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13年导游基础知识考试辅导皇帝与

发布时间: 2013-01-26 15:44:31 作者: maylh

  一、“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考题之一,务必记住)

  五帝: 黄帝、颛(zhuan)顼(xu)、帝喾、尧、舜(考题之一,务必记住)

  (一)“三皇”“五帝”与古代禅让制度

  (阅读)关于“三皇”“五帝”所指,史书中的记载各不相同。由于当时文字尚未产生,未能留下直接的历史记录,只是在后代的某些史藉中保存了一些有关他们的传闻。概括起来,所谓“三皇”,大体有七种说法其中以《史记。秦始皇本记》“天皇、地皇、泰皇”的说法最为流行;“五帝”主要有四种说法,并以《史记。五帝本纪》“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受到多数人的认可。

  “三皇”“五帝”所处的时代,正处于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尚未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君主。此时的“皇”与“帝”,不过是父系世族公社时期的部落内部贵族会议的制约和监督,只有品行端正、才能出众者方能得到贵族会议的信任和一般民众的拥护。因此,此时的“王”位继承,与后代“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袭制度大不相同,是采取“禅让”的办法,即由前代首领经过长期考察,选择品德高尚、才堪大任的人作为自己的继任者,再经贵族会议批准,然后传位于他。“五帝”中的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就是古代禅让制的典型事例。

  (二)君位世袭的开始与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

  (阅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祖先逐渐从原始社会步入阶级社会,原有的财富共有制度和氏族成员间的平等关系逐渐被打破,原来的部落首领逐渐成为最大的财富所有者和高高在上的君主。他们将部落中的土地和民众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把手中的权力用作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不愿将财富和权位白白让与他人,希望能由自己的后代子孙一代代传下去。于是,王位的禅让制终于被子制终于被世袭制所取代。

  帝舜的继任者帝禹即位后,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曾亲自率兵5000平定三苗的叛乱,将战俘分赐有功贵族。又大会诸侯于涂山,并用九州之牧所贡青铜铸成九鼎,将天下九州的山川形状铸于鼎上。此时,奴隶制国家的雏形显然已经形成。

  君位世袭制度的产生:(务必记住)

  禹生前,曾遵循禅让的原则选皋陶为继承人。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将伯益杀死,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位从“传贤”改为传子(或传弟、传侄),君位世袭制度得到最后确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务必记住)

  (阅读)夏商两代,君主继承兼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两种原则。而商代的最后五个王(康丁、武 、文丁、帝 、帝辛)全部为父死子继,说明至少到商代后期,父死子继已成为君位继承的主要法则。周初确立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内容的宗法制度,正是对商代后期以来一直实行的传子制度的继承、发展和进一步完善。

  皇帝的由来:(务必记住)

  秦统一全国后,秦王赢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号称“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其后世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从此,君主专制制度得以确立,秦始皇遂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专制帝王,他所建立的秦朝则成为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

  (阅读)自汉朝以后,历代皇帝不断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与专制皇权,使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得到不断的发展的完善。

  (三)皇帝的饮食起居

  宫殿: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殿”

  (阅读)“宫”最早原为普通房屋的通称,“殿”则指高大的房屋。秦汉以后,一般用来指称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一般皆遵循:坐北朝南、“前朝后寝”的规制。(考题之一,务必记住)

  “前朝”:皇帝举行朝会典礼之所,多称“殿”。

  “后寝”:则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皇帝与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称“宫”。

  “行宫”:皇帝出外巡游所居之处则称。

  另外,为满足皇帝及其后妃游玩、享乐需要、历代王朝建有大量“苑囿”,风光绮丽,极尽奢华。

  山陵为皇帝死后的葬所,犹如民间的坟墓。封建帝王为了将生前的威严和享受带到死后的世界中去,自秦始皇始,一般都要在生前亲自为自己选定风水宝地,督造陵寝,以后渐成定制。皇帝的陵寝一般皆依山而建。前面则是一片开阔的平地。主要建筑一般由神道(即陵区的主道,建有石牌坊、碑楼、华表、石桥、石象生等),宫墙,殿宇(祭祀之所,一般包括隆恩门、隆恩殿等),方城明楼(犹如民间的墓碑),宝城宝顶(圆形城堡,正中为一高大土丘,犹如民间的坟头),地宫(在宝顶下面,皇帝的棺椁及陪葬品即停放于此)等组成,巍峨壮丽,金壁辉煌,较生前所居宫室并不逊色。这一点,在现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明十三陵和清东、西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饮食、服饰

  (实地讲解时须加入以下内容)早在周代,就有了膳夫、庖人、内瓮等专司天子饮食的执事人员十几种。秦汉以后,历代皆设有负责皇帝及宫中饮食的专门机构,如秦奉常、汉太常及南北朝以后的光禄寺等。

  皇帝及其后妃的饮食,每日皆有一定的分例。从原料购买到加工制作等皆由御善房派专人负责,规制严格,不得稍有违犯。每顿正餐包括各类山珍海味、时鲜蔬菜等上百种,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小吃。所有的菜肴、面点等皆由专门的御厨制作,选料、刀工、火候及色、香、味、形等样样考究,所用食器更是精美异常。每逢年节、寿辰及其它喜庆之事,宫中照例要举行盛大筵宴,名目繁多,其耗费之巨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天子的服饰,早在周朝就已形成定制,包括六种冕服和弁服。秦汉以后,历代相延、发展。汉代皇帝以五色长袍作朝服,魏晋时期改用绛纱长袍,唐代出现赭黄色圆领朝服,明清时期则以明黄作为皇帝龙袍的专用颜色,其他人禁止使用。不同的场合,皇帝的着装有明确的区别。如祭祀或盛大典礼,皇帝穿衮冕服,包括冕、玄色上衣、绛色围裳、革带、蔽膝、白袜青舄等;平时及一般朝会则穿公服或常服。

