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
苏轼
    霜隆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蟾宫曲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
    (1)苏词和张曲都有了“明日黄花”的典故,其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词曲简要分析说明。(4分)
    (2)张曲中“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描写的是什么情景?是否与主题有关?(4分)
    (1)苏词的“明日黄花蝶也愁”因“万事到头都是梦”引出,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今日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表现了苏轼的旷达情怀。张曲的“蝶愁来明日黄花”因“人老去西风白发”而引起。作者感叹时光流逝之快,人生易老,有“倦客思家”的感怀。
    (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表现了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思念故乡的情怀,这恰是主题的归好表达。
四十六、阅读下面的唐诗与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蝶恋花(送之弟) 辛弃疾
    衰草残阳三万顷。不逢飘零,天外孤鸿影。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1) 两首诗词中写一个“孤”字,其内涵与作用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试加以简要分析。(3分)
    (2) 两首诗词最后两句都直抒胸臆,但所抒之情与写法上均有区别,试简要说明。(4分)
    (1)答:相同:均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孤独与寂寞。(1分)
    不同:卢诗之“孤”直言自己少年丧父、身世不幸,交代了后文“为客早”的原因。(1分)辛词之“孤”运用比喻手法,把自己比作漂泊失群的鸿雁。(1分)
    (2)答:卢诗主要是抒写离别之情,诗人还在抹泪,而友人已经走远了,所以只能期待不可预知的下次相逢了,从而反衬离愁之深。(2分)辛词则抒发了离愁及其引发的各种情感。词人认为,离愁不难整顿,关键是由它引发的年华已逝、功业难成、国土难收的复杂情感难以排遣。(2分)
    参考赏析:1《送李端》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落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次句虽平直、刻露却因承上句而无平淡之感,倒为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但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寒云给人以沉重阴冷之感,烘托了悲凉的心境。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仍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伤怀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思想发展的高潮。四联仍归到悲字遥望远方掩面而泣,最后一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2、辛弃疾写过许多登山临水,友朋聚散的词,每当他目穷千里或送往迎来之际,总有着一股不可遏止的悲愤情。这悲愤情他曾明确表白过:“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蝶恋花送之弟》)。所谓“其他恨”者,实即“剩水残山无态度”之恨,是一个原本是中原壮士的愤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