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13经济师考试《中级金融》基础讲义及例

发布时间: 2013-05-13 15:06:02 作者: liulinlin

  第七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第一节 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概述

  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对执行流通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发端于商品交换,随商品经济及信用化的发展而发展。

  在产品经济条件下,货币需求强度较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众的货币需求强度较高。

  二、货币需求理论(理论模型)

  货币需求理论主要分析经济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社会各个部门的货币需求量,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对社会各个部门的货币需求产生影响的。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分析,后人多用“货币必要量”的概念来表述。基本公式是:


  这一规律可用符号表示为:


  式中,P是商品价格,T是商品交易量,V是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

是货币需求量。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这几个因素。


  马克思揭示的货币必要量规律,是以他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该理论的前提条件是:

  (1) 黄金是货币商品,以及完全的金流通。

  (2) 商品价格总额是既定的。商品价格并非取决于流通过程,而是取决于生产过程。

  (3) 这里考察的只是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而没有考察与整个再生产过程密切相联系的储蓄、投资、资本运动等引起的货币需求,甚至连同商品交易有关的信用交易、转账结算也排除在外。

  【例题单选题】马克思货币必要量规律的理论基础是( )。

  A.劳动价值论

  B.剩余价值论

  C.货币金属论

  D.货币数量论

  【答案】A

  【解析】马克思揭示的货币必要量规律,是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故此,选A。

  (二)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1.费雪方程式

  欧文费雪(Fisher)于1911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是货币数量论的代表作。在该书中,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为费雪方程式,即:

  MV=PY

  其中M是总货币存量,P是价格水平,Y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它代表了单位时间内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该方程式表明,名义收入等于货币存量和流通速度的乘积。

  上式还可以表示为:

  


  这一方程式表明,物价水平的变动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和货币的流通速度变动成正比,而与商品交易量的变动呈反比。

  2.剑桥方程式

  剑桥学派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每个人持有多少货币,有种种原因,但在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之间总是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因此有:

  Md=kPY

  式中Md为名义货币需求,Y代表总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k为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

  3.两个方程式的比较

  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是两个意义大体相同的模型,但存在显著的差异:


比较费雪方程式剑桥方程式
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1强调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侧重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2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现金交易说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存量占收入的比例——现金余额说
货币需求决定因素从宏观角度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从微观角度分析人们对于保有货币的满足程度问题


  【例题单选题】费雪认为,从长期看,物价水平变动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和货币的流通速度变动成()。

  A.正比

  B.反比

  C.无关

  D.平方

  【答案】A

  【解析】费雪认为,从长期看,物价水平变动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和货币的流通速度变动成正比。



  第二节 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的涵义

  货币供给是相对于货币需求而言的,它包括货币供给行为(动词)和货币供给量(名词)两大内容。

  二、货币层次的划分

  西方学者在长期研究中,一直主张把“流动性”原则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所谓流动性是指某种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流动性”好的金融资产,价格稳定,还原性强,可随时在金融市场上转让、出售。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货币层次

  一般把货币划分为三个层次:

  


  =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

  


  +活期存款(包括邮政汇划制度或国库接受的私人活期存款)

  


  =

  


  +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政府债券(包括国库券)

  (二)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我国对外公布的货币供应量为三个层次:

  一是

  


  =流通中现金

  二是狭义的货币供应量:

  


  =

  


  +单位活期存款

  三是广义的货币供应量:

  


  =

  


  +个人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

  


  =

  


  +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我国目前只测算和公布

  


  、

  


  和

  


  的货币供应量,

  


  只测算不公布。

  三、货币供给机制

  (一)货币供给过程

  1.货币供给的决定

  现代信用制度下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 基础货币(B)与货币乘数(m)。

  


  。

  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成正比。

  2.基础货币的决定

  (1)基础货币的构成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或货币基础,是非银行公众所持有的通货(C)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之和。弗里德曼和施瓦兹认为,高能货币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能随时转化为存款准备金,

  不具备这一特征就不是高能货币。

  B=C+R

  基础货币量一般用B表示:其中,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一般用R表示;流通中的通货等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发行,一般用C表示。基础货币的表达式:B=C+R=流通中的通货+存款准备金,而R又包括活期存款准备金

  


  ,定期存款准备金

  


  ,以及超额准备金

  


  。所以,全部基础货币方程式可表示为:B=C+

  


  +

  


  +

  


  。

  


  (2)货币存量(供应量)的影响因素

  基础货币量、银行存款与其准备金的比例、存款与通货的比率都会引起货币存量的同方向变化。这三个因素是由公众、银行、货币当局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分别决定的。

  


  (3)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

  基础货币的构成虽然比较复杂,但都是由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创造的,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包括: (1)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2)收购金、银、外汇等储备资产投放的货币;(3)购买政府部门(财政部)的债券。

  如果中央银行能够有效控制基础货币B的投放量,那么,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关键,就在于中央银行能否准确测定和调控货币乘数。

  3.货币乘数

  (1)货币乘数的确定

  货币乘数m是货币供应量

  


