。约在两三周之后,两眼不协调运动就消失了,并且可以开始看到儿童对光线或物体有视觉反应,但不能长久地把视线集中在一个物体上。例如,儿童能开始注视燃着的火柴,但不能随火柴的移动而长久地注视。约从第一个月末到第二个月初起,可以看见儿童的集中的视觉活动,并且逐渐能随着移动的物体而移动自己的目光。

  第三个月视觉更加集中而灵活,特别是对亲近的成人的面孔的集中视觉能维持长久的时间。这时成人能用忽而隐藏忽而出现的方法来逗儿童发笑。约从第四个月起,儿童开始能对颜色有分化反应,特别是对红色的物体最能引起儿童的兴奋。约从第五六个月起,儿童开始能够注视远距离的物体,如飞机、月亮、街上行人等。此后,视觉的进一步发展,就已经不只是集中注视,而是对事物的积极观察了。

  (四)听觉

  新生儿出生后,因耳内羊水还未清除干净,因而听觉不甚灵敏。当羊水完全排除后,听觉就有了显著的改善,例如,对强烈的声音可以发生震颤、抽搐及眨眼等表情。

  集中的听觉从何时开始还没有一致的研究结果。有人认为在出生后的两三周开始,有的认为在出生后的两三个丹开始。一般认为:出生后三个月能看到明显的集中听觉,能感受不同方位发出的声音,并且向声源转头。出生后三四个月,能倾听音乐的声音,并且对音乐(如催眠曲)表现愉快的情绪,而对于强烈的声音则表示不快。从第四个月开始,能分辨出成人发出的声音,如听见母亲的说话声就高兴起来,并开始发出一些声音,似乎是对成人伪回答。

  儿童辨别声音能力的不断发展,就为儿童言语的发生准备了条件。

  乳儿知觉

  感觉是通过一定的分析器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由于各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而产生的复合刺激物(即事物的整体)分析综合的反映。关于新生儿知觉的发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新生儿出生后约两周左右,就有距离知觉,如物体向新生儿面部徐徐移动,当靠近时就产生防御反应。如果说这是知觉的话,这只能说是知觉的一种低级形式。乳儿知觉的发展,常常在视觉和运动觉协同发展时出现的手眼协调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即他不仅看见物体,而且摆弄物体,从而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等。这一般发生在生后五个月左右;因此,关于乳儿知觉发生发展的问题,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后,关于乳儿期知觉发展的研究有许多新的成果和看法,以下作一扼要介绍。

  (一)视知觉

  1.图形知觉

  有的研究表明,刚出生后2天的儿童就可以分辨人脸和其他模型。他们看人脸的时间比看圆盘或不规则盘的时间长。而对出生至6个月的乳儿的研究更进一步说明了这种视觉偏好:他们凝视人脸图片的时间几乎两倍于任何其他图片。乳儿似乎天生对人感兴趣。

  关于图形知觉的更近期的研究,又修改了这种结论:认为乳儿并非对人脸感兴趣,而是对它的轮廓线、复杂化和曲度感兴趣。新生儿特别容易被轮廓线或光和暗的交界线吸引;到了2~3个月时,他们的知觉兴趣转移到了复杂化和曲度,在这个年龄,乳儿更喜欢看许多小矩形组成的图案,而不愿意看仅仅几个大方块。他们更喜欢看曲线而非直线,人脸正好提供了这种性质,人脸上的发际线提供了明暗交界线。

  2.深度和空间知觉

  深度和空间知觉是对一个物体是在多远、多深的认识。乳儿大约在两三个月左右时,即有了这种能力。最有力支持了这个结论的是吉布森的视崖实验。实验大致是这样的:在一个桌子上盖上很厚的玻璃,玻璃下面是一张由颜色矩形组成的质料,质料的一部分直接贴着玻璃,另一部分隔开几英尺,这样,爬过桌子的乳儿就似乎在水面上的一只小帆板上,感觉有掉下去的危险。

  在这个装备上,即使2个月的乳儿,也能分辨出视崖的两边。当他们探索这个崖时,更有趣的是心率通常减慢。这个发现证明,他们主要是对视崖的好奇而不是害怕。

  当乳儿长大到能爬过视崖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视崖恐怖。他们的心率明显加快;他们不往深的一边爬,尽管他们的父母在对面,尽管他们也能感觉到玻璃板的坚固支撑。这种从好奇到害怕的变化,也许是因为乳儿爬动作的发展,使他们能更实际地观察深度和距离,也因为他们从经验中得知摔倒很疼,所以他们对高度格外小心。

  (二)听知觉

  乳儿对声音的反应很早就有,但是他们能从听到的声音中领悟到什么,心理学家们研究了几个事例:

  (1)每天大约17点钟时,佳佳(2个月)就开始莫名其妙地哭,她父亲发现吸尘器的声音能使她立刻平静下来;

  (2)明明(10个月)有时吵闹,他母亲发现开录音机能使他很快平静,流行歌曲能使他平静最久。

  大多数人猜测明明从他听到的音乐中领悟到了某种意义,如歌曲的优美构成或甚至歌词,但是佳佳不可能从她所听到的吸尘器的声音中领悟到任何意义,似乎是这种噪音唤起了她的听觉,她的确感到了噪音的不良刺激,所以平静了。

  还有的研究表明:一个来自左边的声音,到达左耳的时间比右耳快千分之几秒,六个月左右的乳儿就能分辨这个千分之几秒的差异。

  (三)知觉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和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

  知觉常性是由于儿童过去经验而使知觉完善化的结果,即一个物体尽管由于移动而距离不同,它传递到人眼中的感觉改变了,但它仍以同样的形状和大小保留在人脑中,知觉没有变。如:一个儿童喜欢的玩具鸟,它总是飞来飞去,在儿童的视网膜上从一秒钟到另一秒钟,从来不能精确投射同样的像,这个像依距离和角度的不同总在变化。乳儿必须知道这个千变万化的像实际只是一个永恒的鸟──它是不变的,尽管看起来不同。

  有人分别对乳儿的大小常性和形状常性做过实验研究,结论是三个月左右的儿童即有了这两种知觉的能力。而有人则认为要到六个月以后才有这种能力(皮亚杰)。

  客体永久性是知觉常性的进一步发展,它指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这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如和乳儿做“藏猫儿”游戏时,你藏起来,不见了,他还用眼睛到处寻找。这个概念是由皮亚杰提出的。实际上,这已进入了表象的范畴。一般认为乳儿要到8~12个月时才有这种能力。

读书人网 >复习指导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