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环境保

发布时间: 2012-09-26 20:28:08 作者: sxsgeass

  0引言

  “农家乐”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它有着丰富的含义,是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研究内容。我国的“农家乐”最早发源于四川郫县友爱乡的“农科村”[1]。随着“农家乐”生态旅游的发展,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对“农家乐”概念提法较多,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曹瑞琴[2]认为“农家乐”以农业、农村、农事为载体,利用农、林、牧、渔业等的资源优势,突出和保持原滋原味的农家风味,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的乐趣。田喜洲[3]认为“农家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家乐”来源于广义农业的概念,还包括“林家乐”“渔家乐”等形式。狭义的“农家乐”即我们平时所指的“农家乐”。他从购买者、经营者两个角度论述了“农家乐”是通过利用田园风光吸引购买者前来乡村生活的过程。笔者认为,“农家乐”发生在农村、郊区等远离城市地区,投资者(当地居民或非当地居民)以当地自然景观、传统文化、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发挥优势,吸引游客并向游客提供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4],如图1示意了“农家乐”休闲旅游的产生和含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农家乐”休闲旅游得到蓬勃发展。

  “农家乐”的发展具有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就业、提高收入等经济效益,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农村新型产业[5]。同时,“农家乐”发展不可避免带来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如“农家乐”发展中产生的水质污染、卫生问题、土壤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在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乐”发展应注重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平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1“农家乐”发展经济效益分析

  1.1区域概况

  宁波位于东经120°55’至122°16’,北纬28°51’至30°33’。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东有舟山群岛,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南临三门湾,具有良好的区位。自然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突出,具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双重优势。旅游资源组合完善,开发潜力大。宁波市经济发展快速,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1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2009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3.8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2247.8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1783.0亿元,增长13.3%,三次产业的比重达到4.4:53.3:42.3。近年来,完善的交通设施明显促进宁波市“农家乐”的发展,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甬台温铁路已修建完成,加上正在修建的绍嘉通道、甬金铁路,使宁波从交通的终端转变为长三角南翼的交通枢纽,交通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加大了宁波市旅游竞争力。

  1.2宁波市“农家乐”发展现状

  宁波市处于资源充沛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组合优势明显。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具有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1998年被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具有悠久的农业文化、藏书文化、青瓷文化、佛教文化、海防文化等。

  依托宁波市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区位、完善的交通,“农家乐”旅游发展非常迅速。2007年全市有“农家乐”特色村52个、“农家乐”休闲旅游点138个,全年共接待游客406.3万人次,营业收入4.48亿元。2008年1-3季度,宁波市“农家乐”共吸纳就业超万人,营业收入3.5亿元,比2006年同期分别增加近4000人和1.2亿元。全年新增市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累计18个,新增“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16个,累计38个,共接待游客504.5万人次,营业收入4.9亿元,2009年全市新增市级“农家乐”特色村8个、示范点10个,累计分别达到26和48个,解决农民就业1万余人,全年共接待游客647.6万人次,营业收入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5%和30.4%。(注:数据来源于宁波市政府网站。)

  1.3宁波市“农家乐”发展经济分析宁

  波市“农家乐”旅游发展迅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奉化市滕头村的“农家乐”是一家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2008年,全年旅游门票收入2360万元,“农家乐”旅游综合效益达1.07亿元。余姚市大山村利用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该村“农家乐”经营户年户均经营收入达到7万多元,最高的达到20多万元,同时带动了当地猪、鸡、笋、茶叶等农产品销售,为该村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宁波大桥生态农庄依托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区位优势、客源优势,建设集农产品生产、农业科技展示、农家餐饮、观光休闲、会务住宿于一体的生态农庄,成为宁波市“农家乐”发展的一个典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农家乐”发展环境影响分析

  宁波市“农家乐”大多是依靠景区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发展起来。是一个投入较小、市场较大、收益较快的项目,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不容忽视,令人痛心。

  在利益的驱动下,乱开发、乱建设的无序发展现象突出,严重破坏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一些提供“野味”餐饮的“农家乐”点中,吃野味、吃珍稀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当地资源环境和文化生态。

  由于环保意识差,“农家乐”从业人员和一些游客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白色塑料、食品垃圾等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美观。“农家乐”发展中产生的水源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卫生问题、土壤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2.1水源污染

