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普通话考试13年最新整理精选文章(15篇

发布时间: 2013-04-23 09:48:02 作者: luck

(一)

  人活着,最要紧的是寻觅(xúnmì)到那片代表着生命绿色和人类希望的丛林,然后选一高高的枝头站在那里观览(uānlǎn)人生,消化痛苦,孕育歌声,愉悦(yúyuè)世界!

  这可真是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这可真是一种心境爽朗的情感风貌。

  站在历史的枝头微笑,可以减免许多烦恼。在那里,你可以从众生相(zhònshēnxiàn)所包含的甜酸苦辣、百味人生中寻找你自己,你境遇中的那点儿苦痛,也许相比之下,再也难以占据一席之地,你会较容易地获得从不悦中解脱灵魂的力量,使之不致变得灰色。

  人站得高些,不但能有幸早些领略到希望的曙光,还能有幸发现生命的立体的诗篇。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这诗篇中的一个词、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标点。你可能没有成为一个美丽的词,一个引人注目的句子,一个惊叹号,但你依然是这生命的立体诗篇中的一个音节、一个停顿、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bùfen)。这足以使你放弃前嫌,萌生为人类孕育新的歌声的兴致,为世界带来更多的诗意。

  最可怕的人生见解,是把多维的生存图景看成平面。因为那平面上刻下的大多是凝固了的历史——过去的遗迹;但活着的人们,活得却是充满着新生智慧的,由//不断逝去的“现在”组成的未来。人生不能像某些鱼类躺着游,人生也不能像某些兽类爬着走,而应该(yīnāi)站着向前行,这才是人类应有的生存姿态。

(二)

  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只有水的世界,云的海洋。

  一阵台风袭(xí)过,一只孤单的小鸟无家可归,落到被卷到洋里的木板上,乘(chén)流而下,姗姗而来,近了,近了!……

  忽然,小鸟张开翅膀,在人们头顶盘旋了几圈儿(quānr),“噗啦(pūlā)”一声落到了船上。许是累了?还是发现了“新大陆”?水手撵它它不走,抓它,它乖乖地落在掌心。可爱的小鸟和善良的水手结成(jiéchén)了朋友(pényou)。

  瞧,它多美丽,娇巧的小嘴,啄理(zhuólǐ)着绿色的羽毛,鸭子样的扁脚,呈现(chénxiàn)出春草的鹅黄。水手们把它带到舱里,给它“搭铺”,让它在船上安家落户,每天,把分到的一塑料(sùliào)桶淡水匀给它喝,把从祖国带来的鲜美的鱼肉分给它吃,天长日久,小鸟和水手的感情日趋笃厚(dǔhòu)。清晨,当第一束(shù)阳光射进舷窗(xiánchuān)时,它便敞开美丽的歌喉,唱啊(n)唱,嘤嘤有韵,婉如春水淙淙(cóncón)。人类给它以生命,它毫不悭吝(qiānlìn)地把自己的艺术青春奉献给了哺育它的人。可能都是这样?艺术家们的青春只会献给尊敬他们的人。

  小鸟给远航生活蒙上了一层浪漫色调,返航时,人们爱不释手,恋恋不舍地想把它带到异乡。可小鸟憔悴(qiáocuì)了,给水,不喝!喂肉,不吃!油亮的羽毛失去了光泽。是啊(r),我//们有自己的祖国,小鸟也有它的归宿,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啊(n),哪儿(nǎr)也不如故乡好!

