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考前密押试卷
教育学(B级) (二)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2.工业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
A.个别化教学为主
B.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C.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D.教育终身化、全民化的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3.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 )
A.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B.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C.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D.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
4.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 )
A.政治思想的教育
B.政治立场的教育
C.思想道德的教育
D.健康心理品质的教育
5.在教育活动中,既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教育的主体的是( )
A.教育者
B.教育影响
C.学生
D.教师
6.教师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差异性
C.不均衡性
D.顺序性
7.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布拉梅尔德
B.杜威
C.泰勒
D.奈勒
8.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是( )
A.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B.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C.情感教学理论
D.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9.认为知识是道德本位的目的观,这种说法属于( )
A.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B.哲学取向教学理论
C.认知教学理论
D.情感教学理论
10.在改革班级组织的诸多尝试中,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 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的方式是( )
A.特朗普制
B.活动课时制
C.开放课堂
D.小队教学
11.下列不属于班级活动特点的是( )
A.一种交往活动
B.时空一致性
C.互相配合
D.权责明确
12.中小学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品德评价法是( )
A.整体印象评价法
B.操行评定评价法
C.操行计量评定法
D.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13.提出“心理人”的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
A.布卢姆
B.杰克逊
C.托尔曼
D.弗兰克斯
14.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一般以( )
A.2~3人为宜
B.5~8人为宜
C.10 A.以J2为宜
D.20人以上为宜
15.测验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的程度是( )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 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包括 ( )
A.知识的传授者
B.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C.学习者和学者
D.学生的朋友
E.学生学习的榜样
17.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有(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文化因素
D.科技革新
E.学生发展
18.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有( )
A.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B.教学内容的特点
C.学生的实际情况
D.教师本身的素养
E.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19.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
A.道德品质
B.公民素养
C.学习能力
D.交流与合作能力
E.审美与表现
20.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 )
A.全民教育
B.教育民主化
C.教育信息化
D.教育全球化
E.教育个件化
第Ⅱ部分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课程目标
22.学业评价
23.校本课程
24.教育制度
25.观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26.筒述20世纪末的教育学的特征。
27.简述教师职业的基本特点。
28.简述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29.简述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30.简述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程序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31.当代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的共同趋向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2.试述教学时间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33.论述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C 3.A 4.C 5.C 6.C 7.B 8.D 9.B
10.A 11.D 12.B 13.C 14.B 15.A
2.[解析]A项是农业社会的教育中古代学校的共同特征之一,B项属于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之一,C项属于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之一,D项是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之一。 .
3.[解析]关于教育功能类型的划分,从作用的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是教育的个体功能。
4.[解析]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除道德教育外,还包括涉及人成长生活的其他晶德内容,如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
5.[解析]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本质、特点、地位和发展规律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6.[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10.[解析]特朗普制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大班课把两个和几个平行班结合在一起,讲课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由优秀教师主讲。大班课后上小班课,最后是学生个人研究。
14.[解析]在教学中,一般较为常见的是小组讨论,有研究表明,讨论一般以5~8人最为理想,超过这个数目,平均每个人的发言次数和内容就会相对减少,进而降低组员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15.[解析]效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的程度,即通过测验能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
16.ABCDE 17.ABCDE 18.ABCDE 19.ABCDE 20.ABCDE
16.[解析]现代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不断变化和创新的。其基本角色有:(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l(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因此,本题答案为ABCDE。
18.[解析]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第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第二,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第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第四,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第五,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19.[解析]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1)道德品质;(2)公民素养;(3)学习能力;(4)交流与合作能力;(5)运动与健康;(6)审美与表现。
三、名词解释题
21.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22.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3.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24.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5.观察: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
四、简答题
26.(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27.(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作为专门职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
(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有目的地培养人才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教育人的工作是由多力‘面力量协调来完成的,教师是通过教书来育人的。
28.(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2)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
(3)拟订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与策略。
(4)实践尝试行动策略。
(5)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6)归纳总结。
29.(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
(2)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4)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5)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
(6)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30.(P20200-201)20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其中以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
(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2)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3)程序教学的方法。
31.(P376-377)纵观当代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情况,有以下几个共同趋向。
(1)保护儿童权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2)学前教育趋于普及。
(3)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重视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培养。
五、论述题
32.(P215)
学校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教学时间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控制和改变教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控制和改变教学活动。
设计教学时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主要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应对一学期甚至一学年教学时间的总体分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整体教学时间做出合理规划。其次应对每节课的教学时间分配有个合理的安排,如导课(包括组织教学和检查复习)需要几分钟,新课的讲解(包括讲授新课和巩固新课)需要多长时间,是否要给学生时间讨论,布置课外作业需要几分钟,等等。
(2)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问。教师应通过加强管理,尽可能减少学生的迟到、早退及无故缺勤现象,同时也避免自身缺课。
(3)科学规划单元课时。教师在进行单元课时设计时,应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状况,找出单元内容包含的知识点以及重点、难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单元所需的教学时间。
(4)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
(5)防止教学时问遗失。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每个环节,精心设计好每项内容,同时又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有一定预测和心理准备。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有可能避免教学时间遗失现象的发生。
33.(P289)班级组织能够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在集} 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集体目标为导向,借助1 课程、文化规范、交往和人际关系等载体,对学生传授社会经验、指导社会生活目标、教导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使学生从一个自然有机体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成员。其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为:
(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班级组织按照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交往、游戏、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和知识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目标、集体E{标与社会目标的关系,在社会主体价值观和公民精神的指导下,把个人的兴趣、需要、愿望升华为符合社会期望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使学生成为热爱祖国、造福人民的集体主义者。
(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教育者通过班级组织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获得社会生产生活的经验和技能,并为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基础。
(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班级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在师生交往及同龄伙伴交往中展开的,而班级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必然形成相应的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对学生具有一种同化力和约束力,使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熏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班级组织为学生的角色学习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班集体的目标、规范和人际关系结构对每个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角色期望,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态度、成绩和教师、伙伴的社会评价决定了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班级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和小组学习中的伙伴交往,以及集体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情境,为学生积累交往经验、学习变换角色、提高担当角色的能力,提供了锻炼和体验的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