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章内容提要
本章介绍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过程,发展过程特别注意不同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以及主要思想。
二、考点及重点难点提示
识记: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代表著作
理解:教育与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应用:用教育学的理论分析相关教育现象
本章的重点是识记教育和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思想,理解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21世纪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三、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接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1、广义:
所有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2、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选择、填空)
(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总: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1)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2)或: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3)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
分:三个阶段
(1)前制度化教育
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主要指正规教育,即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1912-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随着学历社会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
(3)非制度化教育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代表人物及思想:库姆的非正规教育思想和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过程
1、古代教育
(1)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2)古代印度教育
(3)古代埃及教育
(4)古希腊、古罗马教育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3、近代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的特征。
二次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