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教育硕士心理学第五章复习提纲

发布时间: 2012-10-12 05:49:03 作者: sxsgeass

  一、概念

  1、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按信息加工理论的说法,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编码、储存、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2、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具有直观形象性。

  3、语词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亦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

  4、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境性等特点。

  5、动作记忆——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其特点是容易保持和恢复。

  6、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等特点,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

  7、长时记忆——是指学习过的材料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终身的记忆。长时记忆具有组织性、备用性等特点,其容量几乎无限。

  8、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就信息加工理论而言,识记即为编码。

  9、回忆——即对所保持的东西能够回想起来。

  10、再认——就是当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出现时,能认出它。

  11、*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简称表象。)

  12、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的识记。

  13、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有意采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14、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15、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16、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17、保持——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过程。

  18、复习——多次的识记称为复习。就信息加工理论而言,编码在识记中起决定性作用。

  19、识记的敏捷性——识记速度的快慢。

  20、保持的持久性——对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久暂。

  21、记忆的正确性——对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22、记忆的准备性——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储存的知识迅速地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23、工作记忆——由短时记忆扩展而来,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储存,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它有三个组成成分: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画板和语音回路。

  24、情景记忆——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25、语义记忆——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

  26、程序记忆——关于怎样作的记忆,是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序来表达的。与意识分离。

  27、外显记忆——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搜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

  28、内隐记忆——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无意识提取的记忆。

  二、填空

  1、根据记忆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 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

  2、根据记忆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记忆可分为: 瞬时记忆(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4、记忆表象的特点有: 直观形象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断性 。

  5、根据识记材料和方法不同,把识记分为: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

  6、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是: 前摄抑制 。

  7、*记忆的品质有: 识记的敏捷性、保持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

  8、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遗忘曲线,遗忘规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9、由李白想到杜甫,由春天想到繁荣是联想律的 类似律 。

  10、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 。

  11、20世纪80年代后,心理学家将短时记忆扩展为工作记忆。

  12.心理学家将长时记忆扩展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主要是根据3类记忆所存储的知识在性质上的不同划分的。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均属于有意识记忆,可归为知道什么的记忆,而程序记忆是关于怎样做的记忆,与意识分离。

  13、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是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

  14、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提出了记忆的定位说。认为有关听觉的记忆在听觉中枢产生,视觉记忆在视觉中枢产生、语言记忆在语言中枢产生。

  15、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的皮层与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16、瑞典神经生理学家海登提出了记忆的化学分子说。认为个人的长时记忆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内核糖核酸(RNA)的作用,核糖核酸被看作是记忆分子。

  三、问题 

  1、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如下几个:

  ①识记的目的与任务;②活动的内容与性质;③识记的方法;④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2、如何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

  不是任何复习,都能得到同等的良好效果。复习的效果决定于复习的合理组织:

  ①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要及时复习;其次是间时复习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

  ②复习中的尝试回忆:尝试回忆与识记交替进行,通过尝试回忆了解材料的难点。

  ③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的合理运用:对于不太长的材料,整体复习比部分复习效果好。但若材料很长,部分复习又比整体复习效果好。

  ④复习的形式多样化: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读、写、听结合起来复习。

  3、简述记忆表象及其特点。

  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但不能把表象看成是知觉的翻版或重复。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①直观形象性。②概括性: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多次感知过的一般特点,因而它比知觉形象有更高的概括性。③模糊片断性:表象的形象没有知觉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 

  4.简述巴甫洛夫的关于记忆的生理机制的理论。

  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被认为是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就是识记。暂时神经联系一旦形成便会在大脑皮质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因受到强化而巩固,因不强化而消退,这就是保持和遗忘。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在一定条件下的重新活动,就是回忆和再认。 

  5.遗忘规律的内容。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又称保持曲线。这条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以后的很多研究又丰富了遗忘过程的规律:有意义材料较无意义材料遗忘得慢;数量多的材料遗忘较快;两种相似的材料前后间隔短,则容易相互干扰而造成遗忘;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50%的材料保持得好一些。

读书人网 >教育硕士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