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地区经贸集团大量涌现
一、地区经贸集团的概念
地区经贸集团是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表现形式。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指参与国和地区通过协议与协定,相互逐步取消贸易壁垒和要素运动的障碍,扩大成员国内部的市场,使资源、要素配置合理与优化,促进共同的经贸发展,增强维护经贸权益和对外谈判的能力。
二、地区经贸集团的主要形式
(一)优惠贸易安排
这是最低和最松散的一种经贸集团形式。在优惠贸易安排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其特别的关税优惠。如1932年英国与英帝国的成员国建立的英帝国特惠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非洲木材组织”等。
(二)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指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可完全自由移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持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如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的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三)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率而缔结的同盟。它在一体化程度上比自由贸易区进了一步,它除了包括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内容外,还有成员国之间建立统一的关税率。结盟的目的在于使参加国的商品在统一关税以内的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排除非同盟国商品的竞争。
(四)共同市场
所谓共同市场,就是除在共同市场成员国内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共同关税外,共同市场成员国间的生产要素也可自由移动。
(五)经济同盟
所谓经济同盟,就是成员国间不但商品与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移动,建立对外共同关税,而且要求成员国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六)完全经济—体化
这是经贸集团的最高形式和最后阶段。在此阶段,区域内各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化。在各成员国内完全消除商品、资金、劳动力等自由流通的人为障碍。欧洲经济共同体1988年提出,1992年实现的“大市场”的目标,就是向这种一体化方向前进。
三、地区经贸集团迅速发展的状况与原因
(一)地区经贸集团迅速发展的状况
据WT0统计,到2003年5月,全球区域贸易协议已超过265个,其中190个已生效。主要有: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比荷卢经济联盟、欧盟、维谢格拉德集团、独联体经济联盟、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阿拉伯合作委员会、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西非经济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东部和南部非洲优惠贸易区、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安第斯集团、加勒比共同体、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南锥体共同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美洲自由贸易区、澳新自由贸易区等。
(二)地区经贸集团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的重建、恢复与发展是经济一体化在全球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国家的经济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各国的生产设备大都被摧毁。围绕重建与发展国内经济,各国都普遍感觉到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很困难的,于是有人提出通过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建立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共同重建受战争蹂躏的经济。1957年,西欧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6国签订了《罗马条约》,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并于1958年7月1日正式生效。而欧洲大陆外围的国家英国、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和奥地利7国,于1959年签订斯德哥尔摩条约,于1960年5月建立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在这些经济贸易集团的形成与发展中,经济的重建、恢复及其发展始终是主要原因之一。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及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性是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和高分子合成、生物工程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大大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社会化。同时贸易和金融等领域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加强,经济生浯日益国际化。这种生产力迅猛发展所产生的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为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由于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非同步化,在现时条件下出现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不平衡发展和利益冲突的情况下,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只能促成某些地区的一部分发达国家结成联盟,把各参加国的国内市场联合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下的统一市场,进行共同的经济调节。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的发展中国家也结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以使自己在国际经济斗争中居于有利的地位。
3.维护民族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经济发展是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重视经济竞争。为了竞争,美国在与加拿大组成“美加自由贸易区”后又与墨西哥、加拿大组成“北美自由贸易区”,积极推动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筹建。
5.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允许成员组成经贸集团
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第24条指出:“缔约各国认为,通过自愿签订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一体化,以扩大贸易的自由化是有好处的。缔约国还认为,成立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的目的,应为便利组成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的各领土之间的贸易,但对其他缔约国与这些领土进行的贸易,不得提高壁垒。”因此,在非歧视的前提下,同意各缔约方相互成立经贸集团。世界贸易组织仍保留这一规定。
四、地区经贸集团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地区经贸集团对成员国内部经济贸易的影响
1.地区经贸集团促进了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
在不同层次的众多经贸集团中,通过削减关税或免除关税,取消贸易的数量限制,削减非关税壁垒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加上集团内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使经济相互依赖加深,致使成员国间制成品的贸易环境比第三国市场好得多,从而使区域内成员国间的贸易迅速增长,集团内部贸易在成员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也明显提高。欧共体内部贸易额占成员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73年的51.6%提高到1992年的61.1%。1992年欧洲统
一大市场的建成,使欧共体内部贸易的增长更加迅速。其他的贸易集团也大致相同。
2.地区经贸集团促进了集团内部国际分工和技术合作,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
地区经贸集团的建立有助于成员国之间科技的协调和合作。在欧共体共同机构的推动和组织下,成员国在许多单纯依靠本国力量难以胜任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如原子能利用,航空、航天技术,大型电子计算机等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合作。
地区经贸集团给域内企业提供了重新组织和提高竞争能力的机会和客观条件。通过兼并或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高,同时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优化。
3.地区经贸集团促进了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
就贸易而言,通过签订优惠的贸易协定,贸易集团内部相互减免关税,取消数量限制,削减非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管制,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内部的贸易自由化。
4.地区经贸集团增强和提高了集团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
以欧洲共同体为例,1958年6个成员国工业生产不及美国的一半。出口贸易与美国相近。但到1979年时,欧洲共同体9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38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23480亿美元,出口贸易额是美国的2倍以上。同时,在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中,欧共体以统一的声音同其他缔约方谈判,不仅大大增强了自己的谈判实力,也敢于同任何一个大国或贸易集团抗衡,达到维护自己贸易利益的目的。
5.地区经贸集团加强了集团内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由于贸易自由化和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剧了成员国间市场的竞争,优胜劣汰,一些中小企业遭淘汰或被兼并。同时,大企业在市场扩大和竞争的压力下,力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资本实力,趋向于结成或扩大成为跨国的垄断组织。
(二)地区经贸集团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
1.地区经贸集团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
由于任何经济一体化经济贸易集团的各种优惠措施都仅仅适用于区域内的各成员国,而对集团外的国家依然维持一定程度的贸易壁垒,构成或体现出其排他性的本质属性,从而影响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贸易扩大。
2.地区经贸集团加强了国际贸易中的不平衡发展
一方面,工业发达国家间的关税,特别是非关税壁垒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本来就缺乏的强有力竞争能力的商品或服务的出口。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大量流人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以寻求安全的“避风港”和突破集团内部的贸易壁垒。这样,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贸易急需的资本不能引进,加剧了国内资金短缺的矛盾,阻碍了其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使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迄今为止,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地区经贸集团发展迅速,实力不断壮大,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得到加强;而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地区经贸集团有所前进,但远远不如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