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13年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13-03-24 20:51:19 作者: maylh

  2013年陕西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一种水平( )

  A.儿童思维现有的发展水平

  B.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C.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

  D.最高发展水平

  2. 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 )

  A.算法式

  B.推理式

  C.启发式

  D.演绎式

  3. 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我们称之为( )

  A.迁移

  B.正迁移

  C.负迁移

  D.具体迁移

  4. 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讲解

  B.观察

  C.示范

  D.练习

  5. 后面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是(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干扰

  D.抑制

  6.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品德形成的以下哪个阶段( )

  A.认识

  B.依从

  C.认同

  D.内化

  7. 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 受周围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这种人属于(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沉思型

  D.独立型

  8. 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 )

  A.自我意识

  B.认识过程

  C.道德判断

  D.自我效能感

  9. 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其本质特征,这是( )

  A.实物直观

  B.变式

  C.心向

  D.思维

  10.前面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是(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干扰

  D.抑制

  11.通过列提纲的方式,对先前学习过的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总结属于( ) A.精细加工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计划策略

  D.组织策略

  12.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是( )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概括思维

  D.间接思维

  13.“心智灵活,思路通达”是指思维具有( )

  A.流畅性

  B.求异性

  C.独创性

  D.变通性

  14.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这种道德判断属于 ( )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前习俗水平

  15.下面各项中不属于课堂教学环境的是( )

  A.教室光线

  B.教室温度

  C.学生座位位置

  D.学生心理定势

  16.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

  A.在学习结束后立刻复习

  B.一周以后复习

  C.在大面积遗忘之前复习

  D.当天复习

  17.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工作 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这样的结构就是(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18.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评价,通常称为( )

  A.总结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19.教师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交流讨论是( )

  A.微格教学

  B.反思教学经验

  C.教学评价

  D.工作总结

  20.下面的哪一点不是新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

  A.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B.开展微格教学

  C.反思教学经验

  D.提高学历文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和__________。

  2.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构造 __________。

  3.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__________。

  4. 问题情境指的是__________学习情境。

  5.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__________。

  6.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最初是由法国人__________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

  7. 加涅根据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__________和态度五种。

  8.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__________。

  9.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__________。

  10.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

  11.问题解决有目的性、认知性和__________。

  12.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__________三个阶段。

  13.课堂情景结构包括__________、课堂常规的控制、学生座位的分配。

  14.课堂纪律是__________。

  15.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__________三个阶段。

  16.加里培林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和__________。

  17.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境是__________。

  18.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__________。

  19.__________、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20.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肯定性训练、全身松弛训练和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进行心理辅导时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2.什么是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有哪些类型?

  3.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哪些?

  4.简述布卢姆认知领域的六个教学目标。

  5.什么是个别化教学?它包括有几个环节?

  6.有效测验的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0分)

  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迁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解析】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2. C 【解析】根据现有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启发式方法。

  3. C 【解析】略

  4.D 【解析】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从复反应,是形成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关键环节,是学习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5. B 【解析】当先前学习的记忆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受到其他活动或刺激的影响,记忆力逐渐减弱的现象,就称之为“倒摄抑制”。

  6.D 【解析】略

  7. B 【解析】符合场依存型的定义。

  8. D 【解析】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故选D。

  9. B 【解析】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丽形成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 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故选择B。

  10.A 【解析】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做用。

  11.D 【解析】组织策略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方法是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之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故选D。

  12.B 【解析】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故本题选择B。

  13.A 【解析】略

  14.B 【解析】他律道德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15.D 【解析】略

  16.A 【解析】通过遗忘曲线可以看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我们应该在学习结束后立刻复习。

  17.A 【解析】略

  18.A 【解析】总结性评价是指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评价。

  19.B 【解析】教师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交流讨论是反思教学经验。

  20.D 【解析】新教师自我成长的“基本途径”为阅读、模仿、悟课、交流、反思、帮教和总结。故本题应选择D。

  二、填空题

  1.智力差异

  2.认知结构

  3.外部学习动机

  4.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

  5.IQ

  6.比纳

  7.动作技能

  8.发散思维

  9.长时记忆

  10.心向(定势)

  11.序列性

  12.内化

  13.班级规模的控制

  14.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15.关注学生

  16.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17.问题

  18.放任型

  19.吸引与排斥

  20.系统脱敏法

  三、简答题

  1.(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

  2.(1)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2)教师促成的纪律。

  (3)集体促成的纪律。

  (4)任务促成的纪律。

  (5)自我促成的纪律。

  3.(1)记忆术。(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4.(1)知识。 (2)领会。 (3)应用。 (4)分析。(5)综合。(6)评价。

  5.(1)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2)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

  (3)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4)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

  (5)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习。

  6.(1)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2)效度。指测验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3)区分度。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四、论述题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5)例子分析

  (6)各点分析展开


读书人网 >考试试题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