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务员浦东建微信公众号传播传统文化
近日,一个名为“锦绣路上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在庆祝4个月生日之时,悄然迎来了第1500名关注者。有意思的是,这个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己任的公众号,其编委成员并不是专业的文史工作者,而是10位来自浦东新区党政机关及下属各街镇的公务员。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现学现卖”将史料掌故倾囊相授,身体力行“人人都来学习国学”的理念。
浦东公务员的“文化自信”
2月18日发出“第一个声
音”后,“锦绣路上工作室”在每周二、周五定期发布,每次更新3到6篇,四个月里已发布了一百多条文史知识。内容分为多个板块,如“影响中国历史的战争”版块介绍周灭商的牧野之战,以及成语“一鼓作气”出处的长勺之战;“文化典故”版块,则介绍“高山流水”、“龙阳泣鱼”、“人面桃花”等典故背后的故事;“先贤集”版块,收录荀子、韩非子、孟子等文学家、哲学家的事迹。丰富的内容使订阅者不断增长,也有粉丝开始猜测,这个“工作室”究竟在锦绣路的哪一路段上?发布者又是一群怎样的人?
“在锦绣路上,并没有一座实体工作室。”该公众号的发起者、浦东新区区委办公室督查处处长蒋海笑言,“我们只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公务员,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他介绍,成立这个公众微信号的缘起,是去年他作为浦东第十五期中长期外向型赴美培训团团长,在美学习期间,深深感受到:许多中国年轻人了解西方文化,却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茫然无知,“这使我意识到,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须在公众中树立‘文化自信’。我们能不能利用年轻人钟爱的微信,搭建一个学习国学的平台?”蒋海说,他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事分享,引来不少志同道合者响应。最终,7名有相同兴趣理念的公务员组成了一个全新的团队,他们将公众号命名为“锦绣路上工作室”,作为对公务员身份的隐喻。
边学边写提升国学素养
记者发现,这七人组成的“编委会”,只有一人学的是文史专业,其他都是理工科出身。“尽管我们都不是‘科班’出身,平时工作也很忙,但为了办好这个‘公众号’,我们还是在休息时间办了一个学习班。”蒋海说,每次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学习成果,并确定下期选题。经过商议,每名成员专门负责一个版块的撰写。
“只有深入学习,谈国学才有底气。”《影响历史的女性》版块负责人、区委办秘书处公务员颜飞告诉记者:“由于不是文科出身,在阅读古代史料时屡屡受挫,有时还会借助网上资料。我很清楚,只有与书面材料能够佐证的网络资料,才比较可靠。有了成体系的知识后,就常常产生写作的冲动。”
“锦绣路上工作室”提高了“编委会”的国学素养,他们又将国学知识传播给更多需要的人。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浦东公务员跃跃欲试,想要加入这个“学习班”。蒋海在欣喜的同时,也设置了一道“门槛”:新加入者须是单位业务骨干,办微信号不能影响本职工作,只能在午休或下班时间写作。目前,该微信号的骨干成员已扩充到了10人。
眼看着的粉丝数不断增长,“锦绣路上工作室”已不满足于单纯的网络文化传播。他们正与浦东一些中小学接洽,开设相关微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