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13年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13-03-20 18:13:26 作者: sxsgeass

2013年陕西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6)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是( )
A.低水平
B.高水平
C.中等水平
D.极高水平
2. 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
A.定势现象
B.迁移现象
C.记忆现象
D.应用
3. 奥苏贝尔提出可以通过设计一种引导性的材料来提高有意义学习的效果,这个材料 被称做( )
A.学习动机
B.先行组织者
C.认知结构
D.学习迁移
4. 在有意义学习中,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的学习被称做( )
A.综合学习
B.并列学习
C.类属学习
D.总括学习
5.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技能本质上是( )
A.习惯性动作
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经验性知识
6. 学习策略的核心是( )
A.计划性
B.规则
C.方法
D.监控
7. 流程图和模式图属于( )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基本策略
8.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刨造性
B.聚合思维
C.发散思维
D.智力
9. 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加涅
D.夸美纽斯
10.学校心理辅导主要服务的人群是( )
A.正常学生群体
B.特殊学生群体
C.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D.极个别学生
11.在教师自编测验里,下面哪一类题型是主观题( )
A.选择题
B.判断题
C.填空题
D.论述题
12.在苏联。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
A.卡普杰列夫
B.桑代克
C.乌申斯基
D.维果斯基
13.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性,发展的不可逆性,也 不可逾越。这是指心理发展的( )
A.不平衡性
B.定向性和顺序性
C.差异性
D.连续性
14.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不包括( )
A。知识观
B.品德观
C.学生观
D.教师观
15.顿悟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是( )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苛勒
16.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
A.学习需要
B.学习期待
C.成败归因
D.成就动机
17.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18.处予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是( )
A.一般迁移
B.正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19.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的一 些引导性的材料是( )
A.概念
B.认知结构
C.学习定势
D.先行组织者
20.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 )
A.10分钟
B.1秒钟
C.1分钟
D.1刻钟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___。
2.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的方式分类,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__________一学习、机械学习与__________学习。
3. 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一是__________辅导,二是__________辅导。
4.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__________、道德__________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
5. 条件反射理论有两种,一种是__________条件反射,另一种是__________条件反射。
6. 学生学习了m(a+b)=ma+mb后,错误地得出lg(a+b)=lga+lgb,这在迁移心理学中称为__________。
7.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__________的经验,另一个是__________的联系。
8.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涵义中增加了__________的内容。
9. 广义的教学环境包括__________环境和__________环境。
10.对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把知识分为__________知识与__________知识。
11.教育心理学从20世纪初诞生到50年代,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奠基者__________的较大影响。
12.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差异和__________差异。
13.斯金纳认为有机体有两种行为:一种是应答性行为,一种是__________。
14.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__________和自我强化。
15.__________又称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16.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网络或__________来表征的。
17.加涅把心智技能按简单到复杂分为辨别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和高级规则学习。18.学习策略的最重要的原则是__________。
19.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发明和__________。
20.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继承并拓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提出了__________级水平__________个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性格差异的教学含义。
2.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3.简述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4.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意义。
5.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0分)
联系实际说一说如何建立教师的威信?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是中等水平。
2. B 【解析】同化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平时我们所讲的闻一知十、触类旁通都属于同化迁移迁移现象。
3. B 【解析】略
4.D 【解析】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
5. C 【解析】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技能本质上是程序性知识。
6. A 【解析】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计划性。
7.B 【解析】略
8. C 【解析】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9. A 【解析】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
10.A 【解析】略
11.D 【解析】所谓主观题,是指那些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具体情况或个性的试题。通过这类试题的考试,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某门课程的某个具体部分理解和掌握的 程度,可以测试学生精确地回忆所学内容,灵活地组织材料,清楚地表达问题,深刻地了解问题实质的能力。因此,主观题是现代考试中的一类最基本的题型,论述题属于主观题,故选D。
12.C 【解析】l868年,俄国教育家在苏联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所以乌申斯基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3.B 【解析】略
14.D 【解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15.D 【解析】苛勒是完形一顿悟说的重要代表人物。
16.B 【解析】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17.D 【解析】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认为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个:效果律、准备律和学习律。其中效果律是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 会增强。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 学习规律中的效果律。
18.C 【解析】略
20.C 【解析】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信息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

二、填空题
1.维果斯基
2.发现意义
3.团体(发展性)个别(矫制性)
4.情感意志
5.经典性操作性
6.负迁移
7.个体成败个体的归因方式
8.道德健康
9.物理社会
10.陈述性程序性
11.桑代克
12.认知性格
13.操作性行为
14.替代强化
15.学习定势
16.图式
17.概念学习 规则学习
18.生成性原则
19.发现
20.柯尔伯格 三 六

三、简答题
1.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性格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2.(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
(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都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3.一般说来,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和程序:
(1)设置教学目标:包括教学目标的分类和表述、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分析。
(2)组织教学过程:包括确定教学事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和控制教学环境。
(3)选择教学策略。
(4)实施教学评价。
4.(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5.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智力与创造性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四、论述题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作为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极易被学生看做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与准则的人。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当时时处处加强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尊敬。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良好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是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教师应该具有渊博而深广的专业知识及精湛的教学技巧,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断增强挫折耐受力,养成勤奋刻苦、热情开朗、正直诚实、坚毅果断、耐心细致、积极进取的品格。
(3)注意良好仪表、作风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行为习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许多研究表明,教师仪表大方、衣着整洁朴素,会引起学生的尊重和好感;而生活懒散、衣冠不整、不讲卫生和做怪动作等不良习惯,有损于教师的威信。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获得有较大影响。教师和学生初次见面时往往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学生特别敏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十分注意。所以,教师应高度重视第一次与学生见面,力争从各方面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初步建立起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教师要充当学生的朋友和知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鼓励者、促进者。使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真正的、可信赖的朋友和知己。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既要满怀真诚和爱心,与学生坦诚相见,热情关怀,又不能为取悦学生而无原则地迁就学生,或者和学生讲哥们义气。


读书人网 >考试试题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