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
1.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A.研究化学合成药物的工艺路线
B.研究化学合成药物的理化性质
C.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
D.研究药物对机体的处置过程及其动态变化
E.研究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2.下列有关药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B.药物对人体有益无害
C.药物可来源于天然产物也可来源于人工制备
D.药物与食物之间没有绝对界限
E.药物与毒物之间没有绝对界限
3.对同一药物来说,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剂量越大作用越强
B.对于不同个体,相同的剂量可能引起不同的效应
C.在不同性别的患者中,药物效应可能不同
D.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用药剂量应相应增加
E.小儿应用时,应根据体重计算用药剂量
4.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可能包括
A.改变机体的生理功能 B.改变机体的生化功能
C.产生程度不等的不良反应 D.掩盖某些疾病症状
E.产生新的机能活动
5.药效学研究的内容包括
A.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 B.药物作用机制
C.药物作用的时量关系 D.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
E.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6.药物选择性的重要意义是
A.药物分类的依据之一 B.临床选择用药的依据
C.与副作用多少有关 D.评价新药优劣的指标之二
E.药物命名的依据
7.药物选择性作用的药理基础是
A.药物在组织器官的分布不同 B.药物作用受体的分布不同
C.血药浓度不同 D.组织器官的生化机能不同
E.各种组织的结构不同
8.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为
A.干扰细胞物质代谢过程 B.对酶有抑制或促进作用
C.作用于细胞膜离子通道 D.干扰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
E.对受体的激动或拮抗
9.属于对因治疗的是
A.用阿司匹林制止高热惊厥 B.用于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的不足
C.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的疾病 D.用糖皮质激素制止支气管哮喘
E.用解毒药解除药物的毒性作用
10.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
A.拮抗作用 B.毒性反应
C.致畸、致癌、致突变 D.后遗效应
E.继发反应
11.用药时发生毒性反应的原因是
A.用药剂量过大 B.用药时间过久
C.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增高 D.药物有抗原性
E.给药途径不合理
12.与药物的副作用不符合的是
A.指毒物产生的药理作用 B.是一种变态反应
C.因用药量过大引起 D.在治疗时产生的反应
E.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13.有关副作用,正确的认识是
A.副作用在治疗量下即可出现
B.副作用的表现较轻
C.发生副作用是由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
D.每个药物的副作用是确定不变的
E.可通过联合用药加以避免
14.药物的量效曲线右移意味着可能
A.药物浓度增加 B.药物活性降低
C.器官或组织对该药敏感性增加 D.器官或组织对该药产生耐药性
E.系统加入了拮抗药
15.A药的效能>B药的效能时,则可能
A.A药的效价B药的效价
C.A药的效价--B药的效价 D.A药的LD50>B药的LD50
E.A药的LD50
16.药物作用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A.干扰或参与细胞代谢 B.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C.影响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转运 D.影响免疫功能
E.非特异性作用
17.关于受体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
B.都有固定的分布和功能
C.被激动后的结果可能是效应器官兴奋,也可能是抑制
D.药物必须全部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应
E.受体可使激动药转化为代谢物
18.关于受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是能与药物或体内某种活性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
B.有特定分布
C.受体的数目是恒定的
D.数目有限,故与药物的结合有饱和性
E.药物的作用都是通过受体介导的
19.符合受体的描述是
A.是一类蛋白质 B.是由药物诱导产生的
C.与药物的结合是可逆的 D.与药物结合后必然引起兴奋性效应
E.与药物结合后必然引起抑制性效应
20.受体的类型包括
A.离子通道受体 B.G蛋白偶联受体
C.调节肝药酶活性的受体 D.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
E.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21.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具有如下特点
A.特异性 B.饱和性 C.可逆性 D.稳定性 E.灵敏性
22.部分激动药的特点是
A.与受体有亲和力 B.内在活性较弱
C.单独应用时不引起生理效应 D.单独应用时可引起弱的生理效应