  慈爱的水手们决定放开它,让它回到大海的摇篮去,回到蓝色的故乡去。离别前,这个大自然的朋友与水手们留影纪念。它站在许多人的头上,肩上,掌上,胳膊(ēbo)上,与喂养过它的人们,一起融进那蓝色的画面……

  节选自王文杰《可爱的小鸟》



(三)

  纽约的冬天常有大风雪,扑面的雪花不但令人难以睁开眼睛(yǎnjin),甚至呼吸都会吸入冰冷的雪花。有时前一天晚上还是一片晴朗,第二天拉开窗帘,却已经积雪盈尺,连门都推不开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公司、商店常会停止上班,学校也通过广播,宣布停课。但令人不解的是,惟有公立小学,仍然开放。只见黄色的校车,艰难地在路边接孩子,老师则一大早就口中喷着热气,铲去车子(chēzi)前后的积雪,小心翼翼(xiǎoxīn-yìyì)地开车去学校。

  据统计,十年来纽约的公立小学只因为(yīn•wèi)超级暴风雪停过七次课。这是多么令人惊讶的事。犯得着(fàndezháo)在大人都无须上班的时候让孩子去学校吗?小学的老师也太倒霉了吧?

  于是,每逢大雪而小学不停课时,都有家长打电话去骂。妙的是,每个打电话的人,反应全一样——先是怒气冲冲地责问,然后满口道歉,最后笑容满面地挂上电话。原因是,学校告诉家长:

  在纽约有许多百万富翁,但也有不少贫困的家庭。后者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ōn•bùqǐ)午餐,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里免费的中饭,甚至可以多拿些回家当(dàn)晚餐。学校停课一天,穷孩子就受一天冻,挨(ái)一天饿,所以老师们宁愿(nìnyuàn)自己苦一点儿,也不能停//课。

  或许有家长会说:何不让富裕的孩子在家里,让贫穷的孩子去学校享受暖气和营养午餐呢?

  学校的答复是:我们不愿让那些穷苦的孩子感到他们是在接受救济,因为施舍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节选自(台湾)刘墉《课不能停》



(四)

  十年,在历史上不过是一瞬间(shùnjiān)。只要稍加注意,人们就会发现:在这一瞬间里,各种事物都悄悄经历了自己的千变万化。

  这次重新访日,我处处感到亲切和熟悉(shú•xī),也在许多方面发觉了日本的变化。就拿奈良(Nàilián)的一个角落来说吧,我重游了为(wèi)之感受很深的唐招提寺,在寺内各处匆匆走了一遍,庭院依旧,但意想不到还看到了一些新的东西(dōnxi)。其中之一,就是近几年从中国移植来的“友谊之莲”。

  在存放鉴真遗像的那个院子(yuànzi)里,几株中国莲昂然挺立,翠绿的宽大荷叶正迎风而舞,显得十分愉快(yúkuài)。开花的季节已过,荷花朵朵已变为莲蓬(liánpen)累累(léiléi)。莲子(liánzǐ)的颜色正在由青转紫,看来已经成熟了。 我禁不住(jīn•bùzhù)想:“因”已转化为“果”。

  中国的莲花开在日本,日本的樱花开在中国,这不是偶然。我希望这样一种盛况延续不衰。可能有人不欣赏花,但决不会有人欣赏落在自己面前的炮弹。在这些日子(rìzi)里,我看到了不少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又结识(jiéshí)了一些新朋友。大家喜欢涉及的话题之一,就是古长安和古奈良。那还用得着(yòndezháo)问吗,朋友们缅怀(miǎnhuái)过去,正是瞩望(zhǔwàn)未来。瞩目于未来的人们必将获得未来。

  我不例外,也希望一个美好的未来。

  为//了(wèile)中日人民之间的友谊,我将不浪费今后生命的每一瞬间。

  节选自严文井《莲花和樱花》



(五)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shíqiónmén),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pùbù)在襟袖(jīnxiù)之间,但是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pū)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啊。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zhuóshí)可爱。她松松地皱缬(zhòuxié)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尘滓(chénzǐ),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Shíchàhǎi)拂地(fúdì)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dǐzi),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Hǔpáosì)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bǐnǐ)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yùnxù)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啊(n)。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yì)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mínmóu-shànlài)了。我舍不得(shě•bùdé)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fǔmó)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jū)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mínzi),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

  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bùjīn)惊诧(jīnchà)于梅雨潭的绿了。

  节选自朱自清《绿》



(六)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kòndì),母亲(mǔ•qīn)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mǎizhǒn),翻地,播种(bōzhǒn),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fù•qīn)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hǎo•bùhǎo)?”我们都说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fēn•fù)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nándé)。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dāyin):“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hǎo•chù)说出来?”

