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12年教师资格证幼儿心理学复习笔记三

发布时间: 2012-07-27 06:37:51 作者: maylh

  稳定性和可变性

  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如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内,可以发生某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毫无限度的。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中,心理机能不断经过量变质变而实现的改造和提高的过程。

  首先,人类知识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不能违背这个顺序来掌握它。谁都知道:先要学整数四则,才能学小数、分数;先要学算术,才能学代数;先要学平面几何,才能学解析几何;先要学动物植物,才能学生物进化;先要知道历史事物,才能懂得社会发展史;先要识字,才能阅读;先要朗读,才能默读;先要阅读,才能写作;如此等等。再好的教育方法,也绝不能使不懂算术的儿童掌握代数,不懂欧几里得几何的学生掌握解析几何。

  其次,同是掌握一门科学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循序渐进的。小学生可以掌握代数,但就其掌握的水平或深度说来,是和中学生不同的,更不同于大学数学系的学生。同样,幼儿园的孩子或小学儿童也能理解一些道德概念,但和青少年的理解比起来,也是大不相同的。

  再次,从儿童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提高,也是一个要不断经过量变质变的过程。儿童从直觉行动思维上升到具体形象思维,再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是在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但却不是立刻实现的。最初,儿童的智力或思维活动主要是依靠感知运动来调节的(如乳婴儿),以后,可以主要依靠表象来调节(如学前儿童),最后,才逐步学会主要依靠逻辑思维,即逻辑概念和判断推理来调节(学龄儿童)。

  最后,谁都知道,掌握知识经验是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是学习活动。而儿童的脑是有一定的发展过程的,同时,在学习某一事物时,脑中所建立的联想也是有一定次序的。

  儿童心理特征之所以是可变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的。

  首先,社会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不完全相同的。

  其次,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在我国的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某些学科按照

  儿童学习的规律重新编排了教材,改善了教学方法,使儿童能更快地掌握知识经验,从而在一定限度内使儿童心理有更快的发展,就是最显著的例证。

  由此可见,必须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相互关系,才能揭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

  新生儿的一般特征

  儿童心理学所要研究的是儿童从出生到成熟的一段时间内心理发展的历史,新生儿时期是儿童心理的发生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史的第一页。

  如前所述,儿童的生命并不是从新生儿才开始的。儿童在出生以前,在母体内度过了大约十个月(约280天)的寄生生活,它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逐步变成一个完整的胎儿。这就是所谓胎儿时期。胎儿时期是儿童个体发生的时期,它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准备了自然的物质前提。

  胎儿出生约一个月(28天)的时间,叫做新生儿时期,这是一个具有质的特点的时期。

  第一,从生理上的寄居生活转变为独立生活。胎儿生活是一种寄居生活,胎儿的营养、呼吸、排泄等新陈代谢机能都是通过母体来实现的。儿童出生以后,开始与外界直接发生关系,他必须独立地进行生理活动,这是一种新的矛盾。由于这种新的矛盾,就引起了儿童主体适应客观现实、独立调节自身行为的需要,就为儿童心理的发生提供了直接的基础。

  第二,心理现象开始发生。心理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新生儿时期是心理现象的发生时期,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起点。

  第三,本身的软弱性和发展的巨大可能性。新生儿是软弱无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差,处处需要成人的关怀和照顾。但是同时他又是富于无限发展前途的,他是社会生活的新血液,他将发展成为新的社会成员。

读书人网 >复习指导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