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2、突触: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及性质。
3、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其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动(如排泄、膝跳反射等)和传导神经冲动。
4、大脑中枢:人的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最大结构,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大脑半球表面有三条重要的沟裂: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这三条沟裂将大脑皮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大区。
5、听觉中枢位于(颞叶)。视觉中枢位于(枕叶)。运动中枢位于(额叶)。感觉中枢位于(顶叶)。
6、反射:反射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7、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8、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9、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可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10、经典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作用):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11、工具性条件反射: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
12、第一信号系统(吃梅子):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13、第二信号系统(谈梅生津):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
14、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
15、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1)扩散和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止不动的,而是要向临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程度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 (2)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就是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16、相互诱导(负诱导):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就是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17、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刺激过程到了中枢,还要引起效应器环节的变化,即(反应过程)。
18、泛化:指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而且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泛化。
19、分化: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物不再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分化。
20、强化: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
21、动力定型: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
22、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2002年选择题) 23、超限抑制:刺激物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
24、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