  “农家乐”发展具有随意性,在政府部门管理不到位和利益驱动下发展很快。由于政府部门管理不到位,任意排放污水、生活垃圾等,对环境造成污染日益严重。直接为“农家乐”提供服务的种养等活动可能造成土壤、水体和空气污染[6]。如在宁波市周公宅-皎口水库流域内“农家乐”的数量也是相当多,有集中在人口较多的村庄分布的,也有独立于山区分布的。目前,周公宅-皎口水库流域内上规模的“农家乐”有9家,一年接待人数为18.3万人,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大岚镇“农家乐”,一年接待人数为10万人。这些“农家乐”为了节约成本,只有少数几家“农家乐”的生活污水是经过处理的,而且其处理的工艺也很难实现达标排放。更多的“农家乐”根本没有经过污水处理就将污水直接排向河道,对库区水质产生了较坏的影响。通过对周公宅-皎口水库流域“农家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调查,发现位于农村村落中的“农家乐”,特别是纯餐饮的“农家乐”,因餐饮业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又缺乏有效处理措施,已成为重点卫生死角。同时,位于溪沟、河流边的纯餐饮农家乐,大多缺乏治理措施,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已成为比较突出的污染源。位于农田、山边等自然环境较好区域的“农家乐”,由于餐饮污水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形成了臭水沟潭,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农家乐”的排污量及污染物浓度远远大于普通农户,而且具有季节性,每年的5月—10月,是水库流域“农家乐”的高峰期。由于水库流域“农家乐”不规范操作,在给当地农民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极大地损失了环境效益,“农家乐”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已迫在眉睫。

  2.2固体废弃物污染

  “农家乐”旅游中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指“农家乐”旅游中烧烤、游玩、休憩、餐饮、建设中排放的固体污染物质。主要有食物垃圾、白色塑料、燃料灰渣、碎砖瓦、废弃皿、建筑废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食物垃圾和白色塑料的污染。

  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模式构成中,“美味佳肴”型的“农家乐”比例较大。以2009年一季度为例,“美味佳肴”型分别占“农家乐”休闲村和“农家乐”休闲点的29.2%和39.46%。这些“农家乐”发展中,由于缺乏食物垃圾处理设施以及相关部门管理不善,食物垃圾和白色塑料任意排放,严重污染环境,可造成土壤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农作物品质下降等[7]。主要表现为:①侵占土地,这些固体废弃物的不加利用和不合理堆放必然导致占用土地,堆积量越大,占地也越明显。在宁波市一些农家乐点中,垃圾堆放随处可见。据估算,每堆积1万吨废物,占地需1亩[8]。若不采取措施,随着“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增长,垃圾占地的矛盾日益明显。②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农家乐”点排放的食物垃圾和白色塑料,由于缺乏相应的防渗措施,其中的有害成分很容易随着渗滤液浸出,从而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方面,会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另一方面,有害成分容易对土壤内部生态系统造成破坏。③污染大气,“农家乐”点堆积的食物垃圾容易腐烂,散发毒气和臭味,严重影响了“农家乐”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

  2.3大气污染

  “烧烤”型的“农家乐”在发展中造成的大气污染值得关注。“烧烤”所用燃料一般是煤炭,在燃烧中直接产生SO2,对大气造成污染。这类大气污染排放高度低,危害程度虽然不及工业大气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但由于这类污染源分布广、排放量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各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且可能生成新的污染物质,造成二次污染,危害性也不容忽视。

  2.4生态系统破坏

  由于一些“农家乐”旅游依靠风景区而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区属于限制建设区和生态敏感区。随着“农家乐”的建设与开发,人类行为作用能力更加突出,无疑会对一些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如“农家乐”旅游中,人类排放的有毒害物质,会使自然环境剧烈变化,随着进入生态系统的有毒害物质数量过大,当总量超过自然系统的调节功能时,就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使人类和生物受到损害。因此,“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应避免生态敏感区,防止生态系统遭到人为破坏。

  3宁波“农家乐”发展环境保护建议

  针对“农家乐”发展中产生的水源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应该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原则进行环境治理和减少环境污染。

  3.1做好“农家乐”休闲旅游生态发展规划

  宁波很多村庄的“农家乐”发展才刚刚起步,不免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并且缺乏相应的规划,导致一些同类型的“农家乐”重复建设,影响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农家乐”的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作为其发展的出发点,结合本地区的地域特点、农业资源分布、乡土风情和开发现状,以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文明作为开发轴线,以农业景观、生产活动、农村习俗、农事节庆等作为主要内容,增加旅游的参与性作为开发亮点,做好“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发展规划[9]。尤其注重生态发展规划,如对“农家乐”度假村进行绿化规划和环境建设[10],不能片面考虑经济因素,而是把它与地球物理因素、生态因素、社会因素等紧密结合,使“农家乐”旅游发展能顺应环境条件,不致使当地的生态平衡遭受重大破坏。

