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
1、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庄子 杂篇 让王第二十八》
2、“若其”相当于“假如”。例如: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 周浚传》)
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1.是故,是以,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译为“因此,所以”。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
2.所以,有两个意义,译为“用来……的方法”或“……原因”、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4、“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例: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5、“而已”“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例: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6、“以……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例: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例如: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7、“因遂”,相当于“于是”。例如: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
8、“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从这时起”“在这种情况下”;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
9、“之类”“之属”“之伦”“之徒”,相当于“这一类的……”。
10、有……者,译为“有个……的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11、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例: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得无……乎”“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 如:无乃尔是过与?
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①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②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4.“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表选择语气:
1、“与其……孰若(无宁)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2、“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4、“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例:①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②非字而画。(《促织》)
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无所、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的(人、物、事)”“是什么”。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②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
2、有以 、无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无从”可译为“没有办法”或“不能”。(有所以 、 无所以)
3、无以……为,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欢迎访问读书人网
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读书人网(www.readEr8.cn/)站
高考频道:http://www.reader8.net/exam/gaok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