E.与激动药合用,可部分对抗激动药的效应
23.关于部分激动药的论述正确的是
A.部分激动药具有激动药和拮抗药两重特性
B.激动药与部分激动药在低浓度时产生协同作用
C.高浓度的部分激动药可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D.部分激动药作用可被拮抗药对抗
E.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
24.可作为细胞内信号传递物质的第二信使包括
A.环磷腺苷 B.肌醇磷脂 C.G蛋白 D.组胺 E.钙离子
25.符合儿童剂量的叙述为
A.可以从成人剂量按体重折算 B.可以从成人剂量按年龄折算
C.可以从体表面积计算 D.可以从儿童的体液总量计算
E.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26.下列关于药动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不同剂型的同种药物生物利用度可能不同
B.诱导肝药酶的药物可能加速自身代谢
C.舌下给药无首过效应
D.药物的解离度大,吸收也增多
E.清除率高的药物半衰期较短
27.药动学的研究内容是
A.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 B.药物在机体内的转运过程
C.血药浓度随时间的消长过程 D.药物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E.靶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
28.能诱导肝药酶活性的药物包括
A.苯妥英钠 B.口服避孕药 C.苯巴比妥 D.利福平 E.灰黄霉素
29.药物被动转运的特点是
A.有饱和性 B.有竞争性抑制
C.可逆浓度梯度转运 D.可顺浓度梯度转运
E.不消耗ATP
30.属于被动转运的过程包括
A.通过胎盘屏障 B.肾小球滤过
C.肾小管重吸收 D.肾小管分泌
E.通过消化道黏膜
31.主动转运的特点
A.饱和性 B.竞争性抑制
C.有特殊载体 D.不消耗ATP
E.可逆浓度梯度转运
32.属于主动转运者
A.通过胎盘屏障 B.肾小球滤过
C.肾小管重吸收 D.肾小管分泌
E.质子泵转运
33.影响药物跨膜扩散的因素有
A.药物跨膜浓度梯度 B.药物的极性
C.生物膜的特性 D.药物分子的大小
E.药物油/水分配系数
34.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
A.容易吸收 B.不容易吸收 C.排泄较慢 D.排泄加快 E.生物转化较慢
35.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
A.容易吸收 B.不容易吸收 C.排泄较慢 D.排泄加快 E.分布速度加快
36.苯巴比妥中毒时,静注碳酸氢钠救治的机理是
A.促进苯巴比妥从肾排泄 B.促进苯巴比妥从肝排泄
C.促进苯巴比妥在体内再分布 D.抑制胃肠道对苯巴比妥的吸收
E.抑制苯巴比妥与受体结合
37.首过消除包括
A.胃酸对药物的破坏 B.肝脏对药物的转化
C.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D.药物在胃肠黏膜经酶灭活
E.药物透过血脑屏障
38.舌下给药的特点
A.可避免肝肠循环 B.可避免胃酸破坏
C.吸收极慢 D.可避免首过消除
E.不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率
39.药物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将会
A.增大分布容积 B.减弱并减缓药物发挥作用
C.影响药物的转运 D.延长药物的疗效
E.容易发生相互作用
40.药物从肾排泄的快慢
A.与肾小球滤过功能有关 B.与尿液pH值有关
C.与肾小管分泌功能有关 D.与生物利用度有关
E.与合并用药有关
41.肾功能不良时
A.经。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 B.经肾排泄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增i
C.应避免使用损害肾的药物 D.应根据损害程度调整用药量
E.应根据损害程度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42.影响药物从肾排泄速度的因素是
A.药物的脂溶性 B.药物的活性强弱
C.尿液的pH值 D.肾血流量
E.肾功能
43.碱化尿液可以使以下药物排泄加速
A.苯巴比妥 B.水杨酸盐 C.吗啡 D.山莨菪碱 E.磺胺类药物
44.药物代谢反应方式包括
A.氧化 B.酯化 C.还原 D.水解 E.结合
45.药物经代谢后可能
A.活性减弱或消失 B.由无活性型转化为有活性型
C.生成毒性产物 D.代谢物的活性与母药相似
E.肝药酶失活
46.能抑制肝药酶的药物是
A.苯巴比妥 B.氯霉素 C.双香豆素 D.异烟肼 E.西咪替丁
47.影响药物在血浆中浓度的因素是
A.剂量 B.体内分布
C.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D.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E.清除率
48.消除速率常数是
A.表示药物在体内的转运速率 B.表示药物自机体消除的速率
C.其数值越小,表明转运速率越慢 D.其数值越大,表明转运速率越快
E.其数值越小,表明药物消除越慢
49.药物自血液的消除包括
A.自肾排除 B.生物转化 C.分布 D.首过消除 E.肝肠循环
50.可影响药物体内消除速度的因素是
A.给药途径 B.肝肠循环
C.肝功能 D.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E.肾功能
51.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是
A.体内药物按时恒量衰减 B.体内药物按时恒比消除
C.药物的血浆半衰期不定 D.时量曲线的斜率为一志
E.多次给药理论上无Css
52.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
A.其消除速率与血浆中药物浓度成正比
B.恒速恒量给药后,4~6个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
C.增加给药次数可缩短达Css的时间
D.其半衰期恒定
E.增加首剂量可缩短达Css的时间
53.药代动力学中,二室模型的含义是
