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风荷载的计算
当刚性方案多层房屋的外墙符合下列要求时,验算表明,由风荷载引起的应力仅占竖 向荷载引起的5%以下,故而静力计算可不考虑风荷载的影响:
1) 洞口水平截面面积不超过全截面面积的2/3;
2)层高和总高不超过表16-4-1的规定;

注:对于多层砌块房屋190m厚的外墙,当层高不大于2.8m,总高不大于19.6m,基本风压不大于0.7kN/m2时可不考虑风荷载的影响。
3)屋面自重不小于0.8kN/m2。
当必须考虑风荷载时,风荷载引起的弯矩M,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w——沿楼层高均布风荷载设计值(kN/m);
Hi---------层高 (m)
介于弹性方案和刚性方案之间的房屋,称为刚弹性方案房屋。这种房屋的屋盖和楼盖具有一定的水平刚度,横墙间距不太大,能起一定的空间作用,水平位移比弹性方案要小,但又不能忽略。刚弹性方案单层房屋的静力计算介于刚性方案和弹性方案之间,可应用空间性能影响系数按考虑空间工作的排架来计算。
2)空间性能影响系数
刚弹性方案房屋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由于房屋的空间工作性能,一部分荷载由屋盖结 构传给横墙,另一部分则仍由平面排架承受,故柱顶的实际水平位移比不考虑空间工作的 弹性方案水平位移小。规范采用空间性能影响系数η来确定分配给排架承受的水平荷载,η可表达为

这里




(3)静力计算
在水平荷载(风荷载)作用下,刚弹性方案房屋墙、柱内力分析可按如下两步进行,然后将两步结果叠加,即得最后内力:
1)在平面计算简图中,各层横梁与柱连接处加水平铰支杆,计算其在水平荷载(风荷载)作用下无侧移时的内力与各支杆反力只。
2)考虑房屋的空间作用,将各支杆反力及Ri乘以相应空间性能影响系数ηi,并反向施加于节点上,计算其内力。
4.房屋静力计算方案的确定
(1)房屋静力计算方案的确定,主要根据相邻横墙间距s及屋盖或楼盖的类别进行,可按表16-4—3来判别。
注:1.表中s为房屋横墙间距,单位为m。
2.对无山墙或伸缩缝处无横墙的房屋,应按弹性方案房屋考虑。
3.当屋盖、楼盖类别不同或横墙间距不同时,如计算上柔下刚多层房屋时,顶层可按单层房屋计算,根据屋盖类别查用空间性能影响系数。
(2)刚性和刚弹性方案房屋的横墙应符合的要求:
1)横墙中开有洞口时,洞口的水平截面面积不应超过横墙水平全截面面积的50%。
2)横墙的厚度不宜小于180mm。
3)单层房屋的横墙长度不宜小于其高度,多层房屋的横墙长度,不宜小于H (H为横墙总高度)。
当横墙不能同时符合上述要求时,应对横墙的刚度进行验算。如横墙的最大水平位移 值Umax≤H/4000时,仍可视作刚性或刚弹性方案房屋的横墙;而且符合此刚度要求的一 段横墙或其他结构构件(如框架等),也可视作刚性或刚弹性方案房屋的横墙。
2.墙和柱的计算高度H0
混合结构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和墙、柱的支承条件都对允许高厚比有影响,验算时用改变计算高度Ho来考虑这些因素。受压构件的计算高度Ho见表16-4-5。
表16-4-5中的构件高度Ho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在房屋底层,为楼板到构件下端支点的距离。下端支点的位置,可取在基础顶面。当基础埋置较深且有刚性地坪时,则可取室外地面下500mm处。在房屋其他层次,为楼板或其他水平支点间的距离。对于无壁柱的山墙,可取层高加山墙尖高度的1/2;对于带壁柱的山墙则可取壁柱处的山墙高度。
对有吊车的房屋,当荷载组合不考虑吊车作用时,变截面柱上段的计算高度,仍可按 表16-4-5的规定采用。变截面柱下段的计算高度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当Hu/H≤1/3时,取无吊车房屋的Ho。

Iu,Il分别为变截面柱上、下段截面的惯性矩。
注:1.表中Hu为变截面构件上段的高度;Hl为变截面构件下段的高度。
2.对于上段为自由端的构件,H0=2H。
3.独立砖柱,当无柱间支撑时,柱在垂直排架方向的H0应按表中数值乘以1.25后采用。
4.s一房屋横墙间距;
5.自承重墙的计算高度应根据周边支承或拉接条件确定。
3)当Hu/Hl≥1/2时,取无吊车房屋的Ho,但在确定β值时,应采用上柱截面。
上述规定也适用于无吊车房屋的变截面柱。
相关推荐:
读书人网注册结构工程师频道:http://www.reader8.net/exam/jie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