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陕西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 )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2. 安德森的心理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 )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3. 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被称为( )
A.学习动机
B.学习目标
C.学习期待
D.学习诱因
4. 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5. 人的学习主要通过( )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6. 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7. 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8. 衡量一个测验有效性、正确性的重要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9.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ABCDE”治疗法属于( )
A.行为改变法
B.认知改变法
C.精神分析法
D.运动改变法
10.对于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属于个人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的是( )
A.能力
B.运气
C.努力
D.任务难度
1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
A.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12.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叫( )
A.焦虑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1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用学科,其研究必然是应用研究,因此要贯彻(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D.教育性原则
14.有机体学会只对特定的条件刺激进行反应而对其它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不进行反应的现象。巴甫洛夫称之为( )
A.刺激泛化
B.刺激比较
C.刺激分化
D.行为强化
15.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16.提出学习的顿悟说的学派是( )
A.行为主义心理学
B.格式塔心理学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认知心理学
17.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布鲁纳
B.加涅
C.奥苏伯尔
D.苛勒
18.先于学习新材料的引导性材料,它对新学习材料的简化与概括,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学习内容的组织技术或者教学策略叫( )
A.先行组织者
B.认知结构
C.比较性组织者
D.固定点
1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 )
A.模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想象直观
20.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讲解
B.观摩
C.示范
D.练习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__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人格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整体性、__________性、独特性和__________性。
3. 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可分为三个领域,分别为__________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
4.__________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__________、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5.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__________。
7.__________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8. 师生交往的类型分为单项交往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由此确立了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体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精细加工策略。
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3.简述问题解决过程的四个阶段。
4.简述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5.简述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0分)
前苏联心理学家施巴林斯基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进修班学员分为四组,请一位副教授分别向他们作关于“阿尔及利亚学校教育情况”的讲演。讲演者每次穿一样的衣服。用同样的讲稿、有相同的教态,但在第一组以副教授的身份出现,在第二组以“中学教师”身份出现,在第三组以参加过阿尔及利亚国际赛“运动员”的身份出现。在第四组以“保健工作者”的身份出现,发现效果有明显的差异。第三、四组的学员反映讲演者语言贫乏、内容枯燥无味,教态沉不住气,甚至有人埋怨“白浪费时间”,而第一组学员却普遍地给予好评。认为讲演者“学识渊博,对问题及其特点研究得很细致”,而且语言生动活泼、教态落落大方.因而感到颇有收获。
1.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这个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l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动机说。
2.D 【解析】安德森的心理技能形成需要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3. C 【解析】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被称为学习期待。
4. C 【解析】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了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这种内化大致经历了 三个阶段, (一)社会规范的依从; (二) 社会规范的认同; (三)社会规范的内化。
5. A 【解析】在进行识记时,要学会同时运用多种感官,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ll%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l.5%通过触觉,l%通过味觉。由此可知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视觉。因此,答案选A。
6.D 【解析】略
7. D 【解析】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8. B 【解析】衡量一个测验有效性、正确性的重要指标是效度。
9. B 【解析】略
10.A 【解析】对于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属于个人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的是能力。
11.D 【解析】教育心理学作为--17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
12.B 【解析】抑郁症是指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13.C 【解析】略
14.C 【解析】有机体学会只对特定的条件刺激进行反应而对其它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不进行反应的现象,巴甫洛夫称之为刺激分化。
15.D 【解析】桑代克效果律是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效果律。学习规律中效果律指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
16.B 【解析】略
17.A 【解析】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
18.A 【解析】略
19.A 【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模象直观。
20.D 【解析】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得来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过程中逐步完善的,而不是遗传得来的。
二、填空题
1.学校
2.结构社会
3.认知
4.维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5.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6.调节策略
7.个别化教学
8.双项交往类型 多项交往类型
9.练习律准备律
10.桑代克
三、简答题
1.对精细加工策略的理解可以从其含义和种类两方面来分析:
(1)精细加工策略的含义: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如果一个新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的越多,能回忆出该信息的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回忆就越容易。因此,它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和复述策略结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效果。
(2)精细加工策略的种类:如,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2.(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辩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①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②选择恰当的奖励物。③强调内部奖励。
3.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
(2)理解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的作用表现在: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引学生学习。
5.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有:
(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够有效运用;
(2)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
(3)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四、论述题
1.这说明学生是否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和要求,首先取决于他们对教师的态度或已形成的态度定势。
所谓态度定势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质量。
2.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假如学生对教师有消极的态度定势,教师的教诲与要求可能会成为耳旁风。甚至引发冲突。相反,如果学生对老师具有积极的态度定势,那么教师的一切要求与教诲都会顺利地被接受并努力去执行。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尊师重道与爱护集体等良好品质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