  姐姐(jiějie)说:“花生的味(wèir)美。”

  哥哥说(ēe):“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jià•qián)便宜(piányi),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táozi)、石榴(shíliu)、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dōnxi)。”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tǐ•miàn),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节选自许地山《落花生》



(七)

  我打猎归来,沿着花园的林阴路(línyīn)走着。狗跑在我前边。

  突然,狗放慢脚步,蹑足潜行(nièzú-qiánxín),好像嗅(xiù)到了前边有什么野物。

  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了一只嘴边还带黄色、头上生着柔毛的小麻雀(máquè)。风猛烈地吹打着林阴路上的白桦树(báihuàshù),麻雀从巢里跌落下来,呆呆地伏在地上,孤立无援地张开两只羽毛还未丰满的小翅膀。

  我的狗慢慢向它靠近。忽然,从附近一棵树上飞下一只黑胸脯(xiōnpú)的老麻雀,像一颗石子(shízǐ)似的(shìde)落到狗的跟前。老麻雀全身倒竖(dàoshù)着羽毛,惊慌万状,发出绝望、凄惨的叫声,接着向露出(lòuchū)牙齿、大张着的狗嘴扑去。

  老麻雀是猛扑下来救护幼雀的。它用身体掩护着自己的幼儿(yòu’ér)……但它整个小小的身体因恐怖而战栗(zhànlì)着,它小小的声音也变得粗暴嘶哑,它在牺牲自己!

  在它看来,狗该是多么庞大的怪物啊(w)!然而它还是不能站在自己高高的、安全的树枝上……一种比它的理智更强烈的力量,使它从那儿(nàr)扑下身来。

  我的狗站住了,向后退了退……看来,它也感到这种力量(lì•liàn)。

  我赶紧唤住惊惶失措的狗,然后我怀着崇敬(chónjìn)的心情,走开了。

  是啊(r),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niǎo’•ér),我崇敬它那种爱的冲动和力量。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节选自[俄]屠格涅夫《麻雀》,巴金译



(八)

  那年我六岁。离我家仅一箭之遥的小山坡旁,有一个早已被废弃的采石场,双亲从来不准我去那儿(nàr),其实那儿风景十分迷人。

  一个夏季的下午,我随着一群小伙伴偷偷上那儿去了。就在我们穿越了一条孤寂的小路后,他们却把我一个人留在原地,然后奔(bēn)向“更危险的地带”了。

  等他们走后,我惊慌失措(jīnhuān-shīcuò)地发现,再也找不到要回家的那条孤寂的小道了。像只无头的苍蝇(cānyin),我到处乱钻,衣裤上挂满了芒刺。太阳已落山,而此时此刻,家里一定开始吃晚餐了,双亲正盼着我回家……想着想着,我不由得(bùyóude)背靠着一棵树,伤心地呜呜大哭起来……

  突然,不远处传来了声声柳笛。我像找到了救星,急忙循声(xúnshēn)走去。一条小道边的树桩上坐着一位吹笛人,手里还正削(xiāo)着什么。走近细看,他不就是被大家称为“乡巴佬儿(xiānblǎor)”的卡廷(Kǎtín)吗?

  “你好,小家伙儿(xiǎojiāhuor),”卡廷说,“看天气多美,你是出来散步的吧?”

  我怯生生地点点头,答道:“我要回家了。”

  “请耐心等上几分钟,”卡廷说,“瞧,我正在削一支柳笛,差不多就要做好了,完工后就送给你吧!”

