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横亘/横冲直撞     行伍/行云流水     荷花/荷枪实弹
B.校场/校对订正     嚼舌/咬文嚼字     要职/要言不烦
C.解差/浑身解数     看管/行情看涨     量具/量力而行
D.累赘/成年累月     结实/结党营私     哄闹/哄堂大笑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些安全设备早已老化,应及早更换;否则迟早会出事。等到东窗事发之后再来弥补,恐怕为时已晚。
B.听说同事小梅的丈夫负责这项工作,他连忙找到小梅,希望她在丈夫那里吹吹耳边风,给他帮个忙。
C.阿雯化好了妆,换了条新裙子,在镜前顾影自怜了一番,感觉自己简直就是个大美人,就高兴地出门赴约去了。
D.火红的八月,红火的井冈。北京、上海、广东……不同地域的人涌向革命胜地井冈山;学生、军人、干部……不同职业的人来到革命胜地井冈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苏州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等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
B.两会期间,与会代表多人就“中国制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山东代表明确地提出了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这无疑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C.天津的白芳礼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省吃俭用,用蹬三轮车积攒的35万元资助了300名贫困学生,自己却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
D.会说600多段传统相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小剧场演出的相声演员郭德刚,在一夜成名的同时,也经历着各种目光的考量。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学生要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______,来提高语文素养。
⑵最近,美国向伊朗施加压力,企图______伊朗放弃其核努力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全面核查。
⑶离世界杯足球赛正式开赛越来越近了,在德国,商场里的______产品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全。
A.组合  迫使  标识     B.组合  促使  标志      C.整合  迫使  标志     D.整合  促使  标识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      。要使读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      ,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      。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⑤便成死症                      ⑥便太浅湿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6.几只猴子来到稻田,一只小猴子抓下稻草人的草帽,戴在自己头上,问别的猴子:“我像人吗?”“像。”它又穿起了稻草人的衣裳。“更像了,毫无二致。”但一直没说话的老猴子对它说了几句话,它便脱去衣帽,回归了自我。(6分)
(1)老猴子怎么说?
老猴子:                                                                   
                                                                           。
(2)请以评论者的口吻发表一下看法。
评:                                                                      
                                                                           。
 
【答案】1.B(A. héng、háng/xíng、hé/hè;B.jiào、jiáo、 yào;C.jiè/xiè、 kān/kàn、liáng/liàng;D.léi/lěi 、jiē/jié、hōng)
2.C(A.“东窗事发”,指罪行、阴谋败露。此处被误解为“事情发生”。B.“耳边风”,在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譬如,“他总是把我劝告他的话当了耳边风。”此处应该用“枕边风” 。C.“顾影自怜”,①顾望身影,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处境孤苦,潦倒失意。②自以为美,自我欣赏。此处为第二种意思。D.应该用“圣地”。“圣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胜地”,名胜之地)
3.C(A.“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主客关系颠倒,可改为“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使中、外游人倾倒”。B.“提出”缺宾语,加上“……的建议”。D.“经历”“目光”与“考量均搭配不当”)
4.C(【整合】调整后重新组合;【组合】组织成为整体。【迫使】用强力或压力使做某事;【促使】推动使达到一定目的。【标志】标明特征的记号;【标识】标记)
5.B(从前后连贯的角度看,③④句中,句③不能和“如一丛花,如一棵菜”相衔接。从音节和谐的角度看,句⑤中的“症”能和“却似天成”句中的“成”、首句的“营”、句①中的“成”、句④中的“整”押韵)
6.【答案示例】老猴子:你只是像人,并不能因为像人而成为人。你现在除了一张猴脸外,哪里还有猴子的本色?(3分)
评:模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能有益于自己。不然,只是形似的模仿,就会有丧失自我的危险。(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