  3.2加强监督管理[11,12,13],保护优美环境

  “农家乐”发展中,不应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法规,规范“农家乐”行业的发展,提高“农家乐”进入市场的“门槛”,完善市级“农家乐”和星级“农家乐”的评定方法。出台一些环境保护强制措施,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比如针对水源污染的问题,应加强对“农家乐”点排放的洗漱废水、厨房废水、化粪池废水进行治理,并健全污水排放、生活垃圾排放机制。宁波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域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域间的“农家乐”差别较大,使得污水处理方式不能过于单一,应根据“农家乐”具体现状、特点、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元化的污水处理模式。针对“农家乐”分散分布的特殊情况,可采用“相对集中”的污水处理模式,切实保护饮用水源。相对集中处理模式,即“小集中模式”,主要针对相对集中分布的“农家乐”。建设配套管网收集系统将“农家乐”点和游客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区域内全部污水。相对集中的处理系统可以大大减少污水收集管网的铺设长度,降低施工难度,缩减管网建设费用,并可实现有效管理,维护费用低的目的。

  3.3优化配套设施,减少环境污染

  由于一些配套基础设施的缺乏,导致某些“农家乐”在经营过程中污染了当地的环境。针对这现象,当地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把“农家乐”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各大工程有效结合,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进而逐步推进交通、通讯、水电卫生、消防、治安、污水处理等全方面配套。如针对“烧烤”型“农家乐”旅游发展产生的大气污染,可通过干式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式除尘、静电除尘、烟气脱硫等工艺设施降低“烧烤”中产生的大气污染。或者采用液态化燃煤技术进行烟气脱硫,从而降低SO2的危害。同时,鼓励业主对生活垃圾、食物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铺设污水排放通道,禁止业主和游客向当地水源等生态敏感区域丢弃垃圾等污染物。针对一些卫生条件不合格、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农家乐”强制取缔。

  3.4改善工艺技术,合理利用废弃资源

  “农家乐”旅游发展遗留下的固体废弃物,可通过工艺技术,对废弃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以“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为原则,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农家乐”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农家乐”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定期将各“农家乐”点的排放的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统一回收利用。同时,从循环经济的角度下,采用3R的环境认识,即减少(Reduce)、重新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和塑料容器[14]。引入科技力量,提高环境控制水平[15],如可利用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热处理、固化处理等工艺,实现减量、回用、降解、替代,从而降低废弃物的毒害性,达到减容、无害化、综合利用的目的,保护“农家乐”点周边的环境。

  3.5加强环保宣传,提升环保意识

  “农家乐”旅游发展产生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家乐”点从业人员和旅游人员缺乏环保意识。为此,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法规,加强“农家乐”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宣传,倡导“农家乐”旅游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对降低环境成本和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作用。

  4结论与讨论

  文章对宁波市“农家乐”发展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进行了分析,宁波市的区位、交通设施和经济基础是“农家乐”发展的优势,农家乐的发展为当地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而“农家乐”发展的产生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农家乐”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农家乐”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和文化的亮点,应在发展绿色农业,抵制环境污染起好带头作用[16]。“农家乐”发展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因此,宁波市“农家乐”发展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通过政府管理、优化设施、提高环保意识等方式,加强对“农家乐”发展的管理和引导,保证“农家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江山,邹志荣.浅析“农家乐”及其景观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089~4091.

  [2]曹瑞琴.“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甘肃科技,2008,24(2):100~102.

  [3]田喜洲.休闲旅游“农家乐”发展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72~74.

  [4]林雄斌,王杰.“农家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利弊分析—以宁波市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09,(31):146~148.

  [5]李菁,米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企业经济,2007,(10):81~83.

  [6]王红,张松林,陈粉丽,等.“农家乐”开发经营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3):10085.

  [7]陈辉.休闲旅游“农家乐”走向探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9(S):105~106.

  [8]何强,井文涌,王翊亭.环境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9]江圣友,吕坚,岑丞.关于提升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OL].[2010.4]

  [10]武国胜.“农家乐”旅游度假村的绿化规划和环境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626~8627.

  [11]苏勇军.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深度发研究[J].农业经济,2009(3):21~23.

  [12]王冬萍.“农家乐”旅游环境保护初探[J].新疆社科论坛,2004(4):63~64。

  [13]王莹.对发展我国农业旅游的思考[J].地域开发与研究,1997(4):32.

  [14]李琳桂.基于循环经济的“农家乐”旅游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83~86.

  [15]袁定明.“农家乐”旅游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6,26(3):13~15.

  [16]文向明.“农家乐”与生态环境建设[J].云南环境科学,2003(23):118~120.

读书人网 >MBA/EMBA/MPA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