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 _菲ル。大洋

发布时间: 2012-11-14 10:12:19 作者: rapoo

☆~ _菲ル。——海洋
海洋

《海洋》是一部以环保为主题,由法国著名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导演,Jacques Perrin 、 Lancelot Perrin 、Rie Miyazawa联袂演出的纪录片。

☆~ _菲ル。——大洋

中文名: 海洋

外文名: Oceans

其它译名: 海洋探秘

制片地区: 法国 / 瑞士 / 西班牙

导演: 雅克贝汉;雅克克鲁奥德

编剧: 雅克贝汉;雅克克鲁奥德

类型: 纪录片

主演: 雅克贝汉,兰斯洛特佩林

上映时间: 2011年8月12日(中国)

电影剧情

《海洋》聚焦于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的“蓝色领土”。法国导演雅克贝汉与雅

克克鲁佐德将深入探索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完整地呈现海洋的壮美辽阔。真实的动物世界的冒险远比动画片中的故事来的精彩,接下来银幕展开——巨大的水母群、露脊鲸、大白鲨、企鹅……毫不吝啬在镜头前展示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

“有一天,一个男孩儿看着大海,问我:这就是海洋?海洋是什么?”这就是影片的开篇语。《海洋》拷问人类影响海底生命留下的痕迹。这不是一部资料片,而是一部纪实电影,是事实。整部影片没有人为视角,没有评论,只让镜头说话。雅克贝汉与雅克克鲁佐(Jacques Cluzaud)希望通过影片促进人们对濒危海洋世界的保护,并介绍部分濒临消亡的海洋生物。

导演以独特的视角除了展示动物之美和自然之美,更多地展开了一种“故事性”的叙述,他对环保问题的深入思索让我们多了一分对经济发展和环保问题的惦念,审视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带给您不一样的震撼人类心灵的《海洋》。

《海洋》耗时五年,耗资5000万欧元,动用12个摄制组、70艘船,在全球50个拍摄地,有超过100个物种被拍摄,超过500小时的海底世界及海洋相关素材,是史上投资最大的纪录片。

在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导演姜文亲力加盟配音。

海洋是什么?这部电影告诉你答案。这是一部以环保为主题,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生态学纪录片。本片聚焦于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的“蓝色领土”。导演深入探索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完整地呈现海洋的壮美辽阔。真实的动物世界的冒险远比动画片中的故事来的精彩,接下来银幕展开——巨大的水母群、露脊鲸、大白鲨、企鹅等。毫不吝啬在镜头前展示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

角色介绍

关于导演

雅克贝汉1960年加入电影业后,开始了他在电影领域的丰富经历。1966年,

data-layout="right"由于主演《男人的一半》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狮奖。在此后的20多年里,他先后担任了《Z》(该片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专门通道》、《生命之外》、《喜马拉雅》等影片的制片。

2001年,由他导演、编剧、制作的《迁徙的鸟》获得了法国凯撒奖最佳新锐导演奖,从此宣告了一位纪录片大师的诞生。 对于雅克贝汉来说,纪录片为他赢得了另一种不可替代的声誉,留名影史的杰作“天地人”三部曲《微观世界》、《喜马拉雅》和《迁徙的鸟》这三部影片把雅克贝汉独特的魅力撒向了全世界。

