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设计模式之:工厂模式
?
文章分类:Java编程
假设有一个接口Fruit,Apple、Orange等类均实现该接口,当我们想创建一个Apple的对象时,我们通常写下:
Fruit apple=new Apple();
再想创建Orange对象时,我们又要写:
Fruit orange=new Orange();
当我们想要创建其他所需的Fruit实现类时,我们必须自己再写一条条的new语句,甚至要对之前的一些代码作修改,工厂模式就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通常它会定义一个创建产品的工厂接口,将实际的创建工作推迟到子类中!
?
工厂模式包括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
?
?
简单工厂模式:
?
在这种模式中,有一个Factory类,它有一个getIns方法,每次根据传入的参数来创建对象。
比如:
?
class Factory{ public static Fruit getIns(String type){ if(type.equals("apple")){ return new Apple(); } esle if(type.equals("orange")){ return new Orange(); }else{ return null; } }}?
这样,我们创建对象时只需要:
?
//创建Apple类对象
?
Fruit instance01=Factory.getIns("apple");?
//创建Orange类对象
?
Fruit instance02=Factory.getIns("orange");?
?
这样所有的对象创建均由Factory来处理,方便管理对象创建。同时依据传入的参数来创建对象,使程序有了一定的动态性,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也还是很明显的,比如要新加一个Pear类,那么就需要对getIns(String type)方法进行修改,新加一个if else语句,每新加一个Fruit实现类时,就要修改一次,这样代码之间耦合度还是很高,目前抽象工厂模式已经很少使用了。
?
工厂方法模式:
?
?
?
这种模式在这三种模式中使用最为频繁,大家熟知的MVC框架通常就采用了工厂方法。
?
?
?
该模式可以看作对简单工厂模式的扩展,它进一步将工厂类抽象出来,得到一个工厂接口,每一个待创建的类都有一个自己的工厂类。用该方法对上述例子进行改进:
?
首先创建工厂接口:
?
interface Factory{ public Fruit getIns();}?
?
每种产品有一个实现工厂接口的工厂类:
?
class AppleFactory implements Factory{ public Fruit getIns(){ return new Apple(); }}class OrangeFactory implements Factory{ public Fruit getIns(){ return new Orange(); }}?
?
这时,创建一个产品对象时,我们需要先创建相应的工厂类:
?
//创建Apple类对象
?
Factory factory=new AppleFactory();Fruit instance01=factory.getIns();?
?
//创建Orange类对象
?
factory=new OrangeFactory();Fruit instance02=factory.getIns();?
?
代码量确实增加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添加一个新的水果类时,对之前的代码不需做任何修改,只要增加实现Fruit接口的类与相应的工厂类即可。从高内聚低耦合角度来看,每个工厂类只负责生成相应的水果类,这属于高内聚,而不同类之间不互相影响,添加一个类或删除一个类,不需对其他类做任何修改,不同类之间几乎没有联系,这属于低耦合!并且符合“开-闭”原则(开闭原则要求能对软件进行功能扩展,并不应修改原有的代码。)
?
在MVC中,由于加入了反射技术,不用再写工厂类,使得代码更加简洁,但在此不作相关说明!
?
抽象工厂模式:
?
?
在讲解该模式之前,先来看一个概念:
?
产品族。
所谓产品族就是指:是以产品平台为基础,通过添加不同的个性模块,以满足不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一组相关产品(百度百科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位于不同产品等级但功能相关联的产品组成的家族,比如sony的mp3与耳机是一个产品族,oppo的mp3与耳机也是一个产品族,mp3与耳机是不同等级的而功能相关的产品!
?
抽象工厂主要就应用于当系统提供多个产品族,而只需要使用其中一个产品族。
?
以产品族中提到的sony与oppo为例,采用抽象工厂方法来实现:
首先应为每种类型的产品设计接口
?
interface Mp3{ ……}interface Headset{ ……}?
为各个产品设计产品类
?
class SonyMp3 implements Mp3{ ……}class SonyHeadset implements Headset{ ……}class OppoMp3 implements Mp3{ ……}class OppoHeadset implements Headset{ ……}?
设计工厂接口:
?
interface Factory{ public Mp3 getMp3Ins(); public Headset getHeadsetIns();}?
让各个公司的工厂类实现工厂接口
?
class SonyFactory implements Factory{ public Mp3 getMp3Ins(){ return new SonyMp3(); } public Headset getHeadsetIns(){ return new SonyHeadset(); }}class SonyFactory implements Factory{ public Mp3 getMp3Ins(){ return new OppoMp3(); } public Headset getHeadsetIns(){ return new OppoHeadset(); }}?
有人看到这,也许会觉得很眼熟,甚至想当然的认为抽象工厂方法就是多个工厂方法的集合,那就在这将二者对比一下:
多个工厂方法中的产品是相互平行的,没有关系的,或者即使有关系但在设计中不必考虑,而抽象工厂中,主要面向的产品族,产品族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品等级,但又相互依存的,并且在抽象工厂模式中应体现出这种关系!理解产品族的概念,是理解抽象工厂关键。
?
抽象工厂方法很适合于应对“系列”的变更,但在难以应对“对象”的变更。比如在上述例子中有sony和oppo两家公司,这时想新加一个也是生产mp3和耳机的公司,只需让该公司实现工厂接口,公司产品实现各产品接口,之前的代码不需变更。而这时,这些公司突然想增加一种产品(比如:手机),他们必须了解手机的相关标准,然后设计自己品牌的手机,这时还产生什么影响,但手机设计出来后要投入生产,于是要在工厂内加入手机生产线,之前的工厂标准是能生产mp3和耳机,不符合现在要求,所以工厂的标准和各个公司的工厂都需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