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13年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13-03-18 11:43:13 作者: maylh

  2013年陕西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最早对遗忘进程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

  A.冯特

  B.艾宾浩斯

  C.马斯洛

  D.弗洛伊德

  2. 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学习材料识记结果往往是( )

  A.头尾好、中间差

  B.中间好、头尾差

  C.头、中、尾都一样好

  D.头、中、尾都一样差

  3.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情感

  B.道德行为

  C.道德认识

  D.道德形象

  4. 观察、模仿榜样者呈示的榜样,学习其社会行为,属于( )

  A.代币奖励法

  B.强化法

  C.行为塑造法

  D.示范法

  5. 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称为( )

  A.常模

  B.区分度

  C.效度

  D.信度

  6. 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 )

  A.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B.减少课堂混乱

  C.听课的效果

  D.家长的意见

  7.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活动划分为几个阶段( )

  A.4个

  B.5个

  C.6个

  D.8个

  8.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 )

  A.能力

  B.经验

  C.认知结构

  D.知识

  9. 动作技能熟练后,什么控制增强( )

  A.听觉控制

  B.视觉控制

  C.动觉控制

  D.味觉控制

  10.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出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属于( )

  A.头脑风暴法

  B.发散思维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

  D.推测与假设训练

  11.皮亚杰是依据以下的哪一个概念来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 )

  A.思维

  B.运算

  C.守恒

  D.推理

  12.将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是( )

  A.具体迁移

  B.正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13.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 方案是( )

  A.元认知策略

  B.复述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学习策略

  14.对所学过的材料用列提纲的方法进行归纳的是( )

  A.元认知策略

  B.复述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15.面对问题情境。不墨守陈规,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的是( )

  A.流畅性

  B.求异性

  C.独创性

  D.变通性

  16.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的阶段是( )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17.重视心理卫生问题对教育心理学工作的影响。这个时间大约为20世纪( )

  A.20年代

  B.30年代

  C.40年代

  D.50年代

  18.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是( )

  A.感性知识

  B.命题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

  19.有人认为形状知觉的形成存在着关键期问题,因此,学习汉字的最佳关键期是( ) A.2—3岁

  B.3—4岁

  C.4—5岁

  D.6—7岁

  20.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编制于( )

  A.1900年

  B.1905年

  C.1910年

  D.1915年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为__________。

  2. 现代的迁移理论有两种观点,一种强调__________在迁移中的作用,第二种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作用。

  3. 知识直观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实物直观、__________直观和言语直观。

  4. 选择教学媒体时,老师要综合权衡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性质以及__________等方面因素。

  5. 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 系以应用于新情境的迁移是__________。

  6. 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__________参照评价。

  7. 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称为__________。

  8.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的发展时期位于20世纪20年代到__________年代末。

  9.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__________和同伴群体。

  10.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包括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及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迁移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哪些?

  3.心理健康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5.如何搞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6.怎样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2.试述班级群体动力的表现及利用。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解析】略

  2. A【解析】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学习材料识记结果往往是头尾好、中间差。

  3. C【解析】道德认识是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经验的积累,道德价值概念的形成,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道德判断力的提高等。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4. D 【解析】创立示范法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并非通过直接实践或受到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观察、学习产生共鸣,从而增加良好行为的获得或减少、削弱不良行为。因此,模仿与强化一样,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示范法包括现场示范法、参与模仿法、自我示范法、电影电视或录像示范法以及想象模仿法等多种类型。示范法有许多优点,如成效快、适用情境广泛,还可与其他行为治疗方法结合使用,特别适合于集体心理治疗时应用。

  5. D 【解析】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 程度。效度是指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效度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

  6. A 【解析】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其实,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7. D 【解析】略

  8. C 【解析】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9. C 【解析】动作技能熟练后,动觉控制增强。

  10.A 【解析】略

  11.B 【解析】略

  12.A 【解析】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把从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其迁移范围小。

  13.D 【解析】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是学习策略。

  14.D 【解析】组织策略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方法是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之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15.D 【解析】略

  16.C 【解析】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的阶段是操作整合,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17.C 【解析】略

  18.D 【解析】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是陈述性知识。

  19.C 【解析】略

  20.B 【解析】l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编制了第一个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测验。即著名的“比纳量表”。

  二、填空题

  1.学习策略

  2.认知结构

  3.模象

  4.教学媒体的特性

  5.重组性迁移

  6.常模和标准

  7.态度

  8.50

  9.社会风气

  10.对教师的期望

  三、简答题

  1.迁移的作用表现在:

  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③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①记忆术;

  ②做笔记;

  ③提问;

  ④生成性学习;

  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心理健康的意义表现在:

  ①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③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偿。

  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

  ①教师的领导风格;

  ②班级规模;

  ③班级的性质;

  ④对教师的期望。

  5.搞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从如下方面着手:

  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③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6.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应从如下方面予以考虑:

  ①有效的说服;

  ②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利用群体的约定;

  ④价值辨析;

  ⑤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四、论述题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一、相似性。

  二、原有认知结构。

  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群体动力是指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教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帮助形成认同感,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另外表扬和鼓励强化凝聚力,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方向和范围,称为引导学生行为的指南。教师应自觉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规范。

  (3)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助于知识学习,也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读书人网 >考试试题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