  卡廷边削边不时把尚未成形的柳笛放在嘴里试吹一下。没过多久,一支柳笛便递到我手中。我俩在一阵阵清脆悦耳的笛音//中,踏上了归途……

  当时,我心中只充满感激,而今天,当我自己也成了祖父时,却突然领悟到他用心之良苦!那天当他听到我的哭声时,便判定我一定迷了路,但他并不想在孩子面前扮演“救星”的角色(juésè),于是吹响柳笛以便让我能发现他,并跟着他走出困境!就这样,卡廷先生(xiānshen)以乡下人(xiānxirén)的纯朴,保护了一个小男孩儿(xiǎonánháir)强烈的自尊。

  节选自唐若水译《迷途笛音》



(九)

  在浩瀚无垠(wúyín)的沙漠里,有一片美丽的绿洲,绿洲里藏着一颗闪光的珍珠。这颗珍珠就是敦煌莫高窟。它坐落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市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

  鸣沙山东麓(dōnlù)是平均高度为十七米的崖壁。在一千六百多米长的崖壁上,凿(záo)有大小洞窟七百余个,形成了规模宏伟的石窟群。其中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中,共有彩色塑像(sùxiàn)两千一百余尊,各种壁画共四万五千多平方米。莫高窟是我国古代无数艺术匠师留给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莫高窟的彩塑,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最大的有九层楼那么高,最小的还不如一个手掌大。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pú•sà),有威风凛凛(wēifēn-lǐnlǐn)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莫高窟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是描绘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情景,有的是描绘人们奏乐、舞蹈、演杂技的场面,还有的是描绘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pí•pá),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shēnzi),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áoyóu);有的舒展着双臂,翩翩起舞(piānpiān-qǐwǔ)。看着这些精美动人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miànjī)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bóhuà)、刺绣、铜像等共六万多件。由于清朝政府****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外国强盗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节选自小学《语文》第六册中《莫高窟》



(十)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mǔ•dān),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wéi)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zhuìluò),铺撒(pūsǎ)一地绚丽(xuànlì)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shuòyú)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wěidùn)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xiāodùn)。它虽美却不吝惜(lìnxī)生命,即使(jíshǐ)告别也要展示给人最后一次的惊心动魄。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ānzhī-ruòsù)。它不苟且(ǒuqiě)、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luòyì-bùjué)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biǎnzhé)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fányǎn)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chā)。同人一样,花儿(huā’•ér)也是有灵性的,更有品位之高低。品位这东西为(wéi)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zhuóěr -bùqún)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duōme)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是漠视的美。

  节选自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十一)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十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两百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chúle)为人类提供(tíōn)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着(zhuózhù),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èryǎnhuàtàn)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之前,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diàodùshì),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然而,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加,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qìhòu)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jùfēn)、暴雨、洪涝及干旱。

  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能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造林、护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十二)

  朋友(pényou)即将远行。

  暮春时节,又邀了几位朋友在家小聚,虽然都是极熟的朋友,却是终年难得一见,偶尔电话里相遇,也无非是几句寻常话。一锅小米稀饭,一碟大头菜,一盘自家酿制(niànzhì)的泡菜,一只巷口买回的烤鸭,简简单单,不像请客,倒像家人团聚。

  其实,友情也好,爱情也好,久而久之都会转化为亲情。

  说也奇怪,和新朋友会谈文学、谈哲学、谈人生道理等等,和老朋友却只话家常,柴米油盐,细细碎碎,种种琐事。很多时候(shíhou),心灵的契合(qìhé)已经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来表达。