如今我们又看到了这位“用摄影机书写自然史诗”的电影人,不断超越自己的雅克贝汉正在将这部有关海洋生物奇观的影片完美的呈现给观众。

幕后团队

早在精美绝伦的《迁徙的鸟》中,我们就得知了雅克贝汉为了拍摄那部电影,组建一支精英团队。可是那支在天空翱翔的团队没有办法直接拉到水下拍摄,所以雅克贝汉又重新组建了一支堪称业data-layout="right"内精英的团队。这支水下摄影和探险团队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是著名的雅克-伊夫库斯托(Jacques-Yves Coustea)团队中的成员,雅克-伊夫库斯托是法国著名著名的海洋探险家和摄影师,他和路易马勒合作的《寂静的世界》就曾拿下过第一座金棕榈大奖。说到这个团队,雅克贝汉显得自信满满,他说:“库斯托的团队里的那些人绝对是精英,他们非常清楚在水下50米的地方该如何拍摄电影。这里面有些人,更是业内大名鼎鼎的专家,有了他们的参与,影片才能拍出来。更为幸运的是我们还得到了伯特兰皮卡特的帮助,他是去过10000米深海的探险家。当然,还有他的父亲,尊敬的雅克皮卡特先生,他在1960年就乘坐自己设计的潜艇潜到了11000米的深海。我们一共有三队人马在世界各地拍摄,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错过太多的镜头。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拍摄的机会总是弥足珍贵的,有些难得一见的镜头真的是转瞬即逝。海洋变化无常,动物们也不会按照人类既定好的时间表出来觅食或者是听从命令地秀一下。我们只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才不会因为错过了什么而后悔。”

即使做好了准备,即使在这之前已经有了很多不同的海洋生态纪录片,但是轮到自己拍摄,雅克贝汉还是被海洋浩瀚和神秘震慑住了。他说:“我们要拍摄沙丁鱼的洄游,这真是群庞大的生物。整整30公里长,400米宽和50米深的水域都是它们的天下——真的有百亿条沙丁鱼挤在一起。在那段水域,我们看到了壮观的捕食:鲨鱼、海豹、水鸟还有鲸鱼都在围追堵截沙丁鱼。海洋的伟大岂止这一点点?我们和抹香鲸一起潜到了2000米的深海,这里更让人惊叹:巨型的章鱼、深海鲨鱼、一些水螅、怪怪的水母都让人惊叹。虽然在这之前我曾经在不少纪录片里看到过这些生物,但是轮到自己亲眼所见的时候,还是会很惊叹。我正是想通过这部纪录片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海洋——一个是我们常见的、浅处的海洋;还有一个就是神秘的,深处的、不为人知的海洋。这两种形象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海洋。”

影片花絮

本片于2010年的世界地球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在美国开映的首周,每卖出一张电影票,迪士尼自然将捐出20美分用于环保事业。

本片和另外一部讲述海洋的纪录片《海豚湾》都曾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放映,不过两部影片的待遇确实冰火两重天。本片得到了喜爱和善待,《海豚湾》却收获了日本人的嘘声和抵制。

本片导演雅克贝汉曾是一位获得过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的出色演员,不过近年来他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拍摄生态学纪录片上。著名的纪录片《迁徙的鸟》就出自他的手中。同时,他还在《微观世界》和《深蓝》中担任了解说。

本片的另一位导演雅克克鲁奥德,曾经和雅克贝汉合作拍摄了《迁徙的鸟》。

影片的制作成本高达7500万美元,耗费了4年时间拍摄。

影片中登场的海洋生物至少有100种。

瑞士探险家伯特兰皮卡特(Bertrand Piccard) 参与到了影片的制作中,他是第一位乘坐热气球环游地球一周的探险家。他的父亲雅克皮卡特(Jacques Piccard),于2008年11月1日逝世。在逝世前,他也曾参与到了影片的制作中。雅克皮卡德曾在1960年乘坐自己设计的深海潜水器雅斯特号(Trieste)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Mariana Trench)潜入10,916米的深海。

影片评价

这是一部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生态学纪录片。那种诗意的、形式感极强的、美到炫目的画面让人多多少少漠视了这部纪录片的故事和它所宣传的环保理念。

——《好莱坞报道》

了不起的海底纪录片很多,但本片为何如此出色?原因在于——技术。

——《娱乐周刊》

一部感性的、振奋人的纪录片。

——《纽约邮报》

获奖记录

此片在国外上映时不同凡响,创造了在日本超过《阿凡达》

全球5.5亿元的良好票房成绩。

2011年第3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纪录片

第22届东京电影节开幕片

影片制作

幕后制作

纪录片和“故事性”

总体而言,海洋这部生态学纪录片还是延续了雅克贝汉在《迁徙的鸟》一片中开创出来的诗意、唯美、形式感强烈的美学倾向。影片虽也不像《海豚湾》那样有着极强的指示性和政治性。但是和《迁徙的鸟》的纯粹的视觉上美感不同,雅克贝汉在《海洋》除了展示了动物之美和自然之美,更多地展开了一种“故事性”的叙述,他对环保问题的深入思索让我们多了一分对经济发展和环保问题的惦念。