  同基础货币B的比率。亦即每一基础货币的变动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倍增或倍减。所以,凡是影响基础货币B的因素,都是影响货币乘数m的因素。因而,我们可以利用基础货币总公式,推导出货币乘数m。

  如果用

  


  代表货币供给,用B代表基础货币,m代表货币乘数,则可得出下列公式:

  MS=mB或m=MS/B

  设:提现率h,活期存款准备率r,超额准备率e,定期存款准备率t,以及定期存款Dt与活期存款Dd的比率s。

  


  式中,

  


  即为基础货币扩张为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倍数。令其为m,即:

  


  可以看出,提现率h,活期存款准备率r,超额准备率e,定期存款准备率t,以及定期存款Dt与活期存款Dd的率s的提高,会降低货币乘数。

  (2)不同层次的货币量对基础货币的乘数(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为例)

  ①

  


  对基础货币的乘数

  


  式中,

  


  就是

  


  对基础货币B的乘数,令其为

  


  ,即:

  


  ②

  


  对基础货币的乘数

  


  式中,

  


  即为

  


  对基础货币B的乘数。令其为

  


  ,即:

  


  ③

  


  对基础货币的乘数

  


  式中,

  


  即为

  


  对基础货币B的乘数。令其为

  


  ,即:

  


  中央银行不但可以通过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率政策等手段有效调控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改变货币供应量,而且还可以利用差别利率等政策,调节或改变货币量在各个层次的分布结构,借以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实现货币流通正常化。



  【例题1单选题】在中央银行体制下,货币供应量等于( )。

  A.原始存款与货币乘数之积

  B.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

  C.派生存款与原始存款之积

  D.基础货币与原始存款之积

  【答案】B

  【解析】如果用

代表货币供给,用B代表基础货币,m代表货币乘数,则可得出以下公式:MS=mB,所以正确答案为B。


  【例2单选题】(2011真题)根据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 )。

  A.和

  B.乘积

  C.差额

  D.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供应量的计算公式。货币供应量(Ms)=基础货币(B)×货币乘数(m)。

  【例3单选题】(2011真题)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加流通中的现金等于( )。

  A.基础货币

  B.库存现金

  C.法定存款准备金

  D.超额准备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货币的表达式。基础货币的表达式:B=C+R=流通中的通货+存款准备金。

  (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货币供应量并不能由中央银行绝对加以控制。从影响货币乘数的诸因素分析:

  ①中央银行决定r(活期存款准备率)和t(定期存款准备率)。活期存款准备率和定期存款准备率受货币政策的影响;

  ②商业银行决定e(超额准备率)。商业银行保存多少超额准备,取决于保留超额准备的机会成本、借入资金的成本以及融通资金的方便程度等;

  ③社会大众决定c(h,提现率)和s(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影响c、s的主要因素一是收入水平,二是各种金融资产的收益水平。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简表


资产 负债
Aa对金融机构贷款
Ab购买财政债券
Ac金银外汇占款
La金融机构存款(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Lb财政性存款
Lc自有资金和当年结余
M0货币流通量
合计 合计


  M0=(Aa-La)+(Ab-La)+(Ac-Lc)

  影响基础货币量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1) A a-La为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净额或各金融机构存款净值。它主要受商业银行信贷收支状况的影响。

  (2)Ab-Lb,其差额反映财政净赤字或净结余。若Ab>Lb,基础货币供应量增加,若Ab

  (3)Ac-Lc,其差额主要反映官方储备的增加或减少。官方储备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增加,反之则减少。它的变动主要受国际收支状况影响。

  1.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金紧张,迫使人民银行突破信贷总量、扩大基础货币供应量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2.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量

  国家财政收支引起银行信贷相应收支,不同财政收支状况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同。

  ①财政收支平衡对货币供应量没有影响。

  ②财政结余,货币供应量的总量收缩效应大于其总量扩张效应,引起货币供应总量减少。

  ③财政赤字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财政赤字的弥补办法。

  A.向银行借款或透支——银行信贷资金运用规模扩大——货币供应量相应增加——导致通胀。

  B.发行国债弥补财政政策——国债购买人不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也不同:

  居民、企业用闲置资金购买——货币供应量不变;

  银行用信贷资金购买国债,或企业单位购买国债挤占了银行信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

  3.黄金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

  (1)在一定时期内,黄金收购量大于销售量,黄金储备增加,中央银行投入的基础货币增加;相反,黄金销售量大于收购量,黄金储备减少,中央银行收回基础货币,使货币供应量减少。

  (2)外汇储备增减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如果是顺差,则增加外汇储备,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货币供应量扩张;反之,国际收支如果是逆差,则减少外汇储备,中央银行收回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缩减。

  【例题1单选题】财政出现赤字,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如何主要取决于( )。

  A.赤字的多少

  B.弥补赤字的时间

  C.弥补赤字的地点

  D.弥补赤字的办法

  【答案】D

  【解析】财政赤字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财政赤字的弥补办法。所以正确答案为D。

  【例题2多选题】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有( )。

  A.对金融机构贷款

  B.收购金、银、外汇

  C.购买政府债券

  D.对工商企业贷款

  E.对个人贷款

  【答案】ABC

  【解析】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包括:(1)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2)收购金、银、外汇等储备资产投放的货币;(3)购买政府部门(财政部)的债券。所以正确答案为ABC。



