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12年国际商务师考试《专业知识》模拟

发布时间: 2012-09-20 21:05:36 作者: maylh

  单选:

  1.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 社会生产力

  C.资本流动

  D.上层建筑

  答案:B

  2.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A.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

  B. 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间的分工

  C.农业国与农业国间的分工

  D.纺织国与纺织国间的分工

  答案:A

  3.大卫李嘉图的代表著作是:

  A.《国富论》

  B.《国际贸易》

  C.《域际和国际贸易》

  D.《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答案:D

  4.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是:

  A.各国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B. 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C.各国间商品价格不同

  D.各国间要素价格不同

  答案:A

  5.中国生产手表需8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9个劳动日,印度生产手表和自行车分别需12个和10个劳动日,根据比较成本说:

  A.中国宜生产和出口手表

  B. 中国宜生产和出口自行车

  C.印度宜生产和出口手表

  D.印度不宜参加国际分工

  答案:A

  判断题:

  1.赫-俄的要素禀赋说,假定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一样的,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答案:正确

  2.战后,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答案:错误


简答题:

  1.述赫-俄的要素禀赋说和古典学派的比较成本说的区别?

  答题提示:(1)古典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以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则用在互相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的理论代替了古典学派的单一生产要素的劳动价值理论。

  (2)李嘉图认为国内价值理论不能适用于国际贸易,俄林则把国内价值理论扩大到区际贸易或国际贸易上。

  (3)古典学派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各个国家生产各种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且各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都是固定不变的。俄林则在他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中,假定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一样的,因而排除了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2.赫-俄的要素禀赋说的三个重要结论是什么?

  答题提示:(1)每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反之,则处于不利地位。

  (2)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万个产要素收益的国际差别。

  3.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题提示:李嘉图的代表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的“比较成本说”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进商品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读书人网 >考试试题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