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12年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A级

发布时间: 2012-09-27 19:50:07 作者: maylh

  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全真模拟试卷

  教育学(A级) (七)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 )

  A.教育问题

  B.教育行为

  C.教育发展

  D.教育规律

  2.教育目的的核心部分是( )

  A.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

  B.对培养劳动者的规定

  C.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D.对中学生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3.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这是( )

  A.个人本位论

  B.他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集体本位论

  4.教育是在下列哪一方面的基础上,在人和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 )

  A.语言

  B.劳动

  C.经济

  D.政治

  5.促进的教育态度除了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教育的期待外,还包括( )

  A.理解学生

  B.宽待学生

  C.纵容学生

  D.责罚学生

  6.教师心胸豁达的第一个品质是( )

  A.体察性

  B.灵活性

  C.客观性

  D.敏感性

  7.教师要与学生和谐相处,必须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和具有( )

  A.谈判技能

  B.演讲技能

  C.交往技能

  D.沟通技能

  8.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特点是学生以什么为主要任务( )

  A.学习

  B.玩乐

  C.工作

  D.劳动

  9.学生在下列哪一种人的指导下学习,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 )

  A.父母

  B.教师

  C.朋友

  D.同学

  10.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 )

  A.专业化

  B.非专业化

  C.规范化

  D.非规范化

  11.下列哪一项是校风中的中心( )

  A.学风和教风

  B.教师作风

  C.领导作风

  D.学生作风

  12.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关键在于( )

  A.教师的作风

  B.领导的作风

  C.学生的作风

  D.家长的作风

  13.课堂教学中的第二课堂是( )

  A.传统的室内课堂教学形式

  B.新兴的课外教学形式

  C.双语教学形式

  D.培养特长的教学形式

  14.中国古代学校课程要素的重点是( )

  A.道德经验要素

  B.智慧要素

  C.认知经验要素

  D.审美经验要素

  15.核心课程也被称为( )

  A.联络课程

  B.合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问题课程

  16.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是( )

  A.引起学生注意

  B.提出教学目标

  C.提供教材内容

  D.指导学生学习

  17.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是( )

  A.传授知识

  B.形成技能

  C.培养智能

  D.发展个性

  18.学生哪一方面的学习,是掌握前人总结与概括起来的经验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活动( )

  A.知识

  B.技能

  C.能力

  D.品德

  1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生知识学习过程的阶段的是( )

  A.选择阶段

  B.领会阶段

  C.熟练阶段

  D.应用阶段

  20.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是( )

  A.应试教育

  B.文化修养

  C.素质教育

  D.身心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教育影响可分解为下列哪几种成分( )

  A.教育媒体

  B.教育内容

  C.教育手段

  D.教育活动方式方法

  E.教育环境

  22.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情感包括( )

  A.理解学生

  B.消极的自我意识

  C.与学生和谐相处

  D.积极的自我意识

  E.教育的期待

  23.学生的本质属性是( )

  A.学生是人

  B.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C.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D.学生是以工作为主要任务的人

  E.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4.下列属于家庭教育的特点的是( )

  A.先主性

  B.多维性

  C.密切性

  D.统一性

  E.深刻性

  2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隐性课程所具有的功能的是( )

  A.陶冶功能

  B.益智功能

  C.感化功能

  D.健体功能

  E.育美功能

  第Ⅱ部分非选择题

  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改正错误。

  26.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

  27.教育目的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

  28.教育期待是对学生发展的热切盼望。( )

  29.使师生关系具有“私人性质”的是二者的非正式关系。(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0.如何理解教育质的规定性?

  31.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32.简述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33.教育如何才能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

  六、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情境l:我国明代文人夏完淳5岁知五经,7岁善诗赋词,l5岁从军,l7岁殉国。德国化学家卡尔.威特八九岁已能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数理化学科,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获得博士学位。

  情境2: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不如以前的好了,年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情境3: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尔门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从1921年到l972年)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

  情境4: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的故事: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孟轲幼年丧父,他家住在墓地附近,孟轲做游戏就学埋葬死人。他母亲怕对孟轲产生不良影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居住。孟轲住在集市旁边,又去学商贩叫卖。孟母感到这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环境,又把家迁到学校旁边住,使孟轲从小就学习礼仪。

  问题:结合上述的几个情境,分析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解析]教育事实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这些是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教育事实部分。

  2.[解析]教育目的的核心部分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

  3.[解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这就是“社会本位论”。

  4.[解析]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和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5.[解析]促进的教育态度可分为四类,即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

  7.[解析]与学生和谐相处,必须做到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和具有交往技能。

  9.[解析]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另之一。

  10.[解析]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11.[解析]校风中的学风和教风是中心,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关键又在于领导的作风。

  13.[解析]传统的室内课堂教学形式是第一课堂,新兴的课外教学形式是第二课堂。

  14.[解析]中国古代学校的课程要素以道德经验要素为重点,辅以认知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16.[解析]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

  17.[解析]传授知识是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的基础,因而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

  18.[解析]学生的知识学习,是掌握前人总结与概括起来的经验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活动。

  19.[解析]学生知识学习的阶段分为选择、领会、保持、应用四个阶段。

  20.[解析]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21.[解析]教育影响可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五种成分。

  23.[解析]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学生是一个人,一个发展中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并以学习为主要的任务。

  24.[解析]家庭教育具有先主性、多维性、密切性、统一性、深刻性的特点。

  25.[解析]隐性课程具有陶冶功能、育美功能、益智功能和健体功能。

  三、判断改错题

  

 

  
四、简答题

  30.(P12-13)第一点,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第二点,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第三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由此可知,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31.(P71-77)

  (1)理解学生

  ①心胸豁达

  心胸豁达所含的第一个品质是灵活性。

  ②敏感性

  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对他在人际关系即社交关系中出现的变化,能够及时做出情绪反应的能力。

  ③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的心理学意义是在情绪或理智上都处于别人的地位。

  ④客观性

  客观性意指能够就事物本来的面目来看待它,而不受先入之见、偏见或预期的歪曲,它也完全适合于移情的一般范畴。

  (2)与学生和谐相处

  ①真诚

  真诚是指开诚布公,不虚伪行事,不以个人的一权威或职业地位作掩护。

  ②非权势

  教师不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应出于帮助的热情来追求想往的成效。

  ③积极相待

  积极相待是一种真诚的感情,概括别人的表现而向他表露出自己的情感价值和信念。

  ④交往技能

  交往技能是教师用学生最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意义的能力。

  (3)积极的自我意识

  一个教师如果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他就有信心,能明确地正视自己,他可能使已具有的教育技术得到积极的发挥。

  (4)教育的期待

  教育期待,是教师对学生发展的热切盼望,是教师职业情感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32.(P84)一方面,它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它又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此外,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教师能力也还有自我提高的重要保证作用。

  五、论述题

  33.(P38-40)

  (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是:先发展形象思维,后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先有高兴、恐惧等一般情感,然后才有理智感、道德感等。

  (2)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在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上,还是在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别,但又是前后连续的。

  (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身心某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第二,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根据人的发展个别差异性的特点,教育者就应当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六、材料分析题

  34.(P35-36)这一组教育情境,提供了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的一些事实。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分析上一组材料,可以看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四种:

  (1)遗传。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也就是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环境。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3)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

读书人网 >考试试题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