A.把机体假设分为中央和周边两室 B.两室代表不同的解剖部位
C.药物只从中央室消除 D.中央室一般比周边室要大
E.周边室一般比中央室要大
54.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是
A.提示药物在血液及组织中分布的相对量
B.可了解肾脏的功能
C.用以估计体内总药量
D.用以估计欲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时应给剂量
E.反映机体对药物吸收和排泄的速度
55.了解血浆半衰期对临床用药的参考意义是
A.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峰值
B.连续给药后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时间
C.给药的适当时间间隔
D.药物的最低有效浓度
E.药物在一定时间内消除的相对量
56.影响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半衰期的因素可能是
A.给药途径 B.血药浓度 C.给药剂量 D.肾功能 E.肝功能
57.正确选择药物用量的规律有
A.老年人用量应该大 B.小儿用量应该小
C.孕妇体重增加,用量应增大 D.营养不良者体重轻,用量应减少
E.对药有高敏性者,用量应减少
58.女性用药应特别注意
A.有些药物可使月经增多或孕妇流产 B.有些药物可通过胎盘而致畸胎
C.有些药物可进人乳汁致乳儿中毒 D.有些药物可使女性发生男性化
E.女性对药物反应更敏感
59.不同人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常有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精神因素 B.遗传因素 C.环境因素 D.肝肾功能 E.经济因素
60.发生耐受性的原因是
A.先天性的机体敏感性降低 B.后天性的机体敏感性降低
C.该药被酶转化而本身是酶诱导剂 D.该药被酶转化而合用了酶诱导剂
E.该药被酶转化而合用了酶抑制剂
61.下列关于老年人用药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对药物的反应性与成年人相同 B.对某些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
C.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较差 D.老年人用药剂量与成年人相同
E.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性与成年人不同,可反映在药效学和药动学上
62.A药与B药相互拮抗,它们可能是
A.在受体水平的拮抗药与激动药 B.在主动转运方面存在竞争性抑制
C.在药物的生物转化方面相互影响 D.在血浆蛋白结合方面有竞争性抑制
E.在肾脏排泄方面有竞争性抑制
63.联合用药的效应可能是
A.使作用减弱,出现拮抗作用 B.拮抗作用皆对治疗不利
C.可能使作用增强,出现协同作用 D.协同作用皆对治疗有利
E.产生对治疗有利的拮抗或协同作用
64.注射给药的特点为
A.吸收较迅速、完全 B.使用较不方便
C.费用较高 D.适用于在胃肠道不稳定的药物
E.适用于危重、昏迷的患者
65.舌下给药的特点是
A.可避免肝肠循环 B.可避免胃酸破坏
C.吸收极慢 D.只适用于小分子水溶性药物的给予
E.可避免首过消除
66.直肠给药与口服相比,其优点在于
A.不经门脉,故吸收快而完全 B.适用于昏迷、抽搐等不能合作的病人
C.直接用液体剂型,用量可比口服大 D.适用于对胃刺激引起呕吐的药物
E.可避免肝肠循环
67.与注射给药法相比较,口服给药法的特点为
A.安全 B.简便 C.经济 D.接受药物剂量大 E.作用慢
68.与口服给药法相比较,注射给药法的特点为
A.起效较快 B.费用较多
C.适用于急症 D.可避免首过效应
E.不易中毒
69.药物血浆半衰期的实际意义是
A.可计算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消除时间
B.可计算恒量恒速给药达到稳态的血药浓度的时间
C.可决定给药间隔
D.可计算一次静脉给药开始作用的时间
E.可以计算一次给药后体内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
70.药物血浆半衰期
A.与制定药物给药方案有关 B.与调整药物给药方案有关
C.与消除速率常数有一定的关系 D.与了解药物自体内消除的量及时间有关
E.与口服给药的峰浓度有关
71.单次口服给药的药时曲线有如下特点
A.曲线上升段为吸收相,此相中吸收速率大于消除速率
B.曲线中间段为平衡相,此相中吸收速率等于消除速率
C.曲线下降段为消除相,此相中吸收速率小于消除速率
D.该曲线又可分为三期:潜伏期、有效期、残留期
E.有效期相当于平衡相
72.从药物方面说,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包括
A.给药剂量B.给药时间C.给药次数D.给药途径E.联合用药
73.从机体方面说,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包括
A.年龄B.性别C.精神因素D.遗传因素E.价格因素
参考答案
1.CD 2.ACDE 3.ABCE 4.ABCD 5.BDE 6.ABCD 7.ABDE 8.ABCDE 9.BCE l0.BCDE
11.ABCE l2.ABC l3.ABCE l4.ABDE l5.ABCDE 16.ABCDE 17.ABC 18.CE 19.AC
20.ABDE 21.ABCE 22.ABDE 23.ABCDE 24.ABE 25.ABCDE 26.ABCE 27.ABC 28.ACDE
29.DE 30.ABCE 31.ABCE 32.DE 33.ABCDE 34.AC 35.BD 36.AC 37.BD 38.BDE
39.BCDE 40.ABCE 41.ACDE 42.ACDE 43.ABE 44、ACDE 45.ABCD 46.BCDE 47.ABCE 48.BE 49.ABC
50.BCE 51.ACDE 52.ABDE 53.ACE 54.ACD 55.BCE 56.DE 57.BDE 58.ABCD 59.ABD
60.ABCD 61.BCE 62.ABC 63.ACE 64.ABCDE 65.BE 66.BD 67.ABCDE 68.ABCD 69.ABCE 70.ABCD
71.ABCD 72.ABCDE 73.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