谈及影片的主题,雅克贝汉动情地说:“毫无疑问,这部电影里的主角是那些海洋生物,鲨鱼和鲸类是影片的主角,而海洋则是整部影片的背景——它们是这部电影的明星。除了动物之外,还有些渔民也出现在了电影里,他们是真正的渔民,是靠海吃海的人。和现代化的机械捕鱼不同,他们是手工作坊式的劳动者——现代化的捕鱼根本不是渔业,而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你能想象得出一艘140米长的大船拖着渔网掠过海地么?这么大的渔网的覆盖面积足足有4个足球场那么大。而且工业化捕鱼的渔网正在越变越大、放的位置也是越来越深。这种捕鱼方式对海地的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损害。除了展示海洋生物,渔民,我们还在影片里探讨了经济问题。不同的国家,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的不一致,所以他们对海洋的依赖程度也就不一样。对于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来说,首先要喂饱自己,其次才能谈得上考虑环境问题。如果保护环境的代价是唐自己的人民饿肚子,这种环保还有意义么?可是,这些渔民即使再浪费捕上来的鱼,也赶不上大型捕鱼船只的掠夺。这就是这部纪录片中所谓的‘故事性’。我自己是一点也不喜欢带有故事性的纪录片,但是我希望这部纪录片能让人们正视经济和资源的协调问题。我想现在明白要保护海洋,还不算太晚。我们在电影里完整地展示了食物链,告诉人们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也预测了如果食物链断裂,将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影片中出现的所有人和动物都和海洋息息相关,海洋中发生的事情和人类社会同样也是息息相关的。”

经费和责任

这么一部具有宏大视角的影片,动用起来的经费和物资是令人咋舌的。影片一共耗资7500万美元才拍摄出来,而且一部纪录片不一定能收得回成本,那这么多钱和潜水物资,雅克贝汉又是怎么筹集来的呢?贝汉说:“我用的方法很传统,就是游说。我的观点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能看到自然、看到自然中丰富的动物;为了让他们看到这一切,我们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保护环境。我把我的这个观点告诉给那些财团、基金和工厂中的高管,他们的反应都非常积极。最后,我们从美国著名的斯隆基金会(Sloan Foundation)那里得到了资助,那是一大笔资助,有了这些钱,我们才有机会下潜到水底拍摄。其实,有了钱,再找来那些专业的人士,设备的事情,他们自然能解决。”

从拍摄《迁徙的鸟》开始,雅克贝汉就把“唯美”放在了自己的影片里。当年影片上映的时候,全世界的媒体都给予了这部飞翔的影片一致的褒奖。8年之后,雅克贝汉带着这部同样唯美的《海洋》来到了世人的面前。雅克贝汉希望影片通过对“美”本身的展示,达到唤起世人关注环境、关注生物的目的。贝汉说:“在这部影片里,我既想为自然唱一首颂歌,又想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在利用海洋和被舆论所误导。人们总是会说,海洋于己无关,实际上,海洋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也正是我在电影中所想表现的。虽然说这不是部激进的电影,但是我希望这是部有观点的、能引起观众共鸣和思考的影片。虽然说海洋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糟蹋它。海洋首先是个渔业资源的宝库,但是它不仅仅是个仓库,而且这个仓库总有一天是会被取光的。在我的眼中,海洋是个生物的宝库。我们拍摄了各种各样的动物,用摄影机追踪捕捉下它们的每一个动作。我们可以跟着剑鱼游曳,也可以尾随鲨鱼觅食——这一切只需要坐在一个带着发动机的舢板上就可以完成。真的来到了海洋上,才能体味到大自然的伟大和伟力。漂在海洋上,会感觉到整个人的心灵都被洗涤过了,身心得到的是无比欢愉,感觉到的是无比的畅快。可能只有有过这种经历,才能老老实实地敬畏自然并且善待自然,才能真正地展开环保行动。”

电影评论

评论一

如果要跟《帝国企鹅》《鸟类的迁徙》还有《昆虫的世界》这些名垂电影青史,永驻影迷心间的殿堂级作品比起来,这部作品最为欠缺的是“主线”,感觉上配上赵忠祥老湿的声音,剪一剪就可以丢去CCAV的《动物世界》的感觉。

