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贫穷”的老外

发布时间: 2011-09-25 16:30:38 作者: kind887

 外语学校的一个老外因善于讨价还价而闻名,菜市场的几十位小贩无不清楚他的厉害,他能用生涩的汉语将价格杀到底线,这就是他的本事。

  一位小贩谈起此事,无奈地笑着问我:“月收入七千块的一个人,半毛钱都要计较,这就是外国风俗?”我无法回答这问题,虽然我能流利地用英语对话,但“外国风俗”这问题实在太大,就好比问我“中国人在想些什么”一样,我同样难以回答。

  巴腾斯也是让我惊异的老外之一,他到我们单位维修设备时,拿着国外总部的工资,折成人民币的话,该是两万多人民币一月,好歹也是一位小款了,但他不配这个称号——谁见过上班还挤公车,喝本地廉价啤酒的款爷?我记得,当巴腾斯拿出他的数码相机,一听他说只有三百万像素时,我的几个懂行的同事立刻笑了,他们说:“老巴,你在装穷是不是,你难道不知道三百万像素的相机早已过时了?”

  巴腾斯的手机还是黑白屏的,他坚持没换的理由很简单,就是那部手机还能打电话。同周围人的困惑一样,他也问过我一个问题:“你们这地方的人每月大概一两千块的工资,怎么舍得买两三千的手机?”我自己也在用老手机,所以我揣摩着新贵一族的心思说:“那是最新款,想要满足就得要最新款。”说得他一愣一愣的,以为我用的是中国式幽默。

  去年我乘火车旅游时,见过几位背包旅行的老外,因为卧铺票紧张,他们又不知道黄牛党的妙处,就挤上了硬座车厢。我看见两个好奇的民工边看老外边谈论,一个说:“哟,老外也坐硬座,为什么他们不坐飞机。”另一个说:“这有啥稀奇,外国人也有穷的,就跟我们一样。”我当时的感觉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反正心情很复杂。

  不可否认,也有些很穷的老外,但有些人不是,只是他们手中的物件和他们的消费观“过时”了。这并非代表他们的精神很“穷”,而恰恰精神层面的苍白才是最可怕的贫穷。关于这一点,我们周围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如果仅仅是靠金钱来衡量生活,那本来就是一种寒酸的标准,贫到尽头了。

读书人网 >人生故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