  第三节 货币均衡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

  (一)IS曲线与货币均衡

  IS曲线上的点表示商品市场上总产出等于总需求量,故IS曲线上的点表示商品市场达到均衡的状态。

  储蓄(S)构成资本的供给,投资(I)构成资本的需求。由于储蓄是收入(Y)的增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所以,IS曲线表示在不同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组合下,商品市场均衡(S=I)点的轨迹。即:

  S(Y)=I(i)

Y=f(i)


  


  曲线上的点表示:

  ①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

  ②均衡的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

  对于给定的利率水平,IS曲线表明为使商品市场达到均衡总产出必须达到的水平。如果经济活动位于IS曲线右边的区域,说明存在超额的商品供给。这种商品的超额供应会导致非计划的存货增加,促使企业减少生产,这又使产出下降到IS曲线上。如果经济活动位于IS曲线左边的区域,则说明存在超额的商品需求。超额需求导致存货非计划的减少,促使企业增加生产,这又使产出回升至IS曲线上。

  以上分析表明,产出有向满足经济均衡条件的IS曲线上各点靠近的趋势。

  (二)LM曲线与货币市场均衡

  货币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要求货币的供求相等,即 L=M 。

  LM曲线上的点表示货币需求量(L)等于货币供应量(M),故LM曲线上的点表示货币

  市场达到均衡的状态。

  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需求L取决于Y(总产出)和利率i,并且,货币需

  求与总产出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所以,LM曲线表示在不同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组合下,货

  币均衡(L=M)点的轨迹。即:

  L(Y,i)=M

Y=k(i)


  


  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超额货币需求);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超额货币供给);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

  利率有向满足货币均衡条件的LM曲线上各点靠近的趋势。

  (三)IS-LM曲线与两大市场的同时均衡

  


  从理论上说,E点决定了两个市场同时均衡(S=I,L=M)时的利率水平与国民收入水平。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加入国际收支(BP)的内容,就发展成了IS-LM-BP模型。这是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外经济均衡的一个重要经济模型,凡能影响汇率的因素(利率、实际国民收入、价格水平)都会使得BP曲线移动。 如果三线交于一点,表明国内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三个市场都处于均衡。



  二、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及标志

  (一)货币均衡实现的条件

  ①货币余额的实际需求

由实际收入
和利率
决定;②货币均衡要求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即:


  


  上式中,如果我们假定Ms和P是已知的,那么,货币能否均衡就取决于国民收入Y和利率r这两个重要条件。

  1.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支出

  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支出,国民收入没有超额分配现象,则货币均衡能够实现。否则,财政超额分配,即财政赤字,并发行货币弥补;银行超额分配,即信用膨胀,则会导致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通货膨胀。

  2.利率水平达到均衡状态

  均衡利率水平的形成是由货币供求的条件决定的,是指在货币供给水平既定的条件下,货币需求正好等于货币供给时的利息率。一方面,货币供不应求,利率上升;货币供过于求,利率下降。另一方面,通过调节利率可以调节货币供求,从而使货币供求达到均衡(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需求,提高利率可以减少投资、减少货币需求)。

  (二)货币均衡的标志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 物价变动率是衡量货币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

  在体制转轨时期,对物价实行国家定价的商品正在逐步减少,实行自由定价的逐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当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求量时,一部分表现为物价上涨,而另一部分又表现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前一种表现逐渐处于主导地位。

  【例题1单选题】在市场经济制度下,( )是衡量货币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

  A.物价变动率

  B.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

  C.货币流通速度与物价指数结合

  D.货币发行速度

  【答案】A

  【解析】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物价变动率是衡量货币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因此,正确答案为A。

  三、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 ①健全的利率机制;②发达的金融市场;③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因此,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货币均衡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

  就货币供给而言,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一方面社会公众因持有货币机会成本加大而减少现金提取,这样现金比率h缩小,货币乘数加大,货币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银行因贷款收益增加而减少超额准备金来扩大贷款规模,这样超额准备金率e下降,乘数变大,货币供给增加。所以, 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同向变动关系。

  就货币需求而言,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人们的持币机会成本加大,必然导致人们对金融生息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对货币需求的减少,所以, 利率与货币需求量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

  当货币市场上出现均衡利率水平时,货币供求相同。

  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除利率机制外,还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例2多选题】(2011真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前提条件是( )。

  A.稳定的物价水平

  B.足额的国际储备

  C.健全的利率机制

  D.发达的金融市场

  E.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答案】CDE

  【解析】本题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相关编辑:

13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基础讲义及例题解析汇总

2013年经济师考试《中级金融》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汇总

2013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汇总

更多经济师资格考试信息关注读书人网(http://www.reader8.net/)

经济师资格频道(http://www.reader8.net/exam/jjs/)



读书人网 >考试试题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