我是个很怕虫的人~~~这算是个难以说明的心理障碍,待在农村的岁月里我也学会扑蚱蜢捉蜻蜓捕蝴蝶,但是一旦离开那个“不会捉虫子就没举混下去”的环境,我还是极度地惧怕飞蛾之类的生物。但是《昆虫的世界》让我喜欢上了这些毛茸茸的小家伙——虽然没有喜欢到能用手碰它们的地步,但至少不会一看到它们就露出厌恶的神色。

这些记录片的目的是让人类去了解,去喜爱这些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会与之共舞的生物,通过了解和喜爱进而去同情和保护它们,通过同情和保护它们来保护我们的地球。《昆虫的世界》让我放弃了对杀虫剂的依恋,《帝国企鹅的行走》让我一位朋友放弃了超市里的南极鳞鱼(“不能为了自己需要蛋白质而饿死企鹅。它们只有这个可以吃,人反正什么都能吃”——伊如是说),《鸟类的迁徙》让一位长辈放弃了狩猎的爱好。这些电影拯救了生命。

作为电影人来说,很难有比这更大的成就了。

而这一部,在感染力上不够。不够的原因是没有固定下一个题目。《鸟类的迁徙》是以鸟类世世代代执着的迁徙为主线的,《昆虫的世界》是以一个花园里的小东西们为主角的,《帝国企鹅》是以一群企鹅的相识相爱到相守为内容的,这些题目,主角和内容的选择是能让人类生出共鸣的,让我们意识到不只是我们有喜乐与痛苦,不只是我们有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向往。只有同理心才能生出同情心,只有同情心才能生出拯救的意愿。

海洋……太大了,海洋的生物……太多。人类也是从这一片深蓝里来的——如果达尔文没错的话。蓝鲸或者鲨鱼是很好的主角,他们的生殖系统,他们的食物链,他们的生活习性~~~如果集中注意力在它们,将会是一部完全不同的电影。可惜,不知道是由于技术原因,还是因为导演的思考方式,最终这部电影变成了一盘散沙的感觉。唯一让人振奋的只有配乐而已。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散掉,技术上仍然是完美的——这一点我永远pf法国的记录片。有些时候甚至很难想像他们是如何得到这些画面的。要花费多少的时间,多少的心力,多少的智慧,多少的练习,才能在深海中得到如此清晰如此生动如此贴近的画面。虽然作为电影,这部作品有许多的不足,但即使为了那些漂亮得让人窒息的海底生物,仍然是很值得去看的。

作为一个肉食主义者,我甚少对自己国家的饮食文化有意见——既然造物主将人类设定为杂食动物,那人类就应该以此身份完成自己在食物链上的任务。于是我从来不以为60亿杂食动物一夜间变成草食动物对于地球来说是个good idea,但是同时,我也不吃奇怪的东西——所谓奇怪的东西是指野生的动物,或者动物身体上特定的某一部分。既然已经谋夺了一个生命,就务必要让食物链完好的进行下去,我是这么以为,而且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份子,我也觉得有义务去完成这样的事。
  然而我也吃过鱼翅这种东西(说实话我实在觉得跟粉丝没有分别)。当时不知道这种食材是这样来的——将鲨鱼的背鳍和尾巴割掉,然后将这头还淌着血,应该痛不欲生的动物就这样活生生地丢进咸咸的海水里,由得它摆动着业已不见的尾部,绝望地深入海底,在无尽的痛苦中将每一滴血淌干,经历几个小时的折腾后死去~~~

不不不,食物链不是这种谋杀的行为。回想自己以前吃鱼翅的往事,感觉像是买凶杀了一头又一头的鲨鱼,吞下了一个又一个痛苦的冤灵。只要回想到电影里的这一幂,我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种食材了。

希望认识的同学和朋友们,基于互相尊重的立场,以后请不要在我面前提到“吃鱼翅”,好吗?如果可能的话,我的确有意愿变成一个素食主义者——我既不想做凶手,也不想做买凶杀人者。

