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阿里来往app的应用体验报告
/* 一个app从11年到现在,不温不火没人知道还是有点悲剧的。阿里做社交就跟阿里做手机一样。
坊间传闻是仿google+做的,于是顺带体验了一下google+。 */
1. 业务逻辑上
【注册】注册过程异常地繁琐,虽然很好地达到了完善资料的目的。只是不知道这个繁琐的过程里流失了多少用户。
【好友】注册即有三个用户成为自己的好友、默认关注了三个扎堆(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莫名其妙就加到有好友了),但是至少避免了默认主页面“动态”的空白,当你打开app的时候已经有比较多的更新了,但那三个应该是营销账号。因为今天没人上班,所以无法确认说是否每个用户都会默认添加这个三个好友。但这个同样的问题是,这些内容不够优质,并不能吸引用户更多地进行注册。
【动态】动态资源来自于我的好友以及我关注的“扎堆”。分享多以图为主,但是我莫名其妙关注的三个好友所发的都是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甚至连有趣或者搞笑都算不上。不知道是不是想培养用户记录身边小事的习惯。但这样的内容可能更合适他关于“朋友之间需要来往”的定义,希望达到的目的是熟人社交吧?~可惜的是,如果没有优质内容,怎么样吸引我过来,然后我再吸引我的朋友过来,这是个问题。在协会里也是同样,我们始终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用户需要用到我们的这个app而不用其他的?~你究竟满足了他的什么需求,同样的需求有谁在满足,你是否做得比他更好?
【聊天】阅后即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玩意儿。此外,加入了涂鸦和手写功能.这个对小黑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哦~
【扎堆】有很多美或丑女图。分享东西到扎堆上必须先找到所想要分享过去的扎堆,点击进入之后才能进行分享文字或语音(为什么要做区分呢?)然后看到知乎上很多人吐槽他把定向发布(大概以前有)的功能去掉,让东西不能直接通过分享发布到某个扎堆。
此外,分享、有声图片和扎堆都是为了让我分享东西。这让我想起来之前某本书里提到过的,关于win关机键的问题,一开始的时候,点击关机键可以进行如下操作:“关机、重启、注销、退出登录、锁定、切换用户、休眠、睡眠”等8种操作,但是用户对于其中的许多种几乎永远都不会用掉。这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是,app里有没有哪些操作是不必要的,操作应该如何更好地分类以使用户不产生疑问呢?
2. 交互效果上
采用了侧滑栏以及主页面的方式,去掉了下方的action-bar,把各种操作提到了页面的上部。在顶部栏可以进行动态和聊天的快速切换,很好地实现了两个功能(在朋友圈子里发动态、和朋友聊天),定位非常的清晰有效。这样的问题是整个顶部栏的可操作部分由7个,
g+也采用了左右边栏的布局,但是他将分享的四个按钮(照片、签到、心情和文字四种不同的操作进行了分类)并且采用了“逛”的顶部栏上滑才出现的交互效果(好吧,大概是逛抄他的。。T—T)
1. 主打的功能“阅后即焚”与Snapchat图片的10秒消失有异曲同工之妙,首次进入应用时,聊天页面有以对话方式的相应提示。对方阅读并确认后,消息被删除,不留下记录,是一种蛮酷的私聊方式。
1. 另一主打“离线上传”虽然是一个不大容易被发现的功能,但在无网络的状态下仍能上传图片、录音和文字,会给用户相当好的体验。这等于允许用户在任何网络环境下分享自己的点滴,有利于提高用户活跃度。
2. 工具栏适时隐藏与固定,体现了设计者对用户使用场景的思考。例如主页面标题栏下面三个按钮,在向上滚动的时候收起,向下滚动时出现;扎堆详细页里,滚动到下方浏览时,“取消关注”及撰写分享一栏固定在顶部不消失等。
4. 扎堆电台里可以收听用户的录音,收听完一条录音后自动滚动到下一条,不需频繁点击;用户新建录音后,在发送前可以重听。录音及重听时均有进度提
`