  3、车马、仪仗

  古代皇帝出外巡幸、游历所用车驾称为“卤簿,包括御辂、御辇、御轿等。(务必记住)

  自周朝以来,天子出行一般皆备五辂。皇帝所乘玉辂在前,其后为金、革、象、木四辂及其它随驾车辆,多者上千,少者数十。卤簿以外,尚有仪仗。历代皇帝出巡所用的仪仗队规模都非常庞大,如宋神宗时多达22200人,清康熙帝崇尚节俭,但也有3000人。

  4、医疗

  (实际讲解时要求)历代负责天子、后妃等医疗保健事务机构不断发展、完善且日趋庞大。周有医师;秦为太医令丞;汉初属太常。后改少府;隋唐专设太医署;宋改称为太医局;元以后改太医院。负责皇帝医疗保健的御医皆须医术高明、品行端正,有时也征聘民间名医入宫。

  (实际讲解时要求)御医为皇帝寝宫,先行君臣之礼,然后膝行向前,由两名御医分别跪诊左右手,诊毕互换,再叩问皇帝自身感觉。待一切完毕后,叩拜退出,集体协商开具药方,并将诊治日期、缘由,处理方法等详细记于历簿之上,与在场的院使、院判等共同签名、包封,加盖官印,以为后日依据。药方奏准后,交御医、院判、太监等尝药之用,另一碗加盖“御药谨封”之印,进于皇帝。

  如果药效不佳,御医轻则罚俸,重则谪戌、处死。倘若医治无效,皇帝死亡,则院使、院判、御医等有关人中员照例治罪。

  5.祭祀

  (天坛口试时要求)封建帝王自封“真龙天子”,是神的代表,把自已的所作所为看是神的意志的具体体现。因此,历代皇帝都极为重视对天地鬼神的祭祀活动,每年都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典礼以求得天神祖先的庇护。而作为祭祀活动的礼——吉礼,也被列为五礼(吉、嘉、宾、军、凶、为古代最基本的礼仪)之首。

  五礼:吉、嘉、宾、军、凶(务必记住)

  祭祀典礼规格:大祀、中祀、群祀(务必记住)

  古代帝王的祭祀典礼按规格分为三等,即大祀、中祀、群祀。大祀:一般包括祭祀天、地、上帝、太庙、社稷(有的朝代列入中祀)等,皇帝必须亲临主祭。祭祀前要经过一系列斋戒、沐浴、更衣等仪式,以示诚心敬畏。(务必记住)

  中祀:一般包括祭祀日、月、先农、先蚕、前代帝王、太岁等(也有将日、月列入大祀的)。(务必记住)

  群祀:指祭祀群庙、群祠的活动。中祀和群祀不必皇帝每次亲临,可命皇子或王公亲贵代为主祭。(务必记住)

  6、婚娶

  皇帝大婚:皇帝成婚(纳后)称“大婚”。(务必记住)

  (阅读)历代皇帝大多在即位前已然成婚,故即位后只行册立皇后或纳妃之礼。只有部分冲龄即位者举行过大婚典礼。皇帝大婚,无疑是古代宫廷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礼仪极为隆重、复杂。

  (导游现场讲解时要求)首先由皇太后或皇帝本人择定皇后人选,然后选择吉期,派官员昭告天地宗庙,行“纳采”之礼,由使臣持节至后家,后父须身穿朝服,率家人在大门外跪迎,接受贽礼,望阙谢恩。此后,还要再行“纳徵”之礼,将正式聘礼送至后家。成婚之日,文武百官朝服恭迎于皇宫正门外。使臣携女官等至后家,先行册封之礼,然后迎至宫中。再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礼仪,才算正式完婚。

  (阅读)完婚后,皇帝至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祝贺,大宴群臣及后家诸人,并诏告天下。皇后则在后宫接受内外命妇的祝贺。

  (四)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

  古代皇帝死后,臣下照例要为之上尊谥、定庙号。

  谥号:始于周初,即根据其一生的所作所为给予相应的称号。(务必记住)秦始皇弃而不用。汉初恢复,以后遂成定制。

  庙号: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亦即为皇帝的神主奉祀太庙所用的称号。(务必记住)

  庙号最早在商朝即已出现,汉承其制,以后历代往往称第一代皇帝为“太祖”、“高祖”,第二代皇帝多为“太宗”,第三代以后一般皆称某“宗”。(务必记住)

  唐朝以后,皇帝的称号越来越复杂,除原有的谥号、庙号以外,又增加了所谓“徵号”。

  徽号:一般说来,皇帝初登极或遇重大庆典,朝臣照例要为皇帝上徽号。如清朝的乾隆皇帝,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照例要放在首位,从“法天隆运”到“孝慈神圣”皆为历年所上徽号,“纯”则为谥号。(务必记住)

  年号:为皇帝记录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务必记住)

  始于汉武帝,历代皇帝皆在即位前确定自己的年号,以该年(或次年)为某某元年。皇帝的年号多用两个字,个别情况也有用四个字的。元代以前,皇帝的年号常因出现“祥瑞”或发生重大事件等原因而更改,因而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某皇帝的年号一经确立,一般不再改元,所以一个皇帝通常只有一个年号,故后人常以年号作为该皇帝的代称。


读书人网 >复习指导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