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13年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学考点利水

发布时间: 2013-03-23 20:46:49 作者: sxsgeass

  玉米须

  【药用】禾本科草本植物玉蜀黍ZeamaysL.的花柱和花头。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膀胱、肝、胆经。

  【功效】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胆等症。

  本品甘淡而平,功能利水渗湿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配合冬瓜皮、赤小豆等同用;本品又能使肝胆湿热从小便出,以利疸退黄,用治湿热黄胆疸,可配茵陈、平地木等同用。

  此外,本品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上有所发展,常用于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胆道结石、鼻炎及哮喘等病症。

  【处方用名】玉米须(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方剂举例】胆道一号方(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方):金钱草、茵陈、姜黄、鸡内金、玉米须、枳实、广玉金。治胆道结石、胆道术后综合症。

  葫芦壳

  【药用】葫芦科草本植物瓢瓜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oll.的成熟果皮。

  【性味与归经】甘,平。归心、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用于水肿腹水、脚气肿痛等症。

  本品功能渗湿利水,善能消除水肿,故适用于面目浮肿、大腹水肿等症,常与猪苓、茯苓、泽泻等药同用。还可以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形成腹水的病症。

  【处方用名】葫芦壳、陈葫芦(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冬瓜皮(附:冬瓜子)

  【药用】葫芦科草本植物冬瓜Benincasahispida(Thumb.)Cogn.的外层果皮。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本品主要作用于水肿,有通利小便、排出水湿以消除肿胀之功,一般用作利水辅助之品,常配合茯苓皮、泽泻、猪苓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冬瓜皮(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附药】冬瓜子:即冬瓜的种子。性味甘,寒。功能清肺、化痰、排脓。适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等病症。一般用量三钱至一两,煎服。

  泽漆

  【药用】大戟科草本植物泽漆EuphorbiahelioscopiaL.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辛、苦,微寒;有毒。归肺、小肠、大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化痰散结。

  【临床应用】1.用于水肿,腹水等症。

  本品苦寒下降,具有较强的利水退肿功效,适用于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单用有效,也可与白、茯苓等药配合同用。

  2.用于瘰历结核、肺热咳嗽、痰饮喘咳等症。

  泽漆又有化痰散结的做用。治疗瘰历结核,熬膏内服,如已溃破,行成瘘管,可用鲜草煎膏浸纱布塞入创口。用于肺热咳嗽,咯痰黄稠及痰饮喘咳等症,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可单用或配合鱼腥草、矮地茶、黄芩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杀虫,用于癣疮,可用本品捣汁涂患处。

  【处方用名】泽漆(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泽漆汤(《证治准绳》):泽漆、桑白皮、郁李仁、陈皮、白、杏仁、人参。治痢后肿满,气急喘嗽,小便如血。

  Ⅱ号抗痨煎剂(《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泽漆、百部、蒲公英、甘草。治肺结核。

  蝼蛄

  【药用】蝼蛄科昆虫蝼蛄GryllotalpaafricanaPalisotetBeaurois或华北蝼蛄GunispinaSaussure的成虫全体。

  【性味与归经】咸,寒。有小毒。归膀胱、大肠、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用于水肿、腹水、小便不利等症。

  本品有较强的利水消肿作用,故适用于大腹水肿、小便不利等实症,可与大戟、芫花等配伍。如用治尿闭,可用蝼蛄焙焦,趁热研碎,用黄酒或开水调服。

  【处方用名】蝼蛄(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至五只,煎服。研末服,每次一至二只。体虚者不宜用。

  【方剂举例】半边散(《普济方》):土狗(即蝼蛄)、大戟、芫花、甘遂、大黄。治水病。

  茵陈蒿(附:铃茵陈)

  【药用】菊科草本植物滨蒿Art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或茵陈蒿A.CapillarisThumb的幼苗。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疸。

  【临床应用】用于湿热黄疸

  茵陈苦泄下降,功专清利湿热,为治黄疸之要药,主要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处方用名】茵陈蒿、茵陈、绵茵陈、西茵陈(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附药】铃茵陈:即玄参科草本植物姻行草之全草。功用与茵陈蒿相似,但在北方许多地区将此品作为"刘寄奴"使用。

  【按语】1.茵陈蒿苦寒清热利湿,功专治疗黄疸,力佳效宏,且随佐使之寒热,而能理黄症之阴阳,故为临床所常用。虽入利水之类,略有渗湿之功,然通利小便作用,并不显著。现据药理研究,本品有利疸作用,能增加胆汁分泌,并有解热作用,足以证明数千年来的临床实验经验,确属宝贵。

  2.古人认为黄胆的形成,是由于脾胃湿热蕴积所致,故以其为脾胃经药;然湿热必熏蒸肝胆,致胆之外溢而现黄疸,故近人又认为,本品归经与肝胆攸关,此乃认识之发展,且与实际相符合,所当于与以公认者。

  3.茵陈虽为退黄要药,近人又用治急性无黄疸性肝炎,凡属湿热所致,亦能奏效,则又不必拘之于退黄矣。

  【方剂举例】1.茵陈蒿汤(《伤寒论》):茵陈、栀子、大黄。治伤寒八、九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2.茵陈四逆汤(《玉机微义》):茵陈、附子、干姜、灸甘草。治寒湿阴黄,手足逆冷,脉沉微细等。

  3.胆郁通(《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茵陈、郁金、甘草。治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

  【文献摘录】《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

  《本草钩述元》:「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

  《本草图解》:「发黄有阴阳两种,茵陈同栀子、黄柏以治阳黄,同附子、干姜以治阴黄。总之,茵陈为君,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也。」

  地耳草

  【药用】藤黄科草本植物地耳草HypericumiaponicumThumb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苦,凉。归肝、胆经。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黄疸

  本品能入肝胆,功能清热利湿,用治湿热黄疸,具有良好疗效,可配合茵陈、金钱草等同用。

  2.用于疮疡肿痛,毒蛇咬伤等症

  本品有清热解毒作用,治疗疮疖肿毒或毒蛇咬伤,可用鲜草煎服,另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

  3.用于跌仆伤痛

  本品又能活血消肿,用治跌仆损伤,除煎汤内服外,还可用鲜草适量,捣烂外敷。

  【处方用名】地耳草田基黄(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肝三方(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田基黄、岗稔根、灸鳖甲、丹参治肝炎,谷丙转氨媒正常,而其它项目不良者。

  垂盆草

  【药用】景天科草本植物垂盆草SedumsarmentoswrBge.的新鲜或干燥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淡、微酸,凉。归肝、胆、小肠经。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黄胆

  本品能入肝胆,具有清热利湿作用,可用治湿热黄胆之症。近年来,临床上单用本品治疗肝炎(包括急性黄胆性肝炎、急性无黄胆性肝炎、以及绵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活动期),对降低血清转氨媒有一定的作用,且可使患者的口苦、胃口不好、小便黄赤等湿热症状减轻或是消除。

  2.用于疮疡肿痛,毒蛇咬伤等症

  垂盆草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功效,用于痈肿初起,除煎汤内服外,同时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可消痈退肿。垂盆草有善解蛇毒,为民间治疗毒蛇咬伤的常用药品,可单用鲜草洗净导烂绞汁内服;也可配合半枝莲、野菊花、鬼针草、车前草、生大黄等药煎汤内服,并可用治水火烫伤之症。

  【处方用名】垂盆草(洗净,晒干,切碎用)、鲜垂盆草(鲜者,作用较好)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鲜草一两至二两,大剂量可用四两至八两,煎服或洗净绞汁服。外用适量。

  【按语】垂盆草原为民间治疮痈及毒蛇咬伤的常用草药,但因一般中药店不备,故过去在临床上殊少应用。近年来发现本品可用治传染性肝炎,对降低转氨s有良好的近期疗效;跟据临床观察,有些病员在停药后又有转氨媒升高的现象,为了提高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它具有利水渗湿作用的药物

  1.利水渗湿:平地木(化痰止咳平喘药)、地龙(平肝息风药)、槟榔(驱虫药)、茅根(止血药)、白(补虚药)

  2.清热利水:鸭拓草、竹叶、西瓜皮(清热药)

  3.利湿退黄:栀子(清热药)、虎杖(祛风湿药)

  4.利水消肿药:麻黄、香薷、浮萍(解表药)、半枝莲、半边莲(清热药)、郁李仁(泻下药)、防己、五加皮、接骨木(祛风湿药)、路路通、大腹皮(理气药)、泽兰、马边草、益母草(活血祛瘀药)、葶苈子、桑白皮(化痰止咳平喘药)、黄耆(补虚药)。

  5.利水通淋:白花蛇舌草、白薇(清热药)、牛膝(活血祛瘀药)、琥珀(安神药)、苎麻根(止血药)


读书人网 >中医医师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