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品德的形成p79(简答)——什么是品德?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一、概述
(一)什么是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二)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理解)
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多选)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指导或调节行为的尺度。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
(2)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所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广阔得多,概括得多。道德包含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包含的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局部。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给予道德以力量。而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体的需要。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简)
普遍认为,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简答/填空/多选)(概念判断)。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也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想,面对现实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倾慕或鄙夷、热爱或憎恶、欣赏或不屑等态度倾向的内心体验,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克服各种困难,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预期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受一定信念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外部活动方式。
(五)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
品德的各心理成分之间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在个体品德发展中,每一个基本成分都是不可忽视的。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心理的基础和前提,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换的桥梁。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深化、交融的结果就产生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驱动人以道德意志来实践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因此,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之间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三、品的发展的阶段理论(选)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依靠他人)到自律(不依赖他人)的过程。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0-3岁)。(皮亚杰)
这一时期儿童对问题的考虑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对待规则。
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特点:(1)单方面的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3)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4)赞成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
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岁)。
特点:(1)儿童以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意愿加以改变的。(2)判断行为时不知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3)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4)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在绝对化,能够看到可存在的几种观点。(5提出的惩罚较温和。)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 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 研究道德发展。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 的品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1:惩罚定向; 阶段2:寻求快乐定向2.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 阶段4:权威定向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多选 )
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种水平发展阶段心理特征
一前习俗水平(9下)1惩罚定向阶段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2寻求快乐定向只按行为后果能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二习俗水平
(9-15)3好孩子定向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
4权威定向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所决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
三后习俗水平
(15岁以后)5社会契约定向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秩序而经大众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取得共识,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
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道德判断以一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
四、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简)
(一)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
(二)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渡。
五、学生品德的培养(案例)
(论述/简答/案例分析)
道德品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道德认识始终贯穿于品德形成的各个方面,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状况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即道德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人类特有的最高级情感,是促使认识转化为行为的桥梁。
(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道德意志是人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在品德教育的四要素的互动关系中起关键作用,在道德认识、情感向道德行为的转变中起保证作用。
(四)注意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个人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标志。
六.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案例)
(案例分析/论述/联系实际的)
所谓品德不良,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而又尚未达到违法犯罪的地步,通常表现为故意违反纪律、恶作剧、好打架、无礼貌、爱撒谎、小偷小摸等(多选)。
(一)青少年品德不良的原因(多选 08试题)
1.青少年品德不良的客观因素。青少年的不良品德是社会大环境和教育的不良影响通过其内部心理活动产生的,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结果。造成青少年品德不良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多选/填空)。
2.青少年品德不良的主观因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2)意志力薄弱。
(3)好奇心。(4)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
(二)青少年品德不良的矫正
(08论述 ①什么是 ②矫正是指 ③品德不良的概念 产生的原因/案例分析)
青少年品德不良的矫正是指改变学生的不良品德,使其转化为良好品德的过程。青少年世界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对品德不良的青少年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在教育过程中要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有力的教育措施。
1.学校应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端正办学思想。其次,树立良好校风。再次,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
2.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从小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分数。
3.青少年自身应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
4.社会各方面都应关心青少年的健康,进一步消除有不良影响的坏风气,为他们创造适合其年龄特征的精神食粮,加强社区教育,促进教育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