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资讯快递:广东省将在三年内试行异地高

发布时间: 2012-08-14 20:09:18 作者: sxsgeass

  随着广东省3A类高等院校录取工作进入尾声,2012年高考季即将谢幕。今年,共计有69.2万名广东省考生参加了高考,广东高考招生计划的全国高等普通院校总计划招生人数预计将超过50万人,这也意味着,绝大多数广东考生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过后,将成为高等院校的一名学子。

  “广东省考生”这个概念包含一个必要条件具有广东省户籍的考生。一部分跟随外出务工父母在广东省就读、持有非广东省户籍的学生并不包含其中。按照中国的高考制度,学生的高考与录取必须按照户籍所在地严格划分。

  作为中国外来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深圳,正直面着高考制度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在这个城市中,有数以千万计的外来人口在这里工作、居住,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也跟随在父母身边,在这个城市接受了长年的教育。但因为高考制度与户籍划分的阻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在高考这道人生最重要的大门前,无法享受与户籍居民同等的权利。

  今年7月,广东省政府颁布《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工作方案(2012—2014年)》,明确规定在2014年前,广东将试行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在输入地就读学校参加中考、高考,探索省内高职高专院校接受外省户籍考生的入学申请。这意味着,广东将在3年内试行让外地学生在粤中考、高考,在广东就读中学的外地学生不必再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

  一石激起千重浪,关于异地高考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样本

  回乡还是留深?

  过了8月,15岁的苏桦(化名)即将开始自己的初三生活,不过,烦恼也随之而来,这烦恼并不是来自暑假作业,而是他还不清楚自己的初三将在哪里就读。

  跟随务工父母居住在宝安沙井、就读于公明一家民办学校的苏桦在深圳度过了7年时光,他是班里的英语课代表,喜欢英语和数学,理想是当一名工程师,希望研究自动生产流水线,以替代父辈繁重的劳动。在家里,懂事的苏桦承担了做饭的任务,他敏锐地留意到了父母的劳动艰辛。

  7年的深圳生活让苏桦爱上了这座城市,这里有他喜欢的红树林和大梅沙,有他喜欢的深圳图书馆:“第一次去深圳图书馆,是去年大运会前,和同学骑自行车去的,足足骑了3个多小时,图书馆很安静,有各种各样的书籍,我在那里还听了一节讲座。”

  可是,与父亲的一席谈话让他惊愕不已,为了高考,父亲准备将他送回户口所在的四川南充插读初三。

  “我开始明白原来自己是不能在深圳高考的。”苏桦的声音显得低沉而局促:“父亲和我分析了很久,要上好的大学,高中是最重要的,像我这种情况的学生,在深圳很难就读一间好的高中,他希望我回老家,用一年时间好好准备一下当地的中考。为此,他已经托亲戚帮我在老家联系初中插读了。”

  在心底,苏桦最大的纠结是不愿意离开父母,此外,让他迷茫的还有对故乡的陌生感:“我同龄的朋友和伙伴几乎都在深圳,一下子离开,还真的感觉心里空荡荡的。”苏桦在老家有一位年纪相仿的表弟,父母同样在南方打工,表弟读完小学就不读了,跟着亲戚在镇里开网吧,“过年回家时跟表弟聊过几句,彼此的想法有很大的差别”。

  也许是父亲注意到了儿子的沉默和不快,几天之后,父亲和苏桦聊起了另外一个计划:父母申请去企业在汕尾的一个分厂工作,举家迁去汕尾,咬咬牙买一个汕尾的房子落户,让儿子转去汕尾就读,一家人依旧团聚在一起。

  “我知道深圳户口对于父母来说肯定是遥不可及的,为了我的学业所以想了这个办法。我真的觉得压力很大,父母都是打工一族,没有多少积蓄,还要寄钱回家给爷爷奶奶,我不想父母这么辛苦。”苏桦说。

  围绕着外来人员的省内高考资格,一批“户籍掮客”开始涌动。在百度上输入“高考”、“户口”等关键字,“专业惠州户口迁移,轻松解决异地高考”、“高考落户、江门茂名户口咨询”等广告信息长篇累牍。像苏桦这样的“高考黑户”,正是这些掮客青睐的对象客户。

  假期一天天过去,作决定的时刻越来越近,苏桦的烦恼与日俱增。

  “如果我能够在深圳高考,多好啊。”苏桦小声地说。

  交锋

  “僧多粥少”背后的博弈

  不仅仅在广东,实行异地高考的呼声在全国早已此起彼伏。不过,在高考户籍利好较高的北京、上海等地,户籍人口成了反对异地高考的主力军。

  一名不愿具名的宝安家长说:“异地高考政策应当慎重,并不是说放开异地高考就是一种公平,相反,这意味着对户籍居民的不公。中国的高考制度因地而异,每个地方的教育基础不一样,每个省的高考命题不同,大学录取也有省份差异。有可能一个省的二本学生,在另一个省可以考到一本的好学校。如果实行异地高考,广东很可能会出现大量高考移民,将有大量有限的优质高校学位被他们占据,部分土生土长的户籍居民可能会因而失去更好的教育机会。”

  这名家长对于高校学位“僧多粥少”的忧虑不无道理。时至今日,尽管高考已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高等教育也并非“考之即上”。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广东高考报名人数达到64.4万人,共有46万考生获录取,其中本科院校共录取19.9万人,总录取率约为71%。2010年,广东高考报名人数为61.5万人,全省有48万名考生进入大学,录取率达到78%。2011年,广东高考报名人数为65.5万人,招生计划突破了50万人,但因6万多学生在录取之后并无报到,录取率仍然在7字头徘徊。

  “如果放开异地高考,户籍居民的录取率肯定会被强力挤压,户籍居民录取率下降到五成左右都有可能。”这名家长说。

  深圳一所本土高校的工作人员黄先生也表示:“异地高考这个话题从来都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像北大录取北京学生比较多,录取上海学生比较多,深大录取深圳学生比较多。中国的高校建设与维系比较多元,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是很大的一块,因此在招生上优先照顾本地生源也有合乎情理的解释,毕竟户籍人口是各级政府的政策中首当其冲的受益者,其次才是外来人口。如果要真正实现异地高考,对于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如何区分和统筹,将是一个微妙的难题。”

  “现在的高考制度并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路。”在宝安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刘志红对异地高考持支持态度:“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对于异地高考,从长远来看,广大老百姓肯定是欢迎的多,支持的多。”

  刘志红说,她教过许多跟随父母来深、没有广东省户籍的学生,由于不能在深圳参加高考,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在初中毕业之后只能选择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等就学途径,尽管这可能并非他们所钟爱的选择。

  刘志红认为,让劳务工子女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的现行制度也不尽完善:“有一些学生回到原籍读书,成了留守儿童。事实上,离开父母身边的留守儿童承担了很多心理上的负担,很多学生回家之后就辍学了。”

读书人网 >高考资讯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