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管理(重点)
1、土地规划的概念与类型:自上而下逐级控制。
按时限分:长期10年以上;中期;短期5年以内。
按范围分:五级国、省、市、县、乡。
按规划性质分:总体、专项、详细
2、土地规划的作用:1控制作用2协调作用3组织和监督
3、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1自然因素2经济因素3制度因素
4、可持续利用准则:1生产性准则2保护性准则3社会可接受性准则4安全性准则5经济可行性准则
5、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概念: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利用规划是其依据。
6、土地用途管制的作用和意义:1土地利用整体效率最大化2协调吃饭与建设的矛盾
3消除外部不利,保护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7、土地用途管理的内容:1按用途对土地进行分类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
3土地登记注明土地用途4土地用途变更实行审批
5对不按照规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的行为进行处罚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意义:1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2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
10、编制原则: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5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补充耕地相平衡
11、内容:1确定区域内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土地利用基本方针2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各行业用地指标
3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4划分土地利用区并规定土地用途和使用规则
5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规划控制指标按行政辖区进行分解
6制订规划管理保障政策和实施措施
12、编制程序:
1准备阶段:任务书、工作计划2调研阶段3编制和调整方案阶段 4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评审、报批、修改:
1评审的内容:
2审批程序和权限:国务院:1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省会、百万城市、指定城市
省级:除国务院外的 授权:乡镇总体规划由省府授权的设区的市府批准。
3修改权限:1经原批准机关批准2国务院文件3省府文件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1概念:在总体框架下针对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2特点:针对性、局部性、实用性
3类型: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复垦规划、整治规划
15、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1概念:总体和专项的深入和细化。
2类型:控制性、开发性
16、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管理的途径:
1编制与实施土地利用计划 2建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 3实行规划公告制度
4建立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审批制度 5加强对城市和村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的审核
6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的修改 7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监察管理
17、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土规划的一项专项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农业区划、农业生产远景规划是土地规划的编制依据。与城市规划是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18、土地利用计划
1概念: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
2编织的主要内容: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实际是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农用地转用计划、耕地保有量计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主要指标:1农转建指标2开发整理增加耕地计划指标3生态退耕指标4耕地保有量指标 3编制的任务与管理措施:编制:国、省、市、县四级(11月20日前上报部,台帐管理,1.1-12.31为考核年度,未经批准超计划批地的、已实施征地满两年未供地的和没有完成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相应减少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