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陕西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
A.布鲁纳
B.布卢姆
C.加涅
D.奥苏伯尔
2.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常规思维
D.经验思维
3. 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为( )
A.课堂管理
B.课堂情境
C.课堂纪律
D.课堂气氛
4. 对学习时间的管理属于下列哪种学习策略( )
A.元认知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5. 对于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属于个人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的是( )
A.能力
B.运气
C.努力
D.任务难度
6. 技能的种类有( )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7. 将猫、狗、鼠等概括为“动物”,是属于( )
A.辨别学习
B.概念学习
C.规则或原理学习
D.言语联结学习
8.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的成熟时期始于(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9. 马斯洛将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列入下列哪一种需要中( )
A.安全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10.下列哪个不属于合作学习的特征( )
A.分工合作
B.密切配合
C.团体历程
D.最近发展区
11.在某一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 )
A.转化期
B.关键期
C.发展期
D.成熟期
12.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个体思维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这一时期称为(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3.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0-1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自主感
B.亲密感
C.信任感
D.勤奋感
14.根据鲍姆宁的研究结果,什么家庭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不成熟的,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 ( )
A.放纵型
B.专制型
C.民主型
D.制约型
15.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强化
16.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这是试误学习的(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强化律
17.强调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动机的( )
A.强化理论
B.需要层次论
C.成就动机理论
D.归因理论
18.“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最适宜的解释是( )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恐惧
D.刺激评价
19.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一般只能贮存的信息项目为( )
A.3—5个
B.5—9个
C.9—ll个
D.11—l5个
20.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最早提出 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
A.班杜拉
B.托尔曼
C.阿特金森
D.杜威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群体动力表现为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课堂气氛以及课堂里的__________。
2. 认知策略中,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策略是__________策略。
3. 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__________。
4.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__________。
5. 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__________和序列性。
6. 现有研究表明,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第一是接受,第二是__________,第三是输入,第四是输出。
7.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______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8.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__________。
9. 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再进行分析,这种训练教师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
10.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是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2.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3.简述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成分。
4.高创造性者具有哪些个性特征?
5.简述教师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几大类?其中认知目标有哪几个层次?
2.试论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 【解析】布鲁纳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
2. D 【解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经验思维。
3. B 【解析】教师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唤起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令人期待的教学魅力。故本题选B。
4. C 【解析】略
5.D 【解析】对于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任务难度属于个人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
6.D 【解析】根据技能的不同性质和表现方式,可以把它划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种类型。
7. B 【解析】概念学习就是学习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
8. C 【解析】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并不长一般认为它经历了初创期 (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期(2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成熟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和完善期(80年代以后)
9.D 【解析】马斯洛将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列入自我实现的需要
10.D 【解析】合作学习的特征为: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团体历程。
11.B 【解析】发展期是指在某一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D【解析】略
13.C 【解析】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1)婴儿期(0~1.5岁)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应培养信任感。
14.A 【解析】根据鲍姆宁的研究结果,放纵型家庭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不成熟的,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
15.C 【解析】略
16.B 【解析】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这是试误学习练习律。
17.A 【解析】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如适当的表扬与奖励、获得优秀成绩、取消讨厌的频繁的考试等都是强化的手段。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在学习中如能合理地运用强化,减少惩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
18.A 【解析】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属于刺激泛化。
19.B 【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较之记忆的其他两个阶段,它储存的信息要少得多。一般贮存的信息项目为5-9个。
20.A 【解析】班杜拉是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
二、填空题
1.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2.组织
3.限制或障碍
4.最近发展区
5.认知性
6.反馈
7.评价/反思过程
8.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9.微格教学
10.情境教学
三、简答题
1.(1)获得与消退。当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间隔时间很短(几乎同时出现),二者多次重复,则可以建立一个条件作用;而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2)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则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刺激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
2.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1)流畅性。对同一问题,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思维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
3.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成做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即学生努力学习求得学业成就,并不是把这种成就看成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那里得到赞许或许可。
4.一般认为。高创造性者具有以下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有独立性。
5.(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在智力与知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认知特征。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四、论述题
1.①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类。
②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2.(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
和关键特征;而模象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因此,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提出确切的观察指导。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①强度律;②差异律;③活动律;④结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观察记录或报告。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