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群体通常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通过彼此交往互动和共同活动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或共同体。
2、群体心理是指群体中成员共有的心理现象,是一个群体内部所具有的心理倾向和态度体系。
3、班集体的形成过程:1)松散阶段 2)凝聚阶段 3)形成阶段 4)优化阶段
4、中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
四、发挥师生关系的导向作用
五、提高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品位
六、把人际关系纳入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轨道
七、加强班集体内部的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5、现代社会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主要包括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这,两个主要方面。
6、智力素质属于人的认识范畴,它是由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综合构成的。
7、非智力素质则属于人的情、意领域和个性范畴。
8、金兹伯格等人依照心理发展的规律,认为职业选择是从模糊的空想向现实选择的过度,他将这一逐渐成熟的心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空想阶段 2)尝试阶段 3)现实阶段
9、萨珀的职业发展五阶段论:1)成长阶段 2)探索阶段 3)确立阶段 4)维持阶段
5)衰退阶段
10、影响中学生升学心理形成的因素:1)社会因素 2)学校因素 3)家庭因素
11、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是两人相互密切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生活适应上所表现的和谐状态,而心理卫生则是达到这种状态的方法或措施。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手段。
12、人的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13、心理疏导的基本原则:1)针对性原则 2)积极性原则 3)平等性原则
14、心理咨询的原则:1)关系平等原则 2)来访自愿原则 3)价值中立原则
4)方案守法原则 5)内容保密原则
15、构成角色的要素有个体的社会地位、身份、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角色的是角色的职责义务。
16、角色有很多分类法,分为三类:1)期待角色 2)主观角色 3)实际角色
17、威信是教师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教师的威信是实现角色任务的必要条件。
18、教师威信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权利;另一方面是人格影响,即教师本人履行职责的努力和成效。
19、心理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
20、主观测验的题型主要是分析、说明、论证和评价。
21、教师的心理因素:1)光环效应 2)趋中倾向 3)对比效应 4)期望误差 5)精神状态
判断题:
1、 元认知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雷维尔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也可称为检验、调整和评价个体思维的能力。
2、 好奇心是人的需要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好奇心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特点。
3、 体育活动是在人脑指挥下进行的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复杂活动。
4、 美的事物形象地再现了世界的本质,集中体现了真与善的内容,因此,美能储善,善能育德。
5、 群体心理是指群体中成员共有的心理现象,是一个群体内部所具有的心理倾向和态度体系。
6、 违心从众,明知自己的意见或行为是正确的,但不愿被视为“异端”或越轨者,不愿标新立异,怕“枪打出头鸟”。所以委曲求全,表面从众。
多选题:
1、品德与态度形成的一般过程,都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顺从;认同;内化。
问答题:
一、中学生道德评价发展趋势有什么特点?
答:了解中学生道德评价发展趋势,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1、从他律到自律;
2、从片面到全面;3、从效果到动机;4、从现象到本质;5、从评他到评己。
二、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感?
答:1、重视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道德情感学习。
2、 正确对待与培养学生的需要。
3、 通过美育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4、 组织道德活动、创设道德情境。
5、 培养学生的情感自控能力。
三、表扬与批评有什么原则?
答:1、教育有效性原则;
2、客观公正原则;
3、适宜性原则;
4、非成人化原则
5、机智性原则。
四、审美心理过程从起始到结束,表现为三个动态发展的有机联系的阶段:
1、 起始阶段,亦称准备阶段。
2、 高潮阶段,亦称观照阶段。
3、 效应阶段。
重点段:
形成集体规范的心理机制是复杂的,但主要是社会标准化倾向,即集体成员由于思想、价值、地位、处境的一致或接近,在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上就会发生类化和趋同。这种类化和趋同则是通过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互动过程造成的。
违心从众,明知自己的意见或行为是正确的,但不愿意视为“异端”或越轨者,不愿标新立异,怕“枪打出头鸟”。所以委曲求全,表面从众。
论述题:
如何改善中学生人际关系?
1、 发挥师生关系的导向作用
2、 提高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品位
3、 把人际关系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轨道
4、 加强班集体内部的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萨珀的职业发展五阶段论:
萨珀把自我意识作为职业发展理论的核心,认为职业选择的发展过程就是个人自我意识与职业形成一定关系并加以实现的过程。他将职业心理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 成长阶段(14岁以前)2、探索阶段(15岁至24岁)3、确立阶段(25岁至44岁)
4、 持阶段(45岁至64岁)5、衰退阶段(65岁以后)
心理疏导的基本原则是:
1、 针对性原则 讲求实效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 积极引导原则
3、 平等性原则
构成角色的要素有个体的社会地位、身份、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等,最重要是角色的职责义务。
什么是乐于奉献的人生观?
广大的教师要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点草去”的精神,贡献一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什么是效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测验能准确地测出它所要测验的属性或特征的程度。
编制客观测验的具体步骤是:
1、 列出双向细目表。2、编题。
2、 配题。 配题是根据双向细目表中的内容和题型数量,从已编制好的大量试题中选取性能优良的题目加以编排、组合成测验的过程。
教师的心理因素:(多选)1、光环效应。2、趋中倾向。指教师在评定时,尽量避免极端评定,既不给低分,也不给高分的趋倾向。3、对比效应。4、期望误差。指教师对学生的期影响测量和评定。5、精神状态。
教师在向学生和家长报告、解释分数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测验分数是对学生目前状况的测验结果。
(2) 要使学生和家长认识到测验分数只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估计。
(3) 要以激励学生为主。
(4) 要从关心、爱护学生的立场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