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东方文明古国( )。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印度
E.巴比伦
2.西欧中世纪教会学校分为下列三个层次( )。
A.文士学校
B.僧院学校
C.教区学校
D.大主教学校
E.社区学校
3.中国第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作教育学的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杨贤江
D.陈鹤琴
E.张雪门
4.学校教育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 )。
A.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
B.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
C.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
D.语言发展到文字状态
E.社会出现了阶级
5.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
A.20%
B.28%
C.33%
D.36%
E.60%
6.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有( )。
A.教学媒体自动化
B.教学手段智能化
C.综合运用多种多媒体
D.教学媒体巨型化
E.教学手段网络化
7.学校文化的构成形式有( )。
A.课程文化
B.规范文化
C.物质文化
D.建筑文化
E.观念文化
8.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 )。
A.积极的过程
B.能动的过程
C.被动的过程
D.主动的过程
E.受动的过程
9.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儿童在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D.需要在不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E.最近时期提高的能力
10.素质教育的特点有( )。
A.整体性
B.综合性
C.基础性
D.教育性
E.开放性
11.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是( )。
A.创新能力的培养
B.读写能力的培养
C.听说能力的培养
D.交往能力的培养
E.审美能力的培养
12.教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体现在( )。
A.计划能力
B.协调能力
C.思想工作能力
D.组织实施能力
E.说服能力
13.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 )。
A.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B.精深的学科知识
C.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D.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E.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14.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 )。
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15.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有( )。
A.自主性
B.实践性
C.逻辑性
D.开放性
E.生成性
参考答案:
1.ABD
【解析】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中国、埃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
2.BCD
【解析】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前者教育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C
【解析】杨贤江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其代表作《新教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阐述教育理论的书籍。
4.AD
【解析】学校教育出现的条件之一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可以脱离劳动,从事教育活动。之二是文字的出现,使生活经验可以积累成为可能,有了足够数量的积累后就需要教育去传递。
5.C
【解析】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6.ABCE
【解析】现代教学媒体的发展趋势有自动化、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的趋势。
7.BCE
【解析】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
8.B
【解析】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完全被动的接受外在的影响。环境对于人来说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9.C
【解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10.ABC
【解析】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由此可以判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基础性。教育性不是素质教育的特点,应试教育也有教育性,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11.A.
【解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12.ABCD
【解析】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1)计划能力;(2)组织实施能力;(3)协调能力;(4)常规管理能力;(5)思想工作能力。
13.BCE
【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2)精深的学科知识;(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
14 ABD
【解析】中小学鼓励教师在职进修,组织教师进修时要以短期为主、业余为主和自学为主。
15.ABDE
【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的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