评论二

深深的海洋

我看过BBC花费6年功夫拍的Wild Australia,把五彩斑斓的澳洲海洋世界展现得美轮美奂,令人惊叹不已。《海洋》是一部跟Wild Australia完全不同的片子,实际上它跟几乎所有其他拍摄动植物世界的纪录片都完全不同,拍摄对象的学名、属性、求偶、交配、生产、生活习性等其他纪录片娓娓道来的内容一律不讲,也没有字幕,只有少得其实可有可无的几句旁白,水下世界也不像别的海洋世界那样色彩缤纷,甚至很多时候就是黑白的。

但是这部片子看得我震撼又感动。我感觉大量的人,甚至有些我非常熟悉的人身上,缺失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对生命的敬畏感。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活着,俯瞰藐视其他生命,甚至自己的生命。而雅克.贝汉在《海洋》中体现了一种非常高贵的对生命的深深的敬畏。其实早在他的《迁徙的鸟》中,这种敬畏感就表现无遗,影片中我们经常感觉是与鸟类在平行飞翔,雅克.贝汉采用滑翔机拍摄,摄影师坐在最前面的小座位上,当第一位摄影师经过这样的飞行体验下来后,雅克问他感觉如何,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流泪了。他看不见滑翔机驾驶员,看不见机器本身,与他一起飞翔在3000米高空的,就是50只往南方迁徙的鸟,他感到温暖而不可思议。《海洋》中的大量机位,除了必需的俯视镜头,几乎都是平视,或者仰视,大量采用短焦距镜头,拍摄对象与摄像机只有1到2米的距离,一条完美的乌贼或狮鱼,一只海豚甚至鲸鲨,仿佛跟你近在咫尺地无辜地注视着你,生命的无言的对白就能令人心碎。每个镜头的拍摄难度都难以想象,想不出来那些镜头雅克是如何完成的。为了拍一场完美的海上暴风雨,雅克等待了三年,用直升飞机在惊涛骇浪中航拍的危险性很高,很多镜头直升飞机甚至飞得比浪还要低。

没有煽情、没有评价、没有解说,雅克呈现的是一个神秘奇幻又惊心动魄,既强大又脆弱的生命世界。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我们长期居住在城市,城市把我们与自然界分隔得太远,太久,同时我们毁灭了太多自然界其他生命,以至于我们感受不到其他生物生命的伟大与尊贵,以为人类自己才是最了不起的。

“看完之后深深希望2012快点来,大家抱团死,剩下的生物就可以好好活了。 ”

评论三

莫道追悔莫及

当海豚被困在渔网 当鲨鱼被割掉鱼翅丢进大海还努力游动 当海豹成为了城市的拾荒者 当北极熊再难找到食物 当海象游像另一块即将消融的冰岛

当我们快乐的坐再空调放吸着香烟 当我们逍遥的开着轿车四处寻欢 当我们端着鱼翅大快朵颐!当我们拿着鱼叉为海豚宣判死刑!当我们拿起刀叉挽下流浪猫狗的双眼!当我们手持枪械对准退役的赛马!当我们穿着毛皮走向t台!当我们对大地疯狂的开采!当我们随手丢下手中的垃圾!当我们放肆的开着水龙头!

它们什么都没说 而是慢慢的如冰川一般消融 从这个世界消失。

而你 也许可以在哪个冷冰冰的钢铁世界里逃避一切 缺逃不出时间!

人类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把大自然变成了如今的面貌 到处时污染的河流 到处是灰尘的空气 到处是怨恨的城市!

这一切全都是为了“利益”二字,真的值得么?

你愿意开着空调 剥夺北极熊的冰么?
  你愿意吃着鱼翅 欣赏奄奄一息的鲨鱼么?
  你愿意穿着皮草 看紫貂活生生的被剥皮么!?
  你愿意喝着矿泉水 泡着澡 看长江的干涸么?
  你愿意开着电灯冰箱电视机 等江豚的灭绝么?
  你愿意看见自己的脸变得越来越丑陋越来越无耻么?

作为人类 莫到追悔莫及时 方知道你只需截止一点点 也许可以拯救这个世界。

别让自己为自己感到羞耻!!!


☆~ _菲ル。


读书人网 >其他相关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