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菊科植物白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甘,温。入脾、胃经。
【功效】补脾燥湿,利水,止汗。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等症。
白有补脾燥湿的作用,故可用于脾胃虚弱、食少倦怠及脾虚湿困、腹胀泄泻等症。补脾胃可与党参、甘草等配伍;消痞除胀可与枳壳等同用;健脾燥湿止泻可与陈皮、茯苓等同用。
2.用于水湿停留、痰饮、水肿等症。
白既能燥湿,又能利水,故可用于水湿内停之痰饮或水湿外溢之水肿。治寒饮可与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肿常与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
3.用于表虚自汗。
本品与黄耆、浮小麦等同用,有固表止汗之功,可治表虚自汗。此外,本品又可用于安胎,治妊娠足肿、胎气不安等症,有内热者可与黄芩等配伍;腰酸者可与杜仲、桑寄生等同用。
【处方用名】生白(生用,燥湿、利水作用较好)、炒白、焦白(用麸皮炒黄用,减少燥性,功偏补脾。)、制白(蒸熟用,燥性减弱,用于补脾益气。)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白是一味培补脾胃的药物,它补气的作用较弱,但苦温燥湿,能补脾阳。因脾司运化,喜燥而恶湿,得阳始运,能升则健。如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必致里湿不化,水湿停留,而发生痰饮、痞满、泄泻等病症,都可应用本品。至于胃阴不足,舌苔光剥,津液缺少,唇燥口干者,就不宜用性偏温燥的白了。
2.过去上海有于于、冬、白三种,一般认为于于和冬作用较好,但现在上海地区已经简化,不再区分。
【方剂举例】参散(验方):人参、白、白茯苓、砂仁、甘草、薏苡仁、白莲肉、六曲、山楂肉、肉豆蔻、诃子、陈皮、木香。治脾虚泄泻。
【文献摘录】《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别录》:「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暖胃消谷嗜食。」
《大明本草》:「利小便。」
《珍珠囊》:「除湿益气,和中补阳,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泻痢,消足胫湿肿,....得枳实消痞满气分,佐黄芩安胎清热。」
山药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薯蓣科植物山药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肺、脾经。
【功效】补脾胃,益肺肾。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及妇女白带等症。
山药性平不燥,作用和缓,为一味平补脾胃的药品,故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应用。临床上用治食少倦怠或脾虚泄泻,常与党参、白、扁豆等补脾胃之品配伍;治妇女白带,常与芡实、白、茯苓等同用。
2.用于肺虚久咳,肾虚梦遗精滑,小便频数等症。
山药益肺气,养肺阴,故可用于肺虚痰嗽久咳之症,如有肺阴不足症状者,可与沙参、麦冬等同用;本品又能益肾涩精,如肾亏遗精,则可与熟地、山萸肉、龙骨等配伍应用;如小便频数,则可配益智仁、桑螵蛸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适用于消渴,可与生地、黄耆等同用。
【处方用名】山药、怀山药、淮山药(除去外皮,洗净,晒干,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按语】山药原名为薯蓣,补而不滞,不热不燥,能补脾气而益胃阴,故为培补脾胃性质平和的药物。至于它补肺益肾的作用则较弱,一般只能作为辅助之品。
【方剂举例】玉液汤《衷中参西录》:山药、黄耆、知母、生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治消渴。
【文献摘录】《本经》:「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
《大明本草》:「主泄精,健忘。」
《本草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扁豆(附:扁豆衣、扁豆花)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豆科植物豆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入脾、胃经。
【功效】健脾化湿。
【临床应用】1.用于脾虚泄泻,妇女白带等症。
扁豆补脾而不滋腻,化湿而不燥烈,因其健脾化湿,故可用于脾虚泄泻及妇女白带,常与白、山药等配合应用。
2.用于暑湿内蕴、腹泻、呕吐等症。
本品能健脾和中而化湿,凡暑湿内蕴、脾胃运化失常而致呕吐腹泻者,临床往往取以配解暑之品如鲜荷叶、香薷等同用。
【处方用名】扁豆、白扁豆、生扁豆(生用,多用于暑湿病症。)、炒扁豆(炒微焦用,多用于健脾止泻。)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1.扁豆衣:即扁豆的种皮。功效虽逊于扁豆,惟无壅滞之弊。常与健脾胃药同用,治疗脾虚泄泻、浮肿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2.扁豆花:即白扁豆之花。功能解暑化湿,适用于感受暑湿、发热、泄泻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文献摘录】《别录》:「和中,下气。」
《图经本草》:「治女子带下。」
《本草纲目》:「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湿热。」
大枣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经。
【功效】补脾胃,养营安神,缓和药性。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不足、倦怠乏力等症。
本品功能补中益气,用治脾胃虚弱等症,每与党参、白等配伍,可加强补中益气的功效。
2.用于脏躁症。
大枣又能养营安神,临床上常与甘草、小麦等同用,以治脏躁症。
此外,本品与甘遂、大载、芜花等峻泻药配伍,既能缓和药性,又能补脾和胃。如与生姜同用,既能协调营卫,又可和理脾胃。
【处方用名】大枣、红枣、大红枣(劈开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枚至十枚,煎服。
【按语】1.大枣即平日供食用的红枣,性质平和,能培补脾胃,为调补脾胃的常用辅助药。民间常用作为补血的药物,治疗血虚的病症;因此近年来临床上用它补血以止血,治疗过敏性紫癜,可单用或配合其它药物同用。
2.本品配合甘草、小麦,即为甘麦大枣汤,前人用治脏躁。脏躁的发病原因,多由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心脾受损,致脏阴不足而成。其临床表现为无故悲伤、精神失常、坐卧不安、心烦不寐等症。此种症候,类似现代的[病意]病。
【文献摘录】《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浓,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别录》:「补中益气,坚志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除肠僻。」
《大明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损,除肠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