  朋友新烫了个头,不敢回家见母亲,恐怕惊骇(jīnhài)了老人家(lǎo•rén•jiā),却欢天喜地来见我们,老朋友颇能以一种趣味性的眼光欣赏这个改变。

  年少的时候,我们差不多(chà•bùduō)都在为别人而活,为苦口婆心的父母活,为循循善诱(xúnxún-shànyòu)的师长活,为许多观念、许多传统的约束力而活。年岁逐增,渐渐挣脱(zhèntuō)外在的限制与束缚(shùfù),开始懂得为自己活,照自己的方式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乎(zàihu)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在乎别人的诋毁流言,只在乎那一分随心所欲的舒坦(shūtn)自然。偶尔,也能够纵容自己放浪一下,并且有一种恶作剧的窃喜。

  就让生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吧,犹如窗前的//乌桕(wūjiù),自生自落之间,自有一份圆融丰满的喜悦。春雨轻轻落着,没有诗,没有酒,有的只是一份相知相属(xiānzhǔ)的自在(zìzài)自得。

  夜色在笑语中渐渐沉落,朋友起身告辞,没有挽留,没有送别,甚至也没有问归期。

  已经过了大喜大悲的岁月,已经过了伤感流泪的年华,知道了聚散原来是这样的自然和顺理成章,懂得这点,便懂得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温馨,离别便也欢喜。

  节选自(台湾)杏林子《朋友和其他》



(十三)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qī•zǐ)和儿子(érzi)。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yīnāi)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pū)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nènyá)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yìsi)。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shàshí)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wěiqu)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sūn’ér)的小脑瓜儿,变了主意(zhǔyi或zhúyi):“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línlín)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dìfn),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节选自莫怀戚(qī)《散步》



(十四)

  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无底洞”?按说地球是圆的,由地壳(dìqiào)、地幔(dìmàn)和地核三层组成,真正的“无底洞”是不应存在的,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山洞、裂口、裂缝,甚至火山口也都只是地壳浅部的一种现象。然而中国一些古籍却多次提到海外有个深奥莫测的无底洞。事实上地球上确实有这样一个“无底洞”。

  它位于希腊亚各斯古城的海滨。由于濒临(bīnlín)大海,大涨潮时,汹涌的海水便会排山倒海般地涌入洞中,形成一股湍湍(tuāntuān)的急流。据测,每天流入洞内的海水量达三万多吨。奇怪的是,如此大量的海水灌入洞中,却从来没有把洞灌满。曾有人怀疑,这个“无底洞”,会不会就像石灰岩地区的漏斗、竖井、落水洞一类的地形。然而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人们就做了多种努力企图寻找它的出口,却都是枉费心机(wǎnfèi-xīnjī)。

  为了揭开这个秘密,一九五八年美国地理学会派出一支考察队,他们把一种经久不变的带色染料溶解在海水中,观察染料是如何随着海水一起沉下去。接着又察看了附近海面以及岛上的各条河、湖,满怀希望地寻找这种带颜色的水,结果令人失望。难道是海水量太大把有色水稀释得太淡,以致无法发现?//

  至今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海水会没完没了(méiwán-méiliǎo)地“漏”下去,这个“无底洞”的出口又在哪里,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都流到哪里去了?

  节选自罗伯特•罗威尔《神秘的“无底洞”》



(十五)

  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

  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lěi)的伟人,却像偶尔(ǒu’ěr)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wéi)人知的士兵,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zhàln)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jìnù)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fēn’ér)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sàsà)响着,和暖(hénuǎn)的阳光在坟头(féntóur)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体里安放着一位当代最伟大的人物。

  然而,恰恰是这座不留姓名的坟墓,比所有挖空心思(xīnsi)用大理石和奢华装饰建造的坟墓更扣人心弦(xián)。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到他的安息地来的成百上千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世界上再没有比托尔斯泰最后留下的、这座纪念碑式的朴素坟墓,更打动人心的了。


编辑推荐: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复习笔记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练习题汇总

2011年教师资格:河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题汇总

2013年陕西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题汇总

近年来四川教师资格教育学真题整理汇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读书人网www.reAder8.cn教师资格考试频道